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上海作家寫上海故事,滕肖瀾談《心居》:側重點不是"居",是"心"

由魯迅文學獎得主滕肖瀾同名小說改編,滕華濤執導,海清、童瑤、張頌文、馮紹峰等主演的都市家庭劇《心居》日前在東方衛視、浙江衛視等平臺播出。繼聚焦房產中介話題的《安家》之後,同樣在上海拍攝的《心居》將鏡頭對準了一戶上海大家庭,而房產依舊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心”在前,“居”在後

大城市,居不易。電視劇《心居》圍繞馮曉琴(海清 飾)、顧清俞(童瑤 飾)姑嫂二人的視角展開,雙線並行,兩位女主角身份、性格、職業等各方面的差異,造成價值觀與為人處世上的衝突;加上房子問題牽涉其中,使得兩人的關係剪不斷理還亂。

“《心居》是一部反映當下上海各個階層老百姓生存狀態的劇。它的‘心’和‘居’中,‘居’是房子。我是把‘心’放在‘居’前面的,房子是切入點,但我更想寫人跟人之間的關係。”原作者滕肖瀾也是本劇的編劇,“《心居》的側重不是居,是心。我想寫的是他們對未來的希望以及他們為了心中所想是怎樣去奮鬥的。小人物亦有大情懷。我希望能夠盡力寫出這層意思。”

劇中,馮曉琴是嫁到上海的外地媳婦,家庭主婦的身份讓她像個全年無休的保姆,日常需要照顧一大家子的飲食起居,不僅沒有報酬,還要像外人一般被提防。對馮曉琴而言,買一間老破小學區房,讓小家庭從大家庭中獨立出去,是一直以來的心願。大姑姐顧清俞堪稱馮曉琴的對立面,事業有成、薪資豐厚,正打算購入一套昂貴的房產。當馮曉琴為籌集首付款開口向顧清俞借錢時,家庭內部的矛盾一觸即發。

童瑤飾演顧清俞

作為一部家庭劇,《心居》雖說是從房子出發,但房子本身更像是導火索,把姑嫂間、或者說是顧家這一大家子間隱匿的糾葛一下子攤開到明面上。同一屋簷下的親戚,各有立場與小心思,因經濟實力的差異,關係一度失衡。

從小說到電視劇劇本,滕肖瀾改動了五六稿。在她眼裡,馮曉琴也好,顧清俞也罷,沒有一個人是傳統意義上的“壞人”。“從女人的角度她們都是通情達理的,這個劇是雙女主,乍一看她們有天然敵對性。馮曉琴是一個外地媳婦,非常能幹;落在顧清俞眼裡,這個弟媳婦能幹,但好像想法特別多。”滕肖瀾說,劇中的衝突更多地是因為一系列不可避免的事情“事趕事”而發生,而非某個角色刻意“挑事”。“馮曉琴對顧清俞比較尊重,顧清俞知道馮曉琴比較強勢,一般不會跟她計較,這兩個女主角是這樣的關係。”

在創作《心居》的過程中,滕肖瀾也融入了自己及周圍人的人生經歷。劇中,演員馮紹峰飾演返滬知青子女施源,而編劇自身也是知青子女。“我父母早期是到外地去,我小時候在上海外婆家長大。儘管施源的境遇跟我不太一樣,他比我慘很多,但能體會到他及父母迫切想要回到上海的心情,這是感同身受的部分。”滕肖瀾感慨,“相比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來說,他多了一份對這個城市若即若離的感情。”

馮紹峰飾施源

講述上海故事的家庭劇

“2019年夏天,第一次讀到《心居》時,就被滕肖瀾老師真摯、細膩的筆觸所感動。透過顧家三兄妹的小日子,我們能感受到普通人身上的大情懷,以及這個時代的滬上味道與人間煙火。”《心居》出品人,騰訊集團副總裁、閱文集團執行長程武記得,當時小說還沒有完結,但團隊就已一致決定將這個故事拍成影視作品。

獲得《心居》的版權後,騰訊影業找到了擅長刻畫生活細節的導演滕華濤。本劇也是他闊別熒屏近10年後,重新執導的首部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心居》是一個能夠還原上海風情的現實主義作品,它能夠讓當下的人們感受到力量。”滕華濤說,當時看完小說後非常激動,一口答應。

作為一部由上海作家創作、在上海拍攝、講述上海故事的家庭劇,滕華濤希望《心居》能展現上海的特點。在創作過程中,他帶著團隊多次採風,反覆求證、推敲,力求展現真實的上海韻味。“上海是大融合的中國都市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地方。它有高大上的地方,也有本地化、接地氣的地方。可能50米、100米的距離之間就完成了這種混合,這是上海的特點。”

張頌文飾演展翔

從劇中角色來看,顧清俞代表都市白領高知階層,馮曉琴是普通家庭的代表。滕華濤說,兩人處在不同位置,存在不同的視角和想法,“這些不同本身就帶來矛盾,不用刻意強化。”同時,在他看來,三四十歲的女演員正處於黃金時期,也應獲得更多機會。“這個年紀的女演員有更多經歷,表演技巧上更完整。現在整體的創作也在往這趨勢上改變,有表演能力的這些中年演員,不管男女,機會也會更多的。”

滕華濤介紹,《心居》最大的核心是著重於生活和人性中溫暖和善意的一面。“故事中有傷痛,但不沉湎於傷痛;故事中也有都市社會的壓力,但更著墨於面對壓力時人物的努力和自強。關注時代,紮根生活,真誠地展現人性的光輝,這就是創作核心、拍攝初心。”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