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此人輔佐朱棣奪得帝位,白日為相晚上為僧,即是功首又是罪魁

明朝有一位奇人,他本是和尚,卻不專心念經,一心鼓動藩王造反,最後輔佐藩王奪得帝位,功成名就後,卻又不貪圖富貴,白天做宰相,晚上做和尚,此人就是道衍和尚。

道衍,原名姚廣孝,長洲人。他從小就不安分,他出身於醫學世家,卻沒有繼承家業,十四歲時,出家為僧。出家後,又不專心吃齋唸佛,反而拜道士席應真為師,跟他學習天文、術數、卜算之學,當然他的志向不在卜卦算命。

道衍曾遊歷嵩山寺,有一名叫袁珙的相士見到他後說:“這是何等僧人,三角眼,形如病虎,必定嗜殺成性,是劉秉忠之流。”道衍聽後卻大喜。和尚本應慈悲為懷,他卻以嗜殺為樂,由此看出道衍的不尋常。

道衍雖然作為一個僧人,但是他的志向卻不在林下,而是在廟堂,曾作詩抒發志向曰:

譙櫓年來戰血幹,煙花猶自半凋殘。五州山近朝雲亂,萬歲樓空夜月寒。江水無潮通鐵甕,野田有路到金壇。蕭梁帝業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馬皇后去世後,朱元璋挑選高僧陪侍諸王,為他們誦經祝福,道衍位列其中。當僧人與眾藩王見面時,燕王朱棣經過道衍身邊時,道衍低聲對朱棣說:“王爺,您若肯選我,我送你一頂白帽子。”

王爺戴白帽,那就是“皇”字。朱棣一聽,大為驚奇,便奏請讓道衍跟隨自己。到北平後,道衍住持慶壽寺,常常出入燕王府,與燕王密談。

朱元璋駕崩之後,建文帝朱允炆實行削藩政策。姚廣孝隨即“密勸成祖舉兵”,朱棣說:“民心向著朝廷,怎麼辦?”道衍卻回答說:“臣知天道,何必去理會民心?”燕王於是意志堅定了,開始為起兵做準備工作。

建文元年六月,朱棣起兵前夕,突有暴風雨來襲,將王府的簷瓦吹落在地。朱棣以為是不祥之兆,臉色當時就變了,姚廣孝卻道:“這是吉兆啊!自古飛龍在天,必有風雨相從。王府的青瓦墮地,這預示著殿下要用上皇帝的黃瓦了。‘’朱棣這才起兵。

在“靖難之役”中,道衍沒有親臨戰場,他輔佐世子留守北平,但他起的作用非常大,在起兵初期就給朱棣舉薦人才、訓練兵馬,戰爭過程中又屢出奇計,並提出了“毋下城邑,疾趨京師”的決定性戰略,最終使朱棣順利攻入南京,因此,朱棣論功行賞時,他名列第一。

朱棣即位後,先後封道衍為僧錄司左善世、資善大夫、太子少師,並恢復其姓,賜名廣孝,追贈其祖父以同樣的官職,與他交談時,為表示尊重他,稱他為少師,而不叫他的名字。

道衍已經功成名就了,榮華富貴,金錢美色,唾手可得,但他卻仍不改平時的作風,早晨穿上朝服上朝,晚上回到寺廟,穿上黑色的僧衣,永樂帝朱棣曾“命蓄髮,不肯;賜第及兩宮人,皆不受”。

道衍的才智還不僅於此,他還精通儒學,擅長作詩,並參與修撰《太祖實錄》以及頗受後世讚譽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晚年又寫了宣傳佛教的作品《道餘錄》。

靖難之役雖然以燕王獲勝,登上帝位為終,但交戰雙方傷亡近百萬,給當時的社會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作為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道衍,可以說即是功首,又是禍魁,因此,也遭受了許多人的非議。

道衍在賑災的時候,曾回到家鄉長洲,他去問候同胞姐姐,其姐竟不讓他進門,去拜訪朋友王賓,王賓也不見他,只是遠遠地對他說:“和尚誤矣,和尚誤矣。”又再去見他姐姐,其姐罵他。道衍什麼反應呢?《明史》中用了四個字“廣孝惘然”。

永樂十六年,姚廣孝病逝,終年八十四歲。朱棣為悼念他,廢朝兩日,並以僧人的禮制安葬,追封他為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賜諡恭靖,賜葬於房山縣東北,還親自為他撰寫神道碑銘。

朱棣駕崩後,太子朱高熾即位後,特命姚廣孝配享朱棣的廟庭,整個大明朝以文臣身份配享太廟的,只有道衍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