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林黛玉"被髮瘋",為何網友樂此不疲?

最近,林妹妹意外上了熱搜,跟“發瘋文學”扯在一起,質疑聲不少,“為什麼要把你們發的瘋安在林黛玉身上”,能不能別毀經典?但也有人覺得“林黛玉發瘋文學太好用”。

網文界擅長玩梗狂歡,“發瘋文學”在網友看來是一種快樂又實用的文體,發一大段瘋狂的廢話很解壓。來感受一下——“想到你不處理退款,嚎叫又沒有地方嚎叫,我在乎我在乎極了!我也不是不能跟著買其他東西,可是午夜夢迴想到你不退款我心裡的怨氣一下子就上來了,好狠的心吶!好狠的心吶!”據說有人靠吐槽讓客服連夜發貨,還有人因此成功追回了退款。

當這樣的“發瘋文學”跟林黛玉的人設相結合,竟碰撞出靈感的火花。“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這般敷衍。”“呦,這會子連跪累了,方想起我來了,我就知道,要不是隊友下線了,哪想到我這個薄命苦心人兒。”不知道林妹妹穿越到現代,吐槽起來是不是就是這口吻,人設上倒是有些對應的。寶姐姐評價顰兒的話拿來倒是應景——網友學“顰丫頭的一張嘴啊,叫人恨也不是,愛也不是”。

這“病西施”本就是大觀園裡聰慧過人、敏感多心的“懟人第一名”,既博覽群書又內心叛逆,孤僻傲世又敏感多情,面對現實的無力感,她善用詩詞來宣洩悲劇核心,雖身處舊時代,身上卻擁有獨立女性的思想萌芽。

有網友擔心,隨意網路造梗會帶偏黛玉人設。當網友把黛玉拿出來說事兒,也可以想見,經典名著在大家心目中的話題度和熱搜體質。

網路狂歡的背後,是網友的懷舊情結與新發現的雙重作用,往往投射在擁有“網際網路魅力”的鮮明人物形象身上。比如甄嬛、華妃就這樣打開了跟年輕人對話的視窗,造梗創意不絕,體現網際網路生命力,常年活躍在熱搜。林黛玉也是很多UP主二創的重要物件,他們關注林黛玉的個性特點,包括表達風格、神態變化、動作特點等,“林黛玉懟人合集”“林黛玉在劇裡笑了90多次”等影片就傳播廣泛。

但需要釐清的是,和日常用語的直抒胸臆相比,林黛玉式語錄拿捏其溫柔與嬌嗔,離不開對這個人物的人物性格和說話方式的精準把握。讀不透《紅樓夢》便東施效顰,照著貓畫不好老虎,也確實容易把經典帶偏。使用林黛玉文體表達情緒、製造熱梗,探尋表達符號所承載的個人性格,不能違背文化審美趣味。

當然,把所謂“林黛玉發瘋文學”說成是某種“文學”言重了。如語言學家所說,這屬於“仿擬”修辭,是一種“說話”方式,或者說,只是一種“造句”方式,即按照已有的語言形式,臨時造出新的語言形式。“不管是甄嬛體還是黛玉體,都是一種積極的話語方式,不必有什麼苛責。”而且說白了,“發瘋”之中蘊含網路時代的真實情感,為表達提供出口,這種“調侃式”的自我情緒表達,在當下網路語境中具有一定的療愈作用。

端莊大方、既有出身又有家財的薛寶釵因善於收買人心、精通人情世故,一向被認為是人生贏家,可偏偏是林黛玉贏得了寶玉的心。其實網友選擇黛玉的說話方式“發瘋”,不能不說是經典文化的影響深遠。如果說黛玉是曹雪芹隱喻賈府深院裡的打破世俗的精神世界,那麼薛寶釵就代表現實世界中的智慧生存之道。其實步步留心的黛玉也是深諳生存哲學的,或許她的可貴之處就在於,知世故而不世故,歷圓滑而留天真。《紅樓夢》的人情練達、社會哲學在不同時期也啟發人們全新的帶入感。玩梗順便也重溫經典,應有更多新收穫。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來源: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