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中國歷史上第一枚國徽,滿滿的傳統文化,設計者讓你想不到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革命黨在南京建立臨時政府,各省代表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次年元月,孫中山迫於無奈,把總統位置讓給袁世凱,次年元月中華民國正式建立。

建元伊始,國體初定,亟需效仿西方制定國旗國徽。5月10日參議院討論國旗方案,結果選用由清末元老、立憲派代表趙鳳昌設計的五色旗為國旗。

五色代表五個民族、五行、五德

國旗定了,國徽怎麼辦呢?袁大總統就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教育部去辦理。當時倒也沒費什勞子勁,去全國徵集,而是直接把任務交給了教育部的三個人。不過,其中一個人現在說來是大名鼎鼎,但你可能會想不到,這個人是魯迅!

魯迅當時受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僉事,當時他和許壽裳、錢稻孫一起接受了研擬國徽這個任務。

魯迅和另外兩位同事合作設計圖樣,錢稻孫畫圖,寓意說明由魯迅執筆,經過三個月,就拿出了方案,1913年2月就透過參議院討論,正式採納為國徽。

用今天的眼光看,這個國徽看上去有龍有鳳的,喜慶熱鬧,但總顯保守陳舊,封建痕跡還是比較重的,但在當時,則是受到了普遍好評。尤其是魯迅的那篇文言文的說明,中華文化歷史之悠久、積澱之精深讓人無不自豪。

魯迅說,設計國徽,是按照西方的體制慣例,本來中華是沒有的。但有許多“新造之國”在設計國徽時也參照西方的盾形、十字形啥的,而失去了自己國家與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大概是因為他們文獻太少吧(言外之意,是歷史文化不行)。

魯迅認為,要說中國的國徽,繪龍是最合適的,但是因為龍這個標誌在當下“然已橫受抵排,不容作繪”,所以,就退而選其次,即《尚書》中記載的“十二章”。

“十二章”的起源可追溯到史前時期,到了周代正式確立,是中國古代的服飾等級標誌,內容見下圖:

對比國徽元素,一個不少

十二章內涵豐富:日、月、星辰,取意照臨;山,取意鎮定;龍,取意其神變;華蟲,取意文美;宗彝,取意孝養;藻,取意潔淨;火,取意明亮;粉米,取意有所養;黼[fǔ],取其斷、黻[fú]取其辨。

因為這個國徽的主要原素來自“十二章”,所以一直被稱為“十二章徽”,1915年12月,袁世凱復闢成立中華帝國,也將其沿襲用作國徽,一直用到1916年3月,護國運動勝利後,才被廢止。

閒話稍敘:說實話,魯迅在思想上雖為啟蒙主義的急先鋒,但涉及一些實務,還是一個老老實實的傳統派。只是魯迅在文章中說龍這個形像“橫受抵排,不容作繪”,不知道是指西方對中國龍的這個形象充滿惡意想象和詆譭,還是指當時國人對清黃龍旗痛苦而恥辱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