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秦國兵臨邯鄲城,平原君忙獻出家中美嬌娘,趙國因此免受亡國之禍

君之後宮以百數,婢妾被綺縠,餘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厭。民困兵盡,或剡木為矛矢,而君器物鍾磬自若。使秦破趙,君安得有此?使趙得全,君何患無有?今君誠能令夫人以下編於士卒之間,分功而作,家之所有盡散以饗士,士方其危苦之時,易德耳。”於是平原君從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史記》

這是史記中記載的平原君趙勝和手下的一段對話,講的是趙勝手下勸諫趙勝將自己後宮的美嬌娘獻出,以此鼓舞士氣的事情。

春秋末年,趙、韓、魏三家分晉,拉開了戰國時代的序幕,也標誌著戰爭進入了下一個階段。如果說春秋時期的戰爭,主題是爭霸,那麼戰國時期戰爭的主題,則變成了吞併。

因此,在經歷過一番角逐以後,戰國就逐漸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那就是七國鼎立,也就是所謂的戰國七雄。

然而,這樣的局面沒有維持多久,很快就被一個國家打破了,那就是戰國七雄之一的秦國。

秦國經歷過商鞅變法以後,國力迅速強大,很快就實現了彎道超車,成為了當時最強大的國家。秦國強大到什麼程度呢?

秦國強大到其他六個戰國七雄國不得不組織數次的合縱聯盟運動,來打壓它的地步。

只是很可惜,秦國不僅沒有衰弱,反而越挫越勇,並逐漸取得了吞併其餘六國的強硬實力。而長平之戰,就是秦國針對趙國的決定性一戰。

長平之戰,很多人肯定不陌生。

可以說,在長平之戰以後,秦國統一天下的障礙基本已經掃除,剩下的就只是時間問題了。哪怕隨後,秦國在邯鄲之戰中被趙國擊敗了,也僅僅只能拖延秦國的統一,而不是阻止。

當然了,邯鄲之戰,趙國聯合楚國、魏國擊敗了秦國的行為,還是很具備戰略意義的,至少在當時山東六國的諸侯眼中,還是很有意義的(雖然可能沒什麼用)。

而邯鄲之戰中,趙國之所以能夠以殘破的國力擊敗秦國,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平原君趙勝的及時醒悟,第二個原因就是魏國和楚國的及時救援。

在這裡,我們只討論第一個原因。

眾所周知,長平之戰中,趙國之所以捲入這場風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平原君趙勝的“利令智昏”,這個詞不是我說的,是司馬遷大佬說的。

如果在長平之戰以後,有人能夠採訪一下平原君趙勝,那麼我想他最想說的一句話可能就是:現在就是後悔,非常後悔。

這種後悔不是我yy的,而是根據他後面的行為舉動推測出來的。

熟悉這段歷史的朋友應該知道,長平之戰以後,就是邯鄲之戰,且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喪生了四十萬士兵,史書中記載趙國當時的情況是:“青壯年皆死”。

那麼,問題就來了,趙國以當時的兵力,是如何阻擋秦國的精銳之師的呢?

也許有人會說,有魏國和楚國的援助。

這很對,但是也不對。因為當時不是現代,他們不能坐飛機,也不能坐高鐵,趕路全靠走,等他們趕到趙國,至少得好幾天吧,在這幾天裡,“青壯年皆死”的趙國是如何抵禦秦國進攻的呢?

這裡就輪到平原君趙勝出場了,也就是本文開頭的一幕。

事實上,當時的趙國也確實面臨這個問題,趙國的兵力太弱,也許憑藉著守城的優勢,能夠守住一會,但是撐不了太久。《史記》中是這樣描述這個危機時刻的:

平原君既返趙,楚使春申君將兵赴救趙,魏信陵君亦矯奪晉鄙軍往救趙,皆未至。秦急圍邯鄲,邯鄲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

大概意思就是援軍沒到,趙國恐怕擋不住秦軍,已經在商量投降的事情了。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平原君手下的一個名叫李同的人就開始勸諫了:

“平原君,你家裡吃的這麼好,姬妾還這麼多,可憐邯鄲城內的百姓吃不飽,穿不暖,衣服還是破的,你忍心嗎?照我說,你就該獻出家裡的美嬌娘,讓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並且將家裡吃的分給邯鄲城中的百姓。百姓們一感恩,還怕他們不感恩嗎?”

平原君一聽,是這個理,就照做了。

而他這麼一做,也讓我充分感受到了當時“士為知己者死”的風氣。我甚至能夠想象出當時平原君這麼做以後百姓們一把鼻涕一把淚的樣子。

果不其然,平原君很快就得到了一支數量為三千的敢死隊。這隻敢死隊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和秦軍展開了殊死搏鬥,其結果就是

“秦軍為之

三十里”

最後,援軍及時趕到,趙國也因此滅受亡國之禍。

不得不說,平原君雖然有點利令智昏,但還是懂得事情輕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