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趣說漢史:這兩位抵抗羌族的名將前赴後繼,保住了西漢的江山

羌族是我國古代西北地區的一個古老民族。羌族人以遊牧為生,驍勇善戰,對中原地區的戰爭一直都沒有停息過。漢武帝時期,曾派出十萬大軍征討羌族,最終也沒能將其降服。到了漢宣帝、漢元帝時期,若不是趙充國、馮奉世兩位名將先後帶兵鎮壓羌族,西漢的江山就岌岌可危了。小王這麼說絕對不是誇張,這兩位將軍憑藉長遠的略佔眼光與卓越的軍事才能,造福了無數後世子孫。

先來說說趙充國,他深刻認識到了羌族之所以驍勇有餘卻不成氣候,主要由於內部的不團結。因此趙充國對抗羌族所使用的主要策略就是穩紮穩打,邊作戰邊屯田步步為營。

公元前63年,羌族二百多個部落的酋長制訂了盟約,聯合起來侵擾漢朝邊境。漢宣帝急忙找趙充國商量,趙充國認定羌族部落的這種團結不會持久,於是堅決不主動求戰,而是一邊擴充邊境部隊的軍事力量,一邊派人挑撥羌族各部落之間的關係。

可惜趙充國的策略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於是在公元前61年,已經七十三歲高齡的趙充國親自帶兵出征隴西。儘管朝廷一再催促速戰速決,趙充國卻堅持自己的意見,點到為止,只進行小規模的戰爭,取勝之後也不追擊羌人,只是給予威懾,勸其歸順。久而久之羌族內部越來越不團結,傾向於歸順漢朝的部落也越來越多。

同時,趙充國大力推行屯田之策,名手下的一萬步兵屯田守邊,自給自足。最終羌族內部果然發生動亂,大規模歸降漢軍。趙充國實現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

趙充國的功績,保障了西北邊境二十年的平安。二十年之後,羌人再次捲土重來,這時候另一位西漢名將馮奉世粉墨登場了。

羌人為什麼會在二十年後再次反叛?這不僅是因為趙充國已經不在,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羌人的首領也已經換了一茬。正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老一輩的羌人已經知道了西漢將領的厲害,而新一代的部落首領卻自信滿滿。況且在趙充國之後,沒有一個靠譜的將領能夠延續他的威嚴,西漢的邊境軍隊早已不復當年之勇。

馮奉世就曾直言:“守戰之備,已經長期廢弛無人督促,羌人已經開始輕視我們的邊境之吏。”於是馮奉世奉旨披掛上陣,直奔西北邊境。

馮奉世的作戰思路與趙充國截然不同。他很認可趙充國當年穩紮穩打的戰略,但是如今局面不同,羌人中的年輕一輩只是憑著一股無知無畏的勇猛與西漢對抗,其實並沒有拼死作戰的決心。

所以馮奉世的戰略是集中優勢兵力,一舉與羌人展開決戰。於是馮奉世集結六萬大軍,在羌人剛剛集合之時直搗其巢穴,給與重創。果然此戰之後,羌人敗的敗、降的降,明白了實力的差距,乖乖臣服。

趙充國、馮奉世對後世可謂功德無量。他們打敗的是羌人,保衛的卻是西漢的江山。從地裡位置上看,羌人盤踞的地區橫跨黃河,南接秦(今天的陝西中部)、隴(甘肅南部)。而西漢的國都在長安(今天的陝西西安),時時刻刻都受著羌人的威脅。倘若不能徹底震懾羌人,西漢隨時有亡國的危險。

到了東漢,國都定在了洛陽,羌人的威脅就顯得小的多。後來湧現出的張奐、段熲等名將持續挫敗羌人的進攻,使得羌人一直沒有機會逐鹿中原。直到十六國時期,羌族豪傑姚弋仲才敢趁著劉淵、石勒兵敗的時候擴張自己的領土,可見此前對羌族的威懾有多麼厲害。

馮奉世與趙充國的作戰方略雖然不同,但是兩位名將都懂得結合形勢隨機應變,快速找到克敵制勝的方法,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的功績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得羌人對中原心懷敬畏,不敢輕舉妄動,避免了許多的戰爭。這樣的英雄值得後世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