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韓非子》: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用警惕的態度審視風險

一、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不管面對任何問題都是如此,只有提前規劃,才可能塑造一個好的結果,也會有一個大概的定準和方向,即便中途遇到一些變化,也不至於束手無策。

如果莽撞行事,最終將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比如在生活中,有的人習慣性地給事情制定一個初步規劃,對事情有充分的瞭解和掌握,然後在深入實踐之後逐漸實踐、調整,最後達到自己的目的。

而有的人,則只是帶著一種想法,簡單莽撞地來解決問題,而這樣的方式就只會得到一場徹頭徹尾的失敗。

雖然說計劃趕不上變化,我們要隨著事態的發展不斷調整自己的策略,但是,在任何時候都應該有一種提前謀劃的意識,對於未來發展的每一種可能性,都要有一個大概的預判和分析,以備不時之需。

《韓非子》之中有一句話說:

桓赫曰:“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舉事亦然,為其後可復者也,則事寡敗矣。

這句話是桓赫所說,意思是說:雕刻木偶的時候,最好先把鼻子雕刻的大一些,眼睛雕刻的小一些,這樣的話如果鼻子太大還可以改小,眼睛太小也可以加大。如果一開始鼻子就雕得太小,以後也無法增大了;眼睛一開始就雕得很大,後面需要改動也無法再改小了。所以任何事情都是預先謀劃,才不至於到無法挽救,徹頭徹尾失敗的地步。

所以說,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常人也不做瓜田納履之事。

不管在謀劃問題還是應對突發事件之時,都應該相對理性和正確地面對問題,並做出應對方案,目的就是為了以自己的言行舉止,使未曾發生的問題消失在萌芽階段,或者將突如其來的問題,控制在最小的損失範圍之中。

而這一切,都在於我們自身具備對事物的客觀判斷和預測之中。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當經歷了一些事情,走過了一些人生的路之後,就要對事物有正確的判斷,也能相對理智地掌握自身狀態,這也是最起碼的處事基礎,並且我們要將這一個基礎貫穿於自己的潛意識之中,並形成一個良好的思維習慣。

因為在人生的很多時候,特別是面對問題的關鍵節點,都是在潛意識中的思維習慣影響著我們作出決定,最終影響自己的人生。

二、

明初有一個功臣叫郭德成,他是朱元璋的得力戰將,喜歡嗜酒,淡泊物慾,幫朱元璋打下天下。

但分封功臣之時,他只得了一個驍騎舍人,朱元璋要給他封再大的官,他說:“我平時好喝酒,腦袋不靈了,如果當大官,豈不是誤了國家大事嗎?”

就這樣,郭德成推脫了這一功勞,因為這件事情,朱元璋也對他頗為賞識,後來經常約他去後花園喝酒。

有一次醉酒之後,郭德成嘴上沒有把門的,對朱元璋說:“我最討厭自己這亂糟糟的頭髮,真想把它剃了去當和尚。”

這一句話刺痛了朱元璋的自尊心,朱元璋覺得他在諷刺自己,但是看到郭德成醉成這個樣子,就沒有計較。

第二天,郭德成酒醒之後,想起來自己酒後失言,說了一句得罪聖上的話,不禁冷汗直冒。沒過多久,真的跑去寺廟把頭髮剃了,當了和尚,整天誦經唸佛。

朱元璋看郭德成真的剃度出家,心中的疑慮、忌恨都消除了,也沒有計較這件事情。

後來因為朱元璋猜忌有功之臣,以胡惟庸案為藉口,殺了許多人,而郭德成卻因為此前的事情得以保全自己。

這便是人生的未雨綢繆,透過提前預判事物發展而規避自身過失,在生活中,只有當一個人具備了這樣的心思之後,才能規避可以規避的風險。

《周易》之中說:“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左轉》之中也提出“思則有備,有備無患”等各種思想。

這些道理都是告訴我們,要懂得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人生至理,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用警惕的態度審視風險。

在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在危險面前依然犯錯的原因,有一個最根本的地方,就是被主觀意識和物慾,遮蓋了自己看問題的正確態度。

比如說,本來應該以謹慎小心的態度去看待問題,但是卻在物慾的衝擊下,只盯著利益而忽略了風險,從而讓風險鑽了空子;或者面對本來能夠提前規劃的事情,卻因為主觀的盲目自大,麻木了自身,失去處理問題的正確手段,這一切,都是應該摒棄的錯誤習慣。

如果能改變舊有的習慣,糾正了錯誤的態度,才能改變可能面臨敗局的風險,總之,預先謀劃,謹小慎微,才是在最大程度上防患於未然的處世道理。

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