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京師危急之際,崇禎帝為什麼沒有遷都南京呢?

在北宋欽宗的靖康二年,金兵南下攻破了北宋都城東京,擄走徽、欽二帝。五月,康王趙構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為高宗,史家稱之為南宋。

時年四十四歲的女詩人李清照,流寓南方,境遇孤苦之際,遂寫下“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千古絕句,其中對於宋室的南遷,似乎是頗有些“遺恨”的。可終究還是為宋室國祚延續了一百五十二年,卻也足以令人欣慰了。以至於在五百餘年以後,當大明王朝亦處於風雨飄搖之際的時候,朝廷雖多次計議南遷,而終又未能成行,以至於當李闖的大順軍於一六四四年攻破北京,滅亡了大明王朝的時候,就頗有些學者站出來,為崇禎帝的未能南遷而扼腕嘆息。

既如此,筆者倒是要問了,崇禎帝及他的朝臣們何以就沒有如此的見識,而未能南遷呢?

首先,乃是“邀譽有方”的崇禎帝,不肯負“棄宗廟陵寢”之責;

其實早在崇禎十六年,在關外的清軍越過長城首次深入大明腹地的時候,崇禎帝便曾與當時的內閣首輔周延儒,議過南遷之事。畢竟大明有一個現成的都城,即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的南京,在朱棣遷都北京以後,在南京仍保留了整一套與京師北京相仿的中央機構,如六部、都察院、通政司等衙門。

在李清的《三垣筆記》中就有十分明確的記載,“上以邊寇交織,與周延儒議南遷,命無洩。傳聞,懿安( 天啟後張氏) 謂周後語云:‘此周延儒誤皇叔也。宗廟陵寢在此,遷安往? ’且歷言周短。周後( 崇禎後) 以聞,上大怒,遣宦者往詢索傳語者,懿安堅諱,上堅清,迫欲自縊,不得已。乃遣周代徵,蓋觀其後也”。

由上文的記載,我們亦不難看出,對於南遷一事,崇禎帝並非不知其必要性,及可行性的,不過是不想背揹負放棄宗廟社稷祖宗陵寢的罵名,“遺恨於萬世”而已。講得直白點,便是我們今日常說的“死要面子活受罪”。其實這是頗符合崇禎帝的性格的。

其次,是部分朝臣態度消極;

對於崇禎帝的這種心理,時人吳偉業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過,“上意並非不欲南,自慚播越,恐遺恨於萬世,將俟舉國請而後許”(據吳偉業《綏寇紀略》)。

也就是說崇禎所希望的南遷,是得有一個流程的。也就是“舉國請而後許”,讓那些被他稱之為“臣皆亡國之臣”的朝臣們為其去揹負“遺恨於萬世”的罵名。而這與朝臣們來講,似乎又是不太可能的。首先是明朝計程車人可比皇帝“好名”的多,連皇帝都不肯自己去背黑鍋的事,朝臣們哪裡就能肯呢?其次是由於崇禎帝的多疑,另有經歷了曠日持久地黨爭而苟延於朝堂的朝臣們,確實也不太能有膽識去力倡南遷。因為這是要冒著在南遷以後,極有可能很快就會陷入黨爭,而遭遇彈劾的風險的。發生於崇禎十七年的那次南遷之議,便是很好的例證。

當時李闖的大順軍已經使得山西全境瓦解,於是駙馬都尉鞏永固力諫南遷,左中允李明睿緊隨其後,上疏公開提議南遷。其實李明睿與崇禎帝倆人早就透過氣兒了,此時見有朝臣力諫,李明睿自然要陪崇禎帝把這齣戲給唱圓滿了。

又迫於崇禎帝“毋輕洩”的囑託,李明睿也只得委婉地申辯,極言南遷之後或有中興的希望,且以唐肅宗靈武即位與宋高宗南渡杭州為佐證。內閣首輔陳演和兵科給事中光時亨堅決反對,光時亨甚至還斥南遷之議為“邪說”,儘管崇禎帝以訓斥光時亨的態度表達了自己的“南遷”傾向,朝臣們支援的還是並不多,(據彭孫貽《流寇志》)南遷之議就不得不再次被擱置了。

如此看來,朝廷裡佔多數的朝臣是頗有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極心態的。

最後,則是另有一部分朝臣是堅決反對南遷的。

在崇禎十七年二月二十七日的君臣議事會上,李邦華與李明睿再次分別提出,皇上南遷和太子監撫南京的兩個方案,而群臣中的響應者依然了了,終於使得崇禎帝在次日於平臺召見諸閣臣時表達了自己死社稷的決心。即便如此,崇禎帝南遷的準備工作依然在秘密進行著。

直到了三月初三日,崇禎帝再次召集眾臣於平臺議事,當談及前日李建泰上奏的“請皇上南遷,由自己護送太子先行”的主張時,這次光時亨不止表示反對,更是聲稱“幸太子往南,諸臣意欲何為?將欲為唐肅宗靈武故事乎? ”也就是說,將“太子南遷”都給斥責了一通。當萬般無奈的崇禎帝再問戰守之事時,眾人又皆默然不語了。也正是於此時,崇禎喊出了他那句“朕非亡國之君, 諸臣盡亡國之臣耳”的千古名言。(據彭孫貽《流寇志》)

那麼如此“凌然正氣”的光時亨後來又怎麼了呢?李自成攻陷北京,他便投降了李自成;李自成敗走,他又投降了南明。既如此他又何以要反對崇禎帝南遷呢?筆者倒覺著應為個人利益使然。

首先,他的家室基業皆在北京,這是他最不願割捨的;其次則是,一旦南遷他手中的權力立馬就要受到南京那一套機構班子的威脅。而且,崇禎帝的朝堂上如光時亨這般的人物,其實也並非少數呢。

結語

崇禎帝的“君王死社稷”,固然為其留下了千古美名,而其所致使的消極影響,也並不少。一位美國學者魏斐德的評論,就頗值得我們重視。他說,“崇禎帝未能南遷,使得大清入關以後,比較完整地接管了明朝的中央機構,遂擁有了他們頗為缺乏的,原屬於明朝的幾乎全部的漢族官吏,並依靠他們接管天下並最終征服了南方”。反而言之,對於南明來講,自是莫大的災難了。筆者冒昧揣測,倘若崇禎帝能夠力排眾議,投下嚴旨,力主南遷並付諸行動,歷史或是另一個樣子,也未可知。從這個意義上講,或許崇禎帝所稱,“朕非亡國之君, 諸臣盡亡國之臣耳”,似乎又頗有些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