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劉秀為何要如此迷信讖緯因為這是宿命的安排!

光榮與艱辛——努力中興漢光武(63)

主筆:江湖閒樂生

東漢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坐了半輩子皇帝的光武帝劉秀收到了手下名臣、議郎桓譚上的一封奏摺:

“觀先王之所記述,鹹以仁義正道為本,非有奇怪虛誕之事。蓋天道性命,聖人所難言也。自子貢以下,不得而聞,況後世淺儒,能通之乎!今諸巧慧小才伎數之人,增益圖書,矯稱讖記,以欺惑貪邪,詿誤人主,焉可不抑遠之哉!臣譚伏聞陛下窮折方士黃白之術,甚為明矣;而乃欲聽納讖記,又何誤也?”

原來,當時光武帝劉秀正迷信讖記,多以它來決定疑難、乃至國家大事。所謂讖記,就是所謂的預言書,多是一些讓人看不懂的文字和圖畫,藉以附會而預言未來。據說劉秀雖是一代聖主,卻對這個特別痴迷,史書上說,有一次劉秀讀讖書,讀得過於入迷,突然昏了過去。所謂“讀書讀昏了頭”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吧。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既然皇帝都怎麼喜歡,官家子弟自然不能不學,於是從此儒家讖緯大盛,各大儒學宗派都開始研究圖讖學,竟而漸漸將儒學發展為儒教,具有了完整的宗教神學體系。而桓潭作為一個堅定的無神論學者,他對此等態勢自然是堅決抵制、堅決反對的,但劉秀對他的批評與勸諫都置之不理。並在一次朝會上當眾問桓譚道:“今公卿商議修靈臺(天文觀測臺)之處所,朕欲以讖決之,何如?”桓譚心說你明知道我反對讖的你還問我,我就偏偏不退讓,於是堅持己見說:“臣不讀讖。讖非經也!”劉秀大怒:““桓譚非聖無法,將下斬之!”桓譚趕緊啃頭求情,磕的腦袋出血,劉秀才饒了他,將他外放到淮南偏遠之地去當郡丞,桓譚在赴任途中鬱鬱而終。

而對於桓譚的死,我在史書上沒有看到劉秀的半點愧疚之處,因為沒過多久,他就“宣佈圖讖於天下”,竟然把圖讖提升為了官方規定的功令必讀書。過去這方面的書,就是再火,也是有點歪門邪道的偏科,被稱為“秘術”。而現在劉秀把竟然將此秘術登堂入室,乃至跟四書五經一樣,都列為了儒家的重點學科,而使其成為東漢官方意識形態與統治思想,具有了高度的神聖性,劉秀及其之後的東漢帝王,不管用人施政、各種重大問題的決策,都要依讖緯來決定;對儒家經典的解釋,甚至也要向讖緯看齊。至建初四年(79年),漢章帝更是召集太常、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諸儒齊會白虎觀,講議五經與讖緯,章帝親自裁決其經義奏議,最終由大儒班固整理撰成《白虎通義》,而將讖緯與五經融為一體,試圖統一經學,建立儒教神學。讖緯的地位一時達到最高點。

劉秀貶斥桓譚、宣佈圖讖後的第二年,也就是建武三十三年(公元57年)正月,劉秀離其去世只有一年,可謂非常衰老,但這時他讀到了一本讖書《河圖會昌符》,上面有一句話說“赤劉之九,會命岱宗”。竟然馬上就一改常態,吵著要去泰山封禪。群臣都很奇怪,四年前你身體好的時候我們勸你去封禪,你卻說這樣既勞民傷財又好像太顯擺,堅決不同意。這次怎麼主動嚷嚷著要去爬泰山呢?

原來,劉秀讀到的這句讖語的意思是說:劉漢皇朝的第九代皇帝(劉邦到劉秀正好九代),應該去泰山際會天命,向老天做述職報告——劉秀心想這封禪大典雖然勞民傷財、又辛苦麻煩傷身體,但這老天爺既然透過讖語通知我了,我總不能不去吧!否則若違背天意,恐引起天怒啊!

於是,當年正月二十八,劉秀帶領文武百官與王侯貴戚離開洛陽,浩浩蕩蕩趕往泰山,只花了半個月,便長途跋涉來到了千里之外的泰山腳下,先齋戒七日,然後拖著老邁的身軀開始爬山。古時泰山,交通不比今日,極其險峻難攀,即便提前派了一千五百民夫上山整修道路,然而仍是崎嶇難行,這些個老領導平日養尊處優慣了,何曾受過這等苦楚,不少人體力不支,僵臥石上小憩,老弱者更是直接暈倒路旁,然而也沒人搭理,過了好久緩過氣來,接著再往上爬。劉秀身為皇帝,雖有步輦乘坐,但因為年紀太大,也折騰的夠嗆,一整天大典下來,直到深夜才摸黑下得山來。

為了讖語,為了榮耀,劉秀與一些老臣至少把自己的壽命折騰少了好幾年。三月份,積極倡言並主持操辦封禪的司空張純死在了回程的路上;司徒馮勤也只再過三個多月便病重去世。而劉秀比他們也就多撐了一年而已。

現在問題來了,劉秀身為一代聖主,卻為何對迷信的讖語如此執念呢?

其實,這不怪劉秀,這讖語實在由不得他不信,因為這宿命的安排,冥冥之中似有天意,實在太詭異了!所以劉秀一生崇尚節儉,做什麼都不捨得花錢,唯獨對各種敬天祭祀活動,他非常捨得花錢,他對“天”的信仰與敬畏,是發自真心的。

在三十多年前,劉秀只是鄉間的一個樸實農夫,既不善應酬,又為人柔和謙恭,看不出半點梟雄氣,這輩子似乎就是娶個農婦,喝點山泉,安然度過平淡而有點甜的一生;到後來去長安讀了太學,有了點見識,其最大的夢想也就只是執金吾與陰麗華,高官美女足矣,何曾想過當皇帝!

然而,老天並不這麼認為,它似乎對劉秀早已作出了另一副安排,那就是做皇帝,劉秀同意也好,不同意也好,這就是他的宿命。

什麼,你不信。不信的話,你可以看看劉秀的一生,由不得不信哪!

早在劉秀出生之前,天下就已流傳著“劉秀當為天子”的讖語。為此,王莽新朝的國師劉歆還將自己改名為劉秀,試圖冒領,結果事敗自殺,受到了老天的懲罰。

而劉秀出生之時,老天仍然在不遺餘力的展示自己的天意。

劉秀出生在濟陽,因他爸是濟陽縣令,而濟陽縣衙又太過卑下潮溼,他爸就偷偷開啟縣衙旁漢武行宮的後門,讓他母親在行宮中待產,劉秀出生的那一刻,整個行宮突然赤光四射,一時亮如白晝。他父親大感奇異,於是找來算命師算上一卦。算命師屈指一算,頓時被天命嚇了個半死,說了句:“此兆吉也,不可言。”然後落荒而逃。

濟陽老百姓也永遠記得劉秀出生的那一年,因為縣令的兒子一出來,濟陽縣便迎來了久違的大豐收,更出現三株神奇的嘉禾,每株一根莖九個穗,且比一般的作還物要長一二尺,甚至還有鄉民多次看到了鳳凰在濟陽上空聚集。

這麼多的祥瑞,一個接一個,實在讓人不得不對此產生想法。

接下來劉秀到了十六歲,跟隨家人回到老家舂陵後,著名的望氣者蘇伯阿途徑舂陵,忽然莫名其妙發表了一個驚人言論:“美哉!王氣鬱鬱蔥蔥。”

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預示著一股神秘力量正在慢慢積聚之中。

而到了劉秀二十八歲之時,也就是舂陵劉氏將要起義的前夕,南陽讖緯大師蔡少公又當眾宣佈:“依老夫所搜之讖,劉秀當為天子。”

讖者,詭為隱語,預決吉凶,當然都是非常隱晦的,如此便可衍生出多種解釋,以增加應驗的機率。可劉歆與蔡公找到的這條讖語,竟如此直白,指名道姓,不容置疑,難道說,劉秀這個老實巴交的鄉下農夫真有一天會當上皇帝?

劉秀當然不信。他的哥哥劉縯更加不信,且不說王莽勢力正強、天下英雄又那麼多,就算在劉氏宗族內部,也都人才輩出,比劉秀名氣大、能力強的數不勝數,至少劉縯就自認為比劉秀更適合當皇帝。

然而,接下來事情的發展,一件比一件出乎意料。冥冥之中,老天似乎在一步步的為劉秀能當上天子鋪路。

李通好好地當著他的宛城大富翁,卻偏偏要相信“劉氏復興,李氏為輔”這樣的讖語,拼死全家也要拉著舂陵劉氏一起造反。

王莽好好地當著他的皇帝,卻偏偏要折騰,搞什麼“託古改制”,結果搞得天下大亂義軍紛起。而王莽好不容易糾集了百萬大軍給大將王邑讓他去鎮壓,而王邑有那麼多地方可以去打,卻偏偏腦子進水要去惹劉秀、死乞白咧非得打一個小小的昆陽,結果被一通隕石、暴雨砸的落花流水全部玩完兒!

這也就算了。接下來劉玄當上了皇帝,又不好好當,非要作死去得罪赤眉軍,結果被赤眉攻破長安給乾死了。

後來赤眉軍得了長安、擁立劉盆子為帝;可他們又不好好坐江山,非要燒殺搶掠,殺得長安絕無人跡、搶無可搶,最終飢困交加、只能栽到劉秀的口袋裡投降。

就連劉秀的老哥劉縯,也在前途一片光明之時非要作死,結果最後慘死在綠林軍的暗算之下。如果劉縯還活著,這皇位無論如何也輪不到劉秀來坐。

還有,自從劉秀跟隨老哥劉縯起兵以來直至稱帝,他先後參加的戰役不知凡幾:慘烈如小長安之戰,劉氏宗族死傷過半,劉秀二哥戰死、二姐被殺,偏偏劉秀活了下來;誇張如昆陽之戰,劉秀引三千死士為前鋒,直衝百萬莽軍,親冒矢石,在槍林箭雨之眾竟然毫髮無損,連個傷疤竟都沒留下;還有驚險如尤來之戰,劉秀與大部隊打散,被流民軍迫至一處高崖邊,劉秀誓死不願被俘,只能跳下懸崖,但他竟像武俠小說中的主人公般,命大到離譜,跳崖都死不了。

此何解?此何解?

劉縯死後,劉秀被派去河北宣撫,這簡直就是一道送命題。燕趙民風彪悍、幽州突騎精銳、河北宗室跋扈、野心家遍地,還有百萬流民武裝,這簡直就是龍潭虎穴,劉秀卻只能帶了幾十個人前去招降納叛,結果理所當然的遭到了追殺,而只能惶惶如喪家之犬,千里逃亡,可劉秀卻又得以數次大難不死、死裡逃生——滹沱河好好的奔騰著,聽說劉秀逃來了,一夜之間結成堅冰讓他們透過;還有一次劉秀在暴風雪中迷了路,也會突然冒出個白衣老父指點他們去信都找到支援力量。

最誇張是後來的銅馬之戰,四十萬銅馬軍投降劉秀,劉秀卻上演了一出“單騎勞軍”,來安定降卒之心——此等舉動雖大智大勇,卻未免太過輕率魯莽,若銅馬降卒中但有一二恐怖分子,劉秀必有死無生。

但劉秀仍是沒事兒,四十萬銅馬降卒之中,竟然沒有一個恐怖分子,甚至連一個扔鞋子的反對者都沒有。劉秀在銅馬營中與兵同樂,其樂融融,和諧的讓人不敢置信。

此何解?此何解?除了奇蹟,除了天意,無法解。至少對於劉秀這樣的古人來說,他只能相信這是上天在為他指引道路。他這輩子,註定就是要當天子,所以沒當上之前,絕無可能會死。

至此,我們終於能夠理解。當年諸將勸劉秀稱帝,劉秀以更始帝劉玄尚在,幾次三番拒絕;而當儒生強華帶著讖書《赤伏符》出現,獻上一句“劉秀髮兵捕不道,卯金修德為天子,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的讖語後,劉秀就立刻稱帝了。

至此,我們也終於能夠理解,劉秀為何對圖讖如此之執迷,為之生,為之死,為之昏了頭。因為他這輩子有太多的命中註定,這讓他感到戰慄、感到痴狂——劉秀當為天子,當也得當,不當也得當,逃不掉,躲不開,這就是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