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孫悟空好心落埋怨,他首次離開師父是何原因?

孫悟空雖是妖猴,有一身毛病,自高自大,自己為是等等。但他是個熱心腸,剛成為唐僧徒弟,他便開始為唐僧著想,只是他想不到,這位師傅太過較真,太過軟弱,太過無知。

孫悟空被壓在五指山下,雖然心有不甘,但他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取經路上,孫悟空不止一次向唐僧提起《多心經》,讓唐僧放寬心,只要誠心求佛就好。很多事情,孫悟空比唐僧瞭解的清楚,他之前跟須菩提祖師學藝,後來在天庭任職,再後來被壓在五指山下500多年。特別是被壓在五指山下那500多年,他想通了很多事情,也明白了很多道理。由於看守孫悟空的是佛家弟子,因此,孫悟空也會聽到過一些佛經,也會悟出一點佛理。

孫悟空走上取經路後,他已經明白自己的價值所在,在於保護唐僧,在於糾正唐僧的一些思維誤區。

這樣的一個孫悟空,是玉皇大帝和如來佛祖想看到的孫悟空。孫悟空是聰明的,當他在兩界山附近遇到六賊時,他首先想到了這是一次測試。為何六賊是測試呢?因為六賊的名字,原著道:“行者道:我也是祖傳的大王,積年的山主,卻不曾聞得列位有甚大名。那人道:你是不知,我說與你聽:一個喚做眼看喜,一個喚做耳聽怒,一個喚做鼻嗅愛,一個喚作舌嘗思,一個喚作意見欲,一個喚作身本憂”。

這六賊沒什麼奇怪的,在那深山老林,有這樣的一幫強盜靠著攔路搶劫為生也正常。可他們六人的名字卻很奇怪,分別是: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意見欲、身本憂。從這六個名字來看,這分明是《法華經·法師功德品》中“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靜”中的“六根”。眼是視根,耳是聽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意是念慮之根,身是觸根。佛家以達到遠離煩惱的境界為“六根清靜”,心中不因接收到感覺而起漣漪、妄想,比喻已沒有任何慾念。

孫悟空何等的聰明,他雖不清楚這六賊究竟是真的六賊還是如來佛祖考驗他而搞出的六賊。但他清楚一點,既然成為佛家弟子,那就要“六根清淨”,這也是他與師傅必須要做到的。所以,孫悟空毫不留情的打殺六賊。他用打殺六賊來表達自己追隨唐僧的決心以及自己改變的決心。可唐僧卻忽視了六賊可能存在的寓意,而是計較孫悟空隨意殺人。

後來第四十三回“黑河妖孽擒僧去,西洋龍子捉鼉回”提到這樣一段話:“行經一個多月,忽聽得水聲振耳,三藏大驚道!徒弟呀,又是那裡水聲?行者笑道:你這老師傅,忒也多疑,做不得和尚。我們一同四眾,偏你聽見甚麼水聲。你把那《多心經》又忘了也?唐僧道:多心經乃浮屠山烏巢禪師口授,共五十四句,二百七十個字。我當時耳傳,至今常念,你知我忘了那句兒?行者道:老師傅,你忘了無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視色,耳不聽聲,鼻不嗅香,舌不嘗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謂之祛褪六賊。你如今為求經,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捨身,要齋吃動舌,喜香甜嗅鼻,聞聲音驚耳,睹事物凝眸,招來這六賊紛紛,怎生得西天見佛?”

這段原著描寫,證實了孫悟空當初打殺六賊的真正原因。他意識到六賊所代表的意義。而這意義隱藏在《多心經》裡,唐僧之前沒有念過《多心經》,但他一定知道“六根清淨”。可孫悟空怎麼也想不到,自己這位聖僧師傅聽到六賊的名字時,竟然沒有聯想到“六根”。這令他十分厭惡,外加唐僧對他的指責讓他難以接受。所以,他一走了之。

當孫悟空跑到龍王那裡看到“圯橋三進履”時,他悟出了這其中的道理。當年黃石老人讓張良幫他撿鞋、穿鞋,都是在考驗張良,看張良是否能擔當大任。而此處的他就是張良,唐僧就是黃石老人。玉皇大帝和如來佛祖是借唐僧西天取經考驗孫悟空。於是,孫悟空趕緊回去保護唐僧,這也出現了孫悟空見到觀音菩薩後,表現出慌張的樣子那一幕。原著道:“正走,卻遇著南海菩薩。菩薩道:孫悟空,你怎麼不受教誨,不保唐僧,來此處何干?慌得個行者在雲端裡施禮道……”

假如當初孫悟空耐得住性子,觀音菩薩可能不會讓唐僧給他戴上緊箍咒。可孫悟空還是老毛病不該,因此必須用緊箍咒來控制他,用緊箍咒來改變他。

孫悟空第一次的離開,也註定以後他與自己師傅之間的矛盾。這矛盾直到真假美猴王之後才被化解。

看不懂“心空局變《西遊記》”?請關注我,從第一篇看起,你會被這懸疑且環環相扣的解讀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