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清朝名稱方觀承以拯救天下蒼生為職責,為報帝恩傾盡一生無怨悔!

一提起清朝的朝廷重臣,多數人想到的都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但是在研究清朝歷史時,還有一位官員不應被遺忘,這位重臣雖然現如今沒有前面提及的幾人名氣大,知道和了解的人也少之又少,但是其做出的貢獻卻不可忽視,此人便是清朝的一代名臣——方觀承。

方觀承為乾隆時期的朝廷命官,在當時可以用這樣的三句話來形容此人的品行,那便是“皇帝對其倍加賞識,士人對其交口稱讚,百姓對其感恩戴德”,第一條也許但凡朝臣都能做到,但是第二條和第三條便足以看出方觀承的為人品性了。縱觀方觀承的一生,我們不僅能在他身上學到為國奉獻的精神,其為人修養、道德品性,都對我們有著十分深刻的啟迪意義。

方觀承雖為乾隆時期的官員,但是卻出生於康熙年間的一個紳宦之家,他的高祖方拱乾以及曾祖方孝標都是清朝的著名詞臣,祖父方登嶧和父親方式濟分別是當時工部的主事和內閣中書。方觀承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按理說應該會有一個似錦的前程,然而康熙年間的一場文字獄卻使得方觀承美好的童年生活戛然而止。

方觀承筆跡

此次文字獄案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南山集》案。康熙五十年,左都御史趙申齊以“語多狂悖”為由上奏彈劾了撰寫《南山集》一書的戴明世,而方觀承的祖父與父親也在這場案件中受到了牽連,並被貶謫到黑龍江卜魁城。方觀承和其兄方觀永二人則由於當時太過年幼而免於流放。儘管路途遙遠,方觀承與方觀永每年依舊堅持到塞外探視家人,“往來南北,營塞外菽水之費,或日一食,或徒步行百餘里”。

雖然家庭突然遭遇變故,但方觀承卻並未就此消沉、荒廢學業,反而因每年探望家人,輾轉於多處地所,因而開拓了眼界,在這之後愈加勤奮刻苦學習。後來他的祖父和父親先後離開人世,方觀承也因貧困而流落京城,但此時一窮二白的方觀承卻在京城遇到了他一生的貴人——平郡王福彭。

平郡王福彭十分賞識方觀承的才學品行,便將其羅致幕下。第二年,福彭受命討伐準噶爾,臨行前將方觀承引薦給了雍正帝,他因此得到了中書頭銜,並“赴北路軍營為書記”。最終大軍凱旋而歸,方觀承也憑著立下的軍攻實授內閣中書。自此,方觀承正式踏入了仕途生涯。

乾隆二年,方觀承擔任軍機章京,沒多久便升任為吏部郎中,乾隆七年,他又擔任直隸清河道一職,與直隸總督史貽直奏勘永定河工,同年,方觀承又憑藉出色的政績和才幹升任直隸布政使。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方觀承依舊連連升遷,並於乾隆二十年署理陝甘總督,並且擔任了長達近二十年之久,直至因病離世。方觀承不僅非正途入仕,而且祖上還犯有大逆之罪,然而方觀承卻頗受重用,擔任多個要職,且升官之快實在令人驚訝,由此不難看出其才幹超出常人之處。

方觀承用一生的時間來輔君佐國,造福百姓,為百姓和國家做出了極大貢獻,他的政績具體如下:

第一,勸墾田地,改善民生。清初人多地少,但這又與賦稅和民生有著緊密的聯絡,方觀承在擔任浙江巡撫一職時,曾多次親臨現場來勘察工程,經過多次勘察檢驗後,他意外發現此處可以開墾之地足有35萬4千800餘畝,為此他立即展開了相關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將認墾者,核編字號,選老農,司勸課,分年升科”。

乾隆二十一年,他還在天津、鹽山等地查出私墾土地19537頃,最終方觀承將此土地恩賞於官地名色,並承認業主的所有權。不僅如此,他還將永定河淤灘地的堤內外留了十丈作為種柳取土之用,餘下的則留給永清等七州縣的守堤貧民,八年後再次統計方觀承直隸任內的民間墾田多達13萬頃以上。方觀承種種開墾田地的做法,不僅十分充分地利用了土地,而且還沒有因為墾荒而影響漕運與洩洪。

第二,治理水患,興修水利。乾隆十四年,方觀承擔任直隸總督,但當時直隸省內河渠十分多,且河流的上游水土流失十分嚴重,一旦夏季多雨水,則會引發水患,但如果下的雨很少,卻又容易造成旱災。

其中,境內最難治理的一條河是永定河,該河含沙量十分大。為了尋找解決方案,方觀承多次前往永定河案勘察,最終確定了“加固上游堤壩,疏浚下游”的對策。乾隆十八年,方觀承請奏在永定河的北岸六工尾作為下口來開堤放水,然而當時很多人卻誤以為方觀承一直在不斷地修改治理水患的方針,沒有主見。

但方觀承的一席話卻令眾人聽罷後心服口服:“上年洵水盈漲,挾沙直注下口。十里以內,舊積新淤,阻塞去路……臣逐細查勘,向北改移水道,仍以南埝下汛為歸宿,實於現在情形為便。”最終方觀承的方針和建議都得到了乾隆帝的認可和施行,在此過後,永定河長達20年間都未曾發生過重大水患。除此之外,方觀承還率領民眾對境內的其他河進行了有效的治理,在益州城北開設水渠,引導水流灌溉農田,極大地改善了民生。

第三,推廣植棉。方觀承任官期間推出了諸多惠民的政策,其中最典型的便是推廣植棉的政策。方觀承不僅推廣百姓植棉,他本身的植棉經驗亦十分豐富,為了推廣種棉紡織,他精選了一批畫師,繪製《棉花圖》,分為《布種》、《灌溉》等16幅圖。

乾隆帝還在每幅圖上題了七言詩,並准許方觀承將所作的詩句附在每幅圖的末尾之處,是當時清代倡導、推廣植棉和棉紡技術的優秀科普作品,對當時的社會有著十分廣泛和深遠的影響。時至今天,方觀承派人所作的《棉花圖》對於我們研究棉花種植和農業有著極大的貢獻。

第四,推廣工商業。方觀承在熱河、四旗等地獲煤礦有21處,並奏請分界設窯,招募民戶開採。極大地改善了當地人民的取暖條件,提高人們的就業率,還促進了我國採礦業的發展,同時對於維持生態系統也有一定的益處。乾隆二十六年,有人奏請對多倫諾爾進行收稅,方觀承對此主張要對不同商品和地區進行區別對待,防止私販滋生,這樣一來,不僅保護了商人們的商業活動,而且還不重複徵稅。

第五,賑災成效顯著。乾隆八年,直隸曾發生一場較為嚴重的旱災,方觀承對此次賑災行動不僅做出了一系列應對措施,並撰寫了《賑紀》8卷書冊傳世,詳細記載考察了清廷對於救災的措施、作用和效果。

乾隆十五年,樂亭縣又發生了海潮,不少百姓的田禾被淹,方觀承對此也做出了詳細的規劃,先查明受災戶口,加賑一月,接著按承災分數,分別給口糧,對於房屋被沖塌的人,則給銀。同年6月,保定以北又天降大雨,百姓種植的糧食毀於一旦,方觀承受命賑災,並請求皇帝開放奉天海運一年,准許商民能夠才買糧食,運直接濟。

不僅如此,方觀承還頗有先見之明,在乾隆十二年建議推廣義倉,以備不時之需。在乾隆十八年,方觀承在全省設義倉1000餘處。多次賑災使得方觀承有了豐富的經驗,為了防止貪官汙吏中飽私囊,方觀承也有相應的對策,因此對於方觀承辦事,乾隆帝一直都是十分信任的。

第六,促進民族團結。在直隸境內滿蒙漢通商出現矛盾時,方觀承多次予以查辦協調,維護了漢人正當利益,後來理藩院因蒙古賒欠,因而上奏請求禁止蒙漢貿易,但方觀承卻極力反對,認為“蒙古與內地物產不同,在互通有無過程中,雖有矛盾,但不可因噎廢食,而應區別對待”。他的這些主張對於蒙漢間經濟文化的交流,以及統一民族,加強團結有著重要而深刻的意義。

第七,慎刑獄。也許是幼年家庭變故的影響,方觀承對刑獄十分注意和小心,可謂慎之又慎,他對人的生命相當尊重。一次民眾暴亂中,方觀承請奏誅三人,絞七人,然而乾隆帝卻因此懷疑其有所縱馳,於是嚴旨督過,但儘管如此,方觀承卻始終“堅執前議,申辯愈力”,最終“詔解犯闕下,九卿、軍機大臣會訊獄辭,與公一字無訛,遂卒如公議”,自此,乾隆帝對方觀承愈發重用。

第八,善於用人。方觀承十分會用人,知道將什麼樣的人放在什麼樣的位置上,並有效地揚長避短,發揮人才所長。對於品地敦良者,方觀承使其治民,讓聰明強幹的人來斷獄,讓家道素封的人來管理財務,性格迂緩的人則派其訓導士人。方觀承用人還十分講信用,賞罰分明,久而久之,人才都願為其所用。

方觀承一生從不拉幫結派、貪汙受賄,始終保持忠孝廉潔之風。他重情重義,為見家人不惜靠著雙腳來千里探親;踏上仕途後,曾置辦族田來供養族中貧困之人;他一生從不信佛,卻多次捐資來修葺曾經接濟過他的清涼山僧寺。其道德品性為時人所讚歎。

為報答乾隆賞識之恩,方觀承勤勤懇懇,為國為民,即使是位極人臣,卻始終保持廉潔和仁愛,當稱得上一代賢臣。乾隆三十三年,方觀承因病離世,諡號恪敏。後來乾隆御製懷舊詩,其列入“五督臣”,並於五十一年準其入賢良祠。

方觀承一生都在為民生而奔波,他深知百姓之苦,因此在當時全國大興文字獄之時,他所在的直隸卻獨獨沒有重大文字獄。在職期間,方觀承為改善人們的生活而殫精竭慮,給民眾以安居樂業。因此對於他的故去,百姓同樣十分傷感懷念,“今公之亡也,……燕趙之編蓬與幽並之邊眾,茫然喪其所懷”。

除了在國家和民生上的作為,方觀承的文化造詣同樣十分高。他在閒暇之餘喜好吟詩,著有《宜田匯稿》、《松漠草》、《兩浙還塘通志》等經世著作,曾對《水經注》和《漢書》中記載有誤的地方進行一一辨明。除此之外,方觀承還善書法,宣化的“柳川書院”匾額,永年的清暉書院題詩碑等,都出自他的手筆。

雖然在那個時代,相較他人而言,方觀承的政績都並不突出,但是他所做的每一件事無不對當時朝局的發展起到了正向的推動作用,其堅忍不拔、勤奮刻苦、感恩圖報、克己奉公、為國為民的精神讓我們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