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界首史話丨解放初期界首市的戲劇聯合公演

解放初期界首市的戲劇聯合公演

衛戈

一九五零年初,我在界首市文化館從事劇團工作。當時界首共有三個劇團:一是成立較早的大眾劇團,徐玉琴領銜演出豫劇,其他主要演員有張鳳雲、閻榮卿、郭玉田、周廣德、劉國富、劉玉榮等,經常在新舞臺(現人民路西段路北,糖菸酒專賣公司,1939年郭子厚所建,1959年拆除)演出;二是馬金鳳劇團,其班底有張氏姐妹(張笑梅,多演閨門旦,張麗君,飾小生),而外八角較弱。馬經常演出於中原舞臺,後被命名為中原劇團。較晚成立的是以郭立仙、蔣華池為主演的新生曲劇團,經常演出於河南岸牛行街。當時票價坐票為舊幣一千元,站票為二百元,分別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一角和二分。拿以上的劇團,當時票價之廉,平常售票一般僅為二三百張,所以劇團常常吃飯也成問題,我亦不得不為之借貸於私人糧坊,境遇可謂困窘至極了。

政府為解決他們的困難,除在經濟上給予一定支援外,還抽調幹部加強對劇團工作的領導,當時和我同時工作的還有寧挺、徐楓、陳仲華、翟燦霞、王義之等同志,幫助演員學文化、學政治,在劇目上探求新路排演新戲,王義之和我曾共同編成了反映北宋末農民起義的新戲《洞庭英雄》。為了積累一點收入,作為扶持貧困劇團之用,經徵得各劇團負責人及各演員同意,每星期日上午舉行一次聯合公演,票價高出平時售價一倍(坐票二千元,摺合現人民幣二角),公演地址多在新舞臺,有時也在中原舞臺(柴進注:在人民路中段,1949年由工商聯所建,1958年拆除)。這每逢星期天一次的聯合公演系屬創舉,售票率急劇上升,常坐無虛席,搶購一空。

公演的方法是週末先參加演出劇團向文化館報出公演劇目、主演人,貼出海報。因屬名演員和不同劇種同臺演出,帶有一定的競爭性,所以各團及主要演員無不精選最拿手的、短小精悍的好戲表演。馬金鳳團曾公演過《穆桂英掛帥》(飾穆桂英)《對花槍》(飾薑桂芝)、《販馬記》(飾李桂枝)、《棠隸之華》等;大眾劇團徐玉琴常上演《對繡鞋》(徐飾張純姐、張鳳雲飾張雲姐)、《義烈風》(飾童玉山)、《麻風女》(飾麻瘋女)、《孟香屏》(飾孟香屏》,在沒有馬金鳳同臺演出時也演出《穆桂英掛帥》,張鳳雲參演劇目為《洛陽橋》(飾葉含媽)等。

當時常來界首演出的外地劇團有河南省周口市紅星越調團和淮陽專區翻身劇團。越調劇團主演毛愛蓮,參演劇目為《火焚繡樓》(飾洪秀榮)、《李天保弔孝》(飾李天保)和《過街樓》等;翻身劇團主演陳素花,系豫劇名流陳素真之妹,受其姐之傳授,報演劇目多為陳素真之拿手戲為《霄垠恨》、《三上轎》、《義烈風》、《柳綠雲》、《白蛇傳》及《四四刀劈揚番》(四個樊梨花、四個揚番)及武功戲《三岔口》等;界首後起的新生曲劇團報演的主要劇目有《陳三兩爬堂》又名《李素萍》(郭立仙飾陳三兩、蔣華池飾陳奎)、《雲樓會》(郭飾陳妙常、蔣飾潘必正)、《西施》(郭飾西施、蔣飾范蠡)等。公演中最精彩的一幕是馬金鳳全班精銳演出《穆桂英掛帥》,馬金鳳飾穆桂英、徐鳳雲飾楊文廣、徐梅蘭飾楊金花、朱長來飾佘太君。尤其值得嘉許的是徐鳳雲,徐系豫劇著名文武小生,在《穆》劇中楊文廣戲不多,屬配角,然徐鳳雲在演出中舉足抬手氣度不凡,身段做派一絲不苟,博得廣大觀眾掌聲不絕,似此戲風,誠屬難能可貴。

聯合公演促進了演員的互相觀摩和學習,提高了演出技藝,交流了流派的不同風格,劇種間互相吸收了有益成分。如大眾劇團豫劇演員徐玉琴在主演《麻風女》中就插入了一段大調曲子唱腔,猶如常香玉在演唱《花木蘭》時插唱一段曲子唱腔一樣,使得唱腔顯得別緻而豐富多彩。公演也收到了預期的效果,積累了部分公積金,對困難劇團進行了必要的補助,為在河南牛行街演出的新生曲劇團因演出收入少,顧不上伙食,數次對該團進行了補助。

以較少的花費,得到較高的藝術享受,同時觀看眾多劇種名流的同臺演出,所以不僅當時在界首膾炙人口,受到稱讚,即使至今界首上年歲的人對戲劇聯合公演還記憶猶新。

資料來源:《界首史話》第三輯

文字錄入:柴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