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鳥的天堂》一課中滲透環境教育

人的生存離不開環境,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人們的生存質量。溫室效應、酸雨、沙塵暴、土地荒漠化、淡水資源減少,森林面積減少、環境汙染嚴重等,使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然而,環境的保護離不開教育,教育離不開教師。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描寫的就是大自然的美麗景觀,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美、感悟語言的過程中應積極地滲透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思想。

《鳥的天堂》一課是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12課,課文記敘了作者和他的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不同景象,說明大榕樹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稱作“鳥的天堂”名副其實,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讚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學前,我深挖課文中的環境教育,明白了“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其一,是因為自然條件好(榕樹很大,很茂盛,周圍是河流。);其二,是因為這兒的人好(農民不許人捉它們。)。同時自然條件好又有人為的因素。根據這一實際特點,我定下了這樣的環境教育目標進行教學。

一、課前查詢資料,初步感知環境

課前查詢資料有效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變其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學生透過網上查閱,圖書查閱,訪問查閱,瞭解到巴金先生寫作的《鳥的天堂》原文,鳥的天堂所在地,廣東新會縣,鳥的天堂是怎樣形成的,形成的原因,形成的時間,老百姓是怎樣保護他的,以及解放後人民政府是怎樣保護他的,目前,作為保護區和遊覽勝地,所發揮的作用。同學們對鳥的天堂瞭解地愈多就越喜歡這鳥的天堂,這就為下一步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知識和情感基礎。同學們所查詢的資料不是獨自享用,而是和其他小夥伴交流分享,這樣它們的知識寶庫又有了新的內容。頭腦中初步建立了這樣的概念:鳥的天堂是美的,這美是人為的創造出來,人可以創造美的環境。

二、課中深入體會,深入感受環境

鳥的天堂一文內容寫的非常美,語言也非常的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情也美。然而這一切的美的根源是來自於美的環境!為讓這美的環境深深地根植於學生的內心深處,首先,我以自己的感情來感染學生的感情,我聲情並茂地朗讀課文,讓學生初步體會文章語言美、內容美、情感美;接著,讓學生反覆地朗讀課文體會,使這種美進行初步地轉化;然後,透過語言體會大榕樹的美,體會鳥的美,體會這兒的環境的美;最後,透過重點語句,“一簇簇樹葉伸到水面上。樹葉真綠的可愛。那是許多株茂盛的榕樹,看不、出主幹在什麼地方。”“榕樹正在茂盛的時期,好象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給我們看。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的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我注意的看著,眼睛迎接努下,看清楚了這隻,又錯過了那隻,看見了那隻,另一隻又飛起來了。一隻畫眉鳥飛了出來,被我們的掌聲一嚇,又飛進了葉叢,站在一根小枝上興奮的叫著,那歌聲真好聽。”“昨天是我的眼睛騙了我,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等有感情的反覆朗讀,再全文聯絡,體會領悟這一切的美都是來自於環境的美。此時,學生的情感已到了高潮,“鳥的天堂”環境的美便不知不覺地滲透進學生的頭腦之中。

三、課後練習,延伸環境教育

課後練習是課堂學習的延伸,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來延伸環境教育:1、寫一篇導遊稿介紹“鳥的天堂”。2、畫圖或做詩、寫歌詞來表達自己對“鳥的天堂”情感。(二題任選一題)透過完成練習,資料、課文再一次地在學生的頭腦中再現,“鳥的天堂”優美的環境成了學生讚頌的內容,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印入學生的頭腦。

附學生寫詩一首:

小鳥之歌 楊丁通

巴金先生你快來,

鳥的天堂多快樂。

獨木成林好環境,

百鳥飛翔為你歌。

附學生寫歌詞一首:

歌曲詞

鳥的天堂(用“夢之船”曲)

第一段:搖啊 搖啊 搖啊 帶我去鳥的天堂 青青的河水流淌 美麗的地方 喂咿 快來看 快樂的鳥兒歌唱 各種鳥兒聚集在這兒 快樂跳舞唱歌

第二段:劃呀 劃呀 劃呀 小小的獨木舟 看著岸上的景色 聽著鳥兒歌唱 喂咿 快來看 岸上的綠樹成蔭 有樹林有小河還有鳥兒們 這就是鳥的天堂

樑子葉

附學生寫導遊詞一份:

導遊稿

陝西師大附小六(一)班廖一正

各位遊客,歡迎到廣東省新會市來遊覽。

三百年來榕一章,濃蔭十畝鳥千雙。

並肩只許木棉樹,立腳長依天馬江。

新枝還比舊枝壯,白鶴能眠灰鶴床。

歷難經災從不犯,人間畢竟有天堂。

這首詩,是著名劇作家田汗同志1962年到新會,遊覽小鳥天堂時即興而作的。

小鳥天堂在廣東行新會縣城南郊7公里的天馬河中。它四面環水,為橢圓形。面積約18畝左右。島上長著歷五百春秋,盤根錯節的古榕。在枝繁葉茂,碧綠婆娑的古榕冠部,棲息著數以千計的鴛鴦、八哥、斑鳩、繡眼等十多種鳥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鶴和灰麻鶴。前者朝出夕歸,後者夜作晝息。每當晨光熹微或暮色蒼茫之際,群鳥比翼展翅,上下翻飛,盤旋起舞,嘎嘎而鳴,蔚為奇觀。遊人盛稱此乃飛禽之王國,小鳥之天堂,南國之奇觀。

小鳥天堂原名“雀墩”。1933年春夏之交,著名作家巴金來新會訪友,曾蕩扁舟遊於“雀墩”。遊罷歸去還寫了一篇《鳥的天堂》的散文。“小鳥天堂”的雅號即得於此。小鳥天堂是怎樣來的呢?相傳在明朝景泰2年(公元1451年),所著人口的繁衍和生產的發展,當地村民為了解決吃水難和村前連年受旱“望天田”,故在村前開挖了一條大河。後來,因連年災荒和瘟疫,村民們掙扎於飢寒之間,一些迷信風水的人說,這條河把全村的丁財都衝跑了,應建塔以鎮之。於是,在景泰末年(公元1457年),由村民集資,河口處建了一座“定寶塔”。但是,建塔後兩年,村民的困境毫無解脫。這時,卜算者又說,要保丁生財,非要在河中壘一個“羅星凸”不可。於是在鄉紳的籌劃下,由村民湊錢買了兩艘木船,將土石盛於船艙,把駛至河中,然後將船鑿沉於河底,再在沉船上面填土,使之壘成一個土堆,這就形成了“羅星凸”。而在當時填土的過程中,村民用小艇把泥土運到土堆時,因水流湍急,小艇不易固定,有一村民在村邊一棵榕樹上砍下一枝,插在土堆中,作為系綁運泥小艇的木樁。後來,這枝榕樹木樁就在土堆上。次年,榕樹木樁竟在那肥沃的土堆中生根發葉,青翠異常。村民就把它當成“風水樹”悉心保護。還定下民約,凡經過“羅星凸”的農艇,要向凸上投土。年復一年,“羅星凸”的面積不斷擴大,凸上那棵榕樹,也從小樹生長成為婆娑成蔭的大樹,由於環境幽靜,魚蟲蝦蟹豐富,覓食容易,於是,各種鳥類便在樹冠上建巢安居,繁衍後代,“羅星凸”也就變成了“雀墩”。該村的百姓,出於愛鳥之心,定下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在“雀墩”半徑3公里內,不許射獵飛鳥。從而為鳥類的生存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今天,“雀墩”的面積已達到18畝,棲息在“雀墩”上的鳥數以萬計達10多種,為了讓人們更好地賞覽小鳥天堂,1983年秋,縣政府撥出專款,在“天堂”的南面建了一座觀鳥臺。它四面留空,北面可瞰“天堂”的鳥兒棲息飛翔,東、南、西三面可觀賞附近的田園景色和波光塔影。1997年,市政府為保護這一堪稱“南國奇觀”的旅遊資源,專門制定了《新會市保護小鳥天堂暫行管理辦法》,同時,將該市行政區劃為禁獵區,在禁獵區內嚴禁任何單位和個人搜捕、銷售和其它妨礙小鳥天堂主要鳥類生息繁衍和活動。在此基礎上,先後投入資金在小鳥天堂北面開挖了一條長280米、寬30米的人工河,並利用人工河和原有的舊河圍成一個面積約20畝的新小島,在島上種滿榕樹和竹子。此舉不僅為小鳥天堂增添了景觀,而且大大擴闊了小鳥生息繁衍的空間。此外,市人武部積極支援該市發展旅遊事業,向小鳥天堂捐贈了兩艘15馬力的遊艇,方便遊人環島觀鳥,使觀鳥者樂而忘返。

【《鳥的天堂》一課中滲透環境教育】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