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從現在開始,多多去幫助別人,而不要僅僅停留在口頭的"同情"上

慈悲,不是以我為中心而出發的,而是建立於一切眾生的“平等相”上面的。從物質方面講,一切眾生皆同一體,絕無差別;從精神上講,一切眾生同具心識,而且精神更無界限可分,尤足表明其為平等一體,所以佛教中又稱慈為平等慈、無緣慈,悲為同體悲。

如見眾生需要什麼,我就隨分隨力給他什麼,使他獲得滿足而快樂。當我施捨於眾生時,切不可存我為能施、彼為所施之想,於二者之間,亦不存施捨多少財物想,如此則不起我慢、不求名譽、不望報答、不緣一切相,這才是所謂無緣慈、平等慈。

如見眾生有何痛苦,當作同體想,彼所受苦,即我所受,無有彼我分別,遂興大悲心,隨分隨力,除彼痛苦。當我救度眾生時,亦不可存我相人相,不求名譽報答,不住一切相,這才是所謂同體大悲。

慈悲之心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可以訓練的,從現在開始,去幫助別人,而不僅僅停留在口頭的“同情”上。

劉質平在中國現當代音樂教育史上貢獻卓著,他曾是個非常苦難的人。1915年秋因病休學,心情特別苦悶。李叔同寫了封信去安慰,鼓勵他道:“人生多艱,不如意事常八九’,吾人於此,當鎮定精神,勉於苦中尋樂;若處處拘泥,徒勞腦力,無濟於事,適自苦耳。吾弟臥病多暇,可取古人修養格言讀之,胸中必另有一番境界。”

劉質平留學日本期間,李叔同在信中仍殷切告誡他為人處世的準則。當他因彈奏貝多芬鋼琴曲時產生畏難情緒,又擔心報考正規音樂學校落榜時,李叔同又側重心志地開導。

他說“愈學愈難,是君之進步,何反以是為憂!試驗時宜應試,取與不取,聽之可也。但如君現在憂慮過度,自尋苦惱,或因是致疾中途輟學,是真對不起鄙人矣。從前牛山充入學試驗,落第四次,中山晉平落第二次,彼何嘗因是灰心?

1917年,劉質平考入東京音樂學校。可是他又為學費而苦惱起來。李叔同曾為他申請過官費,雖未成功,卻體現了一片愛生之情。在劉質平家中宣佈中止資助時,李叔同毅然決定解囊相助,並給學生立下了規矩:

一、此款系以我輩之交誼,贈君用之,並非借貸與君。因不佞向不喜與人通借貸也。故此款君受之,將來不必償還。

二、贈款事只有吾二人知,不可與第三人談及。家族如追問,可雲有人如此而已,萬不可提出姓名。

三、贈款期限,以君之家族不給學費時起,至畢業時止。但如有前述之變故,則不能贈款(如減薪水太多,則贈款亦須減少)。

四、君須聽從不佞之意見,不可違背。不佞並無他意,但願君按部就班用功,無太過不及。注意衛生,俾可學成有獲,不致半途中止也。

李叔同資助劉質平繼續留學,並未因他1918年決意出家而置之不顧。他估計至劉質平畢業還需日金千餘元,就準備借款,他說:“餘雖修道念切,然決不忍致君事度外。此款倘可借到,餘再入山;如不能借到,餘仍就職至君畢業時止。君以後安心求學,勿再過濾。至要至要!”

李叔同對劉質平,像慈父一樣。劉質平感動地說:“先師與餘,名為師生,情深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