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地基不穩的千層巨塔:張伯倫看似完美的綏靖陰謀,最大缺陷是何?

“據說成熟民主制度的標誌是視選舉為平常之事,但這種情形在魏瑪共和國的歷次選舉中從未出現過。相反,選戰期間在德國的許多地方,外牆和廣告欄的每一處空隙似乎都貼滿了海報,每扇窗戶都掛著標語,每棟建築都塗上了此政黨或彼政黨的標誌色。這遠遠超出了有些人所說的在戰爭以前的歲月裡促使選民去投票的那種責任感,社會或政治領域似乎無處免於政治化。”

01。

面對著德意志的崛起和自己內部的衰敗,身為英帝國首相的張伯倫實際上做好了自己的戰略規劃,那就是儘量不讓帝國率先加入到戰場,儘量不讓自己和德國產生什麼衝突,德國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擴張,但是要在英帝國引導的方向上進行擴張,這個方向就是在東歐,德國可以盡情向東歐地區擴張,最好和蘇聯最終發生碰撞。

開啟百度APP看高畫質圖片

▲馬六甲海峽

對於遠東地區的英帝國利益,張伯倫的想法也差不多,就是讓帝國防守住馬六甲海峽,至於海峽以東的事務,這些大國儘可以打個天翻地覆,英帝國也樂於坐山觀虎鬥,一場縱橫整個歐亞大陸的綏靖政策也可以說是綏靖陰謀就這樣開始了。

這次戰略如果深究起來,其實不可謂不巧妙,不可謂不讓人拍案叫絕,可以在最低成本的情況下讓垂垂老矣的英帝國守護住最大的利益,可以說張伯倫內閣作為整個帝國的掌舵人已經是殫精竭慮,機關算盡了,而且張伯倫對自己的戰略規劃也是自信滿滿,還希望給其他的國家在戰略規劃上好好地上一課。

▲張伯倫劇照

因為張博倫這個時候已經認為英帝國立於了不敗之地,但是張伯倫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他忽略了一個缺陷,就是整個戰略高屋建瓴,氣勢恢宏,可是隻有一點,那就是這個戰略本身的基礎並不牢靠。

張伯倫想要讓蘇聯去制衡住野心勃勃的德國,首先,在想法上這個想法沒有什麼錯誤,這個思路是正確的,張伯倫意識到對於英帝國來說,自己本身就陷入到了博弈的困境之中,整個大英帝國已經是一個垂垂老矣的巨人,想要尋求破局的方法,那麼就需要從外部去尋找方向。

02。

德國和蘇聯這兩個物件選擇正確,希望可以利用德國和蘇聯之間的衝突來為大英帝國解套的這個想法也是非常高明的,可以說是天才的想法,但是這一整套戰略有著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不管是蘇聯還是德國,都是野心勃勃的強大力量。在這個時候,德國人剛剛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傷痛中恢復過來,但是復仇雪恥的慾望讓他們一刻也不能停止自己的腳步,而且新元首的擴張政策已經是圖窮匕首見,他把整個德意志全部綁在了戰車之上。

▲希特勒舊照

反觀另一邊的蘇聯,經歷了十月革命之後,曾經的沙俄帝國搖身一變變成了蘇聯,這是一條從未有人走過的道路,蘇聯實際上是站在了整個西方世界的對立面,為了存活下去,蘇聯人必須發憤圖強,自立自強,這樣的兩個國家會跟隨著英帝國的意志,心甘情願地作為一個提線木偶嗎?

忽視了德國和蘇聯的主觀能動性和自我意志是張伯倫整個大戰略的最大缺陷,當然了,我們現在這樣說難免事後諸葛亮的嫌疑,我們還是看一看張伯倫內閣的所作所為,張伯倫內閣的“綏靖政策”很快在慕尼黑會議中達到了巔峰。後來我們把這次會議稱之為慕尼黑陰謀,這個陰謀其實很大一部分指的就是張伯倫,張伯倫為了這次慕尼黑陰謀可謂是機關算盡,殫精竭慮。

▲慕尼黑會議舊照

張伯倫非常刻意地把美國和蘇聯這兩個蓄勢待發之中的大國派出在了慕尼黑會議之外,在所有這些參加會議的國家當中,英帝國的實力和話語權毫無疑問是最強的,這就形成了一次英帝國主導之下的和會,英帝國、德國、法國還有義大利的協商會議。

在這次會議上,英國人可以說是協調有度,讓每個參加會議的人都獲得了自己最想要的東西,他們讓義大利的元首墨索里尼獲得了最想要獲取的聲望和榮譽,有了這些聲望,墨索里尼就相當於擁有了政治資本,就更加可以在國內的政治舞臺上大殺四方了,而德國獲取了最為實際的利益,這也是希特勒最想要的東西。

03。

希特勒無疑是一個欺詐大師,他知道張伯倫在玩兒平衡球的遊戲,他也知道張伯倫和英帝國究竟想聽他說什麼話,那就是“德國在歐洲不會再提出其他的領土要求”,只要他說了這句話,德國就會獲得領土,而張伯倫也可以回到英帝國交差了,希特勒果然說出了這句自己根本就沒想過實現的話。

▲希特勒當選總理(舊照)

張伯倫看到德國做出了這樣的承諾,其實也沒有相信,但是在張伯倫的內心之中,只要是德國人不朝著英帝國的方向進行擴張,那麼對於英國人來說無疑就是“一個時代的和平”,法國雖然說對於會議期間詭異的氣氛將信將疑,但是法國也知道自己的角色就是一箇中人保人,忠厚長者,自己也不需要付出什麼代價,只是在這把這場戲演好就行了,萬一德國真的言而有信,自己也樂得一個安寧的局面。

▲張伯倫舊照

也許曾經真的有那麼一個短暫的瞬間,尤其是張伯倫從飛機的懸梯上緩緩走下,回到了英帝國的土地上的時候,可能他會回憶起自己的這一次慕尼黑之旅,雖然有一些短暫,但是足夠讓他刻骨銘心,因為這一次會議讓他第一次產生了自己真的是帝國的救世主這樣的想法,可是歷史無情地嘲弄了這個老人,歷史讓他成為了救世主,只不過這一切都太短了一些。

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丘吉爾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