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戰國時期,魏國趙國楚國齊國先後稱霸?為何韓國屢受大國欺負?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文化最璀璨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裡,百家爭鳴,諸侯與諸侯之間也混戰不斷。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春秋時期發展到了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實力也開始此增彼長,那麼,在戰國前中後三個時期,華夏大地的諸侯國們的實力是如何變遷的呢?本篇文章,就帶大家盤點一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實力變遷。

戰國初期,戰國七霸還未真正形成,魏國成為當時第一霸主

戰國初期,戰國七雄的格局還沒有正式的形成;當時秦國還偏居西北,實力也沒有後期那麼強盛,甚至秦國還不斷的被魏國、匈奴不斷侵擾。在這個時期的秦國國窮民弱,人口也不多,軍隊規模也遠比不上中原其他的國家。

那麼,為什麼秦國的人口會遠少於中原各國呢?其中有個原因就是當時中原的人口幾乎集中在魏、趙、韓、齊國幾家中,而秦國、楚國等疆域大國反而人多地少,所以,在戰國初期,基本上不是按照領土大小來排列軍力強盛。

而秦國的鄰居魏國在戰國初期那是風頭很足,不僅國力強盛,人口繁多,甚至憑藉著自己國家佔據著中原交通要道,魏國經貿發展也是非常的迅速,特別是在魏惠王執政期間,魏國的勢力一度達到極盛,幾乎沒哪個諸侯敢去招惹魏國,並且在魏惠王期間,魏國的軍隊已經強盛到一個近乎無敵一般的存在,魏惠王也想著一統三晉,然後進而圖謀天下。

因此,魏惠王的野心也是十分巨大,更是直接發動軍隊攻打趙國,如果按照當時魏趙兩國如果單打獨鬥,那麼趙國必敗,不過齊國的介入卻直接帶崩了魏國,甚至也因為這次圍魏救趙,直接使得魏國國力開始下降,可以說,圍魏救趙就是魏國強盛走向衰落的分水嶺。

我們再說說魏國旁邊的韓國,韓國這個國家是典型的地少人多的國家,因為土地太少了,這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其實並不強,整體國家軍隊規模也並不龐大。

另外魏國憑藉著自己強大的國力經常欺負秦國和韓國,這也使得韓國的生存壓力驟然上升。韓國在戰國前中後期的存在感都不強,原因就是韓國的國家體量太小了,而且還被秦魏包圍起來,這樣的戰略地緣也導致了韓國失去了足夠的發展空間。

而北方的趙國,在這個時期只能夠算是一箇中規中矩的地區大國,他們比秦國強一些,和齊國實力差不多,不過,趙國的軍隊無法像魏國、齊國那樣完全集結,因為趙國的北方是實力強大的少數遊牧民族。

也因此,趙國實力在戰國前期實質上是被北方民族給限制住,如果沒有北方民族的壓力,那麼,趙國還是有能力和魏國一戰。

而最東邊的齊國,齊國這個國家非常的富裕,但是人口卻不怎麼理想,原因就是齊國偏東,受限於地理形勢的約束,齊國的人口比不上中原地區密集的人口規模,所以,齊國人口是本國的一大弊端。

另外齊國的軍隊最多的時候也就十幾萬人,最少的時候也有個五六萬人,所以,齊國的軍事實力比較均衡,不會出現太大的變動。

而最東北的燕國更不用說了,國家狹小,人口稀少,並且還面臨著東北少數民族的壓力,燕國西部有著較好的地形屏障,這就是使得中原國家對燕國的侵擾較少,所以,燕國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對抗北方民族,一部燕國史其實就是一部春秋戰國對抗北方少數民族的歷史。

東南方的吳國,實力還不錯,甚至吳國在當時擁有著小強一樣的實力,誰都踩不死,當時吳國吞併了越國後,實力大增,不管是土地面積,還是人口數量都是在諸侯中排名靠前,也因此,吳國國君也是非常囂張,最終在越國國君勾踐的策劃下,諸國和越國聯合起來把吳國給滅了。

而吞併吳國大部分土地的越國,同樣也不是一個長久的政權,吳國在滅亡那一刻就註定吳地這塊地方再也沒辦法產生諸侯勢力,因為這塊地方太過易攻難守了,外面打進吳地很容易,但是吳地要打出去就有些困難,所以,越國沒過太久就被楚國給滅掉了。

楚國和秦國差不多一個模樣,地廣人稀,而且南方還夷越少數民族。最關鍵的是,中原商道很少有經過楚國的,這就使得了楚國經濟發展的不理想,而農業發展同樣也不鹹不淡。

所以,戰國初期的時局其實就是魏國一家獨霸的時局,但是魏國的霸主卻是有著一個限制,這個限制就是魏國無法同時面對兩個及以上的國家聯合攻擊,圍魏救趙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趙齊聯合就把魏國給打崩。

戰國中期趙國楚國齊國秦國相繼霸主,時局呈現動態的穩定

發展到了戰國中期階段,那時霸主最初由趙國出現,趙國的胡服騎射改革實施後,整個趙國都呈現出一幅欣欣向榮的局勢,趙國的騎兵聞名天下,甚至連魏國精銳魏武卒都不敢與之交鋒;不過,趙國的霸主漸漸沉默在諸國綜合實力的此消彼長之中。

趙惠文王去世後,趙國的國力開始日漸衰落,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趙國在當時還是巨無霸一般的存在,也因此,這導致了當時一些諸侯國開始下意識的對趙國進行制約。

而第二個霸主就是楚國,楚國到了中期隨著多年的發展,土地的作用開始越來越明顯,楚國依仗著廣袤的平原土地以及從中原掠奪來的人口,開始一步步發展壯大;而且楚國開通了水道貿易,中原的商貿也開始延伸到楚國來。楚國因此憑藉國家勢力成為了繼趙國後另一個霸主。

第三個霸主就是齊國,齊國的實力大家有目共睹,齊國能夠經久不衰,原因就是他們錢多,同樣憑藉著資本雄厚,齊國的實力也跟著發展起來,甚至齊國發展到中期,趙國、楚國都不敢隨便招惹他們,因為他們的國家底子太豐厚了,豐厚到什麼程度,齊國和諸侯國打持久戰,諸侯國都不一定耗得過齊國。也因此,齊國的勢力十分強大。

秦國吞併巴蜀,歷經商鞅變法最終強大

接下來西北的秦國,經過吞併巴蜀和魏國一些領土,再加上商鞅變法,秦國的實力一躍千里,而且秦國擁有關中平原,農業經濟和軍事發展都非常迅速,並且秦人好鬥,彪悍的單兵實力以及嚴密的軍法約束,秦國軍隊成為了一支高紀律、高實力的軍隊。

我們再說說這四個霸主之外的其他三強,韓國依舊是夾在秦魏之間,秦國欺負完,魏國欺負,魏國欺負完,秦國繼續欺負;所以,韓國進入了一個發展死衚衕,他們鉚足了勁準備搞改革,但是改革還沒開始,秦魏就帶領大軍打了進來。

因而,韓國只能夠委曲求全周旋與秦魏兩個諸侯之間以求自保,所以,韓國根本就蹦躂不起來。

緊接著燕國,雖然沒有韓國那麼艱難的處境,但是強國趙國卡在他下面,燕國根本就是沒機會發展,他們只能夠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對付少數民族上面,也因此燕國的實力無法強大,甚至樂毅到燕國都沒有真正把燕國培養成為一個霸主國家。

由此可見,燕國實力發展不起來很大根源是與國家地緣形勢有極大的關係,而他們的人口也因為抵禦少數民族而逐漸銳減;再加上燕國一直崇尚王道政治,依附強國而生存,在國家治理上,墨守成規,不思進取,燕國最終發展不起來。

魏國更不用說了,夾在秦國旁邊根本就沒有可能發展起來,魏國國君沉迷享樂,大臣們不思進取,魏國曾經輝煌的時代也早已過去;而在戰國中後期的魏國,在合縱連橫的計謀中,屢屢受挫,最終一手好牌被魏國國君打得稀碎。

戰國晚期,一超對多強

到了戰國晚期階段,秦國憑藉著超強的軍力和後勤實力碾壓其他六國,其他六國搞起了個合縱政策,但是很可惜這個政策,因為六國之間彼此懷疑而最終失敗(秦國先後聯合燕國、齊國離間六國內部)。

在這個時期,其實已經奠定了秦國一統的大業,只不過六國負隅抵抗,也只能夠被秦國一點點消耗完。

不過在那時候,趙國、齊國和楚國這三個國家實力還是不小的,其中楚國更是被看作六國的希望;然而趙韓魏滅亡了,楚國都沒有怎麼出手,反而希望禍水東引,讓秦國替自己解決東方的老敵人齊國。

同時楚國也是六國中最悲慘的國家,他們不僅被秦軍滅掉,甚至還遭遇了秦軍幾次大屠殺,因而,楚國人是最痛恨秦國的國家;戰國晚期的一超對多強格局基本奠定,而天下的統一也漸漸進入了尾聲。

結尾

戰國時期也代表著中原大地分崩離析幾百年,終於迎來了一統,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也開始了自己的大秦生涯,只可惜大秦僅僅存在幾十年,就迅速被農民軍和六國貴族軍隊給覆滅了。因而戰國晚期階段不僅僅比拼的是國力,也是人才,秦國人才濟濟,但是六國人才卻並不多,這也是六國失敗的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