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智匯共佳節,明月寄相思"--江北新區智慧製造產業園"中秋節"主題活動

中秋節前,一場形式多樣、別開生面、生動有趣的“中秋節”主題活動在江北新區智慧製造產業園拉開了帷幕。

民俗專家趣談中秋風俗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中國人對於團圓的願景、家國情懷,很多都凝聚在流傳至今的中秋節詩句裡。

現場,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東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陶思炎以“仲秋時節話中秋”為主題,從中秋節的基本色調、和文化結構講起,詳細解讀了中秋節名稱由來、中秋的風俗、中秋月餅的文化符合意義、以及傳承傳統民俗節日的當代意義。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形成最晚的一個,時間可以追溯到唐宋期間。中秋節的基本色調是白色,蘊含著‘天地幻想、月圓人圓、長生不死、美在人間’的文化基調。”在娓娓道來中,陶思炎的講述提升了現場人員對中秋節的的認知。談到傳承傳統民俗節日的當代意義,陶思炎說道,“節日符號與節日資源在文化創意產業中有極高的應用價值。這對於培養文化傳人、喚起文化認同、鼓勵繼承創新、共享文化盛宴等,都有著重要意義。”

中國民間剪紙中的文化魅力

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中國民間剪紙在中國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場以影片連線的方式邀請了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副所長、教授、中國年俗文化研究資深專家——陳竟教授。今年82歲高齡的他,精神矍鑠地講述了中國民間剪紙的歷史、分類和造型。

“早在商代,人們就經常用剪刻刀在金屬箔片、縑帛、毛氈、皮革、樹皮、樹葉等薄片材料上剪鏤影像紋樣,用來貼掛在人的頭面、服裝、器具等上面作為裝飾。當時的藝術形式主要有貼花和勝。後來,才慢慢發展成今天我們熟知的剪紙。”陳竟說道,“中國民間剪紙不僅僅是常見的紅色剪紙,還有摺疊剪紙和彩色剪紙。剪紙最有魅力的地方就在於它的意象造型。所謂“意象”,就是意念中的形象,不是自然中的形象。簡單來說,就是發揮主觀想象,運用簡括、誇張、新增、拼連、套疊、裝飾等造型方法,用象徵、諧音、擬人等的表現方法,來進行藝術的創作。”

活動之前,陳竟還為產業園特別創作了一幅國畫——《智匯潤廉》。“智匯潤廉”是園區的黨建紀檢品牌,取“清風潤德、正陽勤廉”之意。他希望園區能弘揚愛崗敬業,艱苦奮鬥,廉潔奉公,求真務實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現學現剪,近距離感受剪魅力

在南京,“金陵神剪張 ”的家族可謂是無人不曉。活動現場邀請了南京剪紙傳承人——張鈞。從十歲開始,他就在父親的指導系統學習剪紙基本功,近二十年的學習和製作,其中掌握南京剪紙“單手剪”。

“‘單手剪’是在無畫稿紙上剪出花鳥魚蟲等圖案,它是南京剪紙一項絕活。南京剪紙融北方剪紙的粗放和南方剪紙的細膩為一體,花中有花、題中有題;粗中有細、拙中見靈。”張鈞現場一遍講解南京剪紙的由來與發展,一遍示意剪紙的技法。“其實,剪紙並不複雜,一把尖頭剪刀、幾張剪紙就足夠了。拿剪刀的時候,右手不動,左手旋轉,這樣剪出的線條,視覺上會更流暢。”

在他的指導下,參與活動的人聚精會神,都做出了自己滿意的作品——《玉兔奔月》。“這次參與園區精心組織的活動,我深刻感受到中國民俗藝術的魅力,也更加熱愛我們祖國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來自園區企業的一位員工說出了自己的感受。

素材來源:江北新區智慧製造產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