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李誠儒:古裝劇朝代雜糅,誤導青少年,《戲說乾隆》等難逃其咎

古裝劇在當今的影視劇市場上幾乎佔據了半壁江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自然是有藝術加工的權利的,但是古裝劇往往要落地於某一個真實的歷史朝代,牽扯到一些歷史人物,如何在尊重歷史與戲劇化衝突之間找到平衡,就顯得尤為重要。

李誠儒首先提到的是演員的文化知識問題,在塑造歷史人物時,演員應當閱讀一些傳記類書本,瞭解人物生平和歷史背景,才能塑造出更符合歷史形象的歷史人物。

隨後他又提到了某些古裝劇搞雜糅,將不同年代的歷史人物放到一起的問題。李誠儒認為,現在年輕人很多都不愛看書,古裝劇其實是有歷史教育意義的,這樣篡改歷史人物,會給觀眾尤其是青少年觀眾帶來誤導,讓他們誤以為史實就是如此。

古裝劇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落地於真實歷史朝代和人物的,比如《鐵齒銅牙紀曉嵐》《戲說乾隆》,另一種來源於某些玄幻小說的,比如《倩女幽魂》,或是一些仙俠劇。後一種本身就來源於小說,是虛構的,對觀眾知識方面的影響也比較小些,頂多就是故事走向不同,或是人物側面描寫不同,對觀眾的誤導也僅限於劇情與小說兩個故事的不同。

但是前者對觀眾造成的誤導,則體現在更大的局面上。以細節控著稱的《甄嬛傳》,服飾道具都製作的非常考究,但也難免出現歷史性錯誤,四阿哥(後來的乾隆皇帝)跟眉姐姐說到“嬤嬤的屍體在閱是樓”時還是少年模樣,但閱是樓1776年才建成,1711年出生的四阿哥,那時已經65歲了,登基都四十幾年了才對。若說人物與建築對不上號造成的誤解無傷大雅,那《康熙王朝》中,孝莊太后自稱孝莊則像“八年抗戰馬上就要結束了”一樣離譜,因為“孝莊”二字是死後才定下的諡號。

提及緣由,李誠儒認為是早期的《康熙微服私訪》等電視劇帶了不好的頭,讓從業者覺得這是一種常見的可以被容忍的做法,導致現在的編劇和影視從業者也就理所當然的繼續以這種方式進行創作。

有的人認為,看電視劇不應該太認真,影視作品只是一種供人消磨時間的一種藝術形式,並不是紀錄片,不應該承擔教育功能。但當所有人都這樣認為的時候,會不會放任影視劇走向更離譜的境地呢?會不會真的有青少年看了《雍正王朝》認為隆科多是佟國維的侄子呢?(事實上是兒子)

當然,也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基於歷史人物的古裝影視劇全都嚴格考究的做到像紀錄片一樣與歷史完全吻合,絲毫沒有旁逸斜出。畢竟歷史也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用說野史了,就算是正史也存在偏頗之處。但至少,應該做到大事不迷,小事不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