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風馬牛不相及”,源自齊、楚間的戰役,這樣的解釋你瞭解嗎!

這個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齊桓公以楚國不向周天子進貢漉酒用的包茅,導致周天子在祭祀天地祖先的時候,因為缺少漉酒的材料,不能獻酒請神,耽誤了國事為理由,聯合了一大批諸侯國跑去攻打楚國。

在那個時代,講究國家大事“唯祀與戎”,信奉鬼神在現代人看來是封建迷信,但在那時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楚國居然膽敢耽誤周天子祭祀神明,這樣的罪名可真不小。

當時楚國執政的國君楚成王一合計,覺得自己跟齊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硬剛,肯定佔不了便宜。得了,既然不想打仗,那就和談吧。

於是,楚成王派了使者去對齊桓公說:

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

翻譯成現代漢語意思就是:您看您的地盤在北海,我的地盤在南海,大老遠的,大家本來各自待得好好的,相互之間就像牛和馬一樣沒有任何交集,何必非要打仗呢。

齊國丞相管仲代表齊桓公出面,與楚國來使就各自的理由和國力進行辯論,最終達成了和解協議,仗沒打起來,事情算是和平解決了。

但經此一事,“風馬牛不相及”這個成語卻一直流傳了下來,兩千多年過去了,大多數人對當年那場戰爭已經沒有了記憶,甚至壓根兒就不知道發生過這回事,可是這句形容事物之間毫無關聯的成語,卻因此家喻戶曉、盡人皆知了。

那麼問題來了,當年楚國使者為何要用馬和牛來做比喻,為什麼要說“風馬牛不相及”呢?關於這個問題,比較常見的有兩種解釋:

1、物種分歧說

有一種說法是,這個成語中的“風”,指的是雌雄動物之間,因為求偶而相互吸引,相互誘惑,並由此而相互奔跑追逐。有人甚至認為,這個“風”,也可以解釋為“放”的意思。

也就是說,你就算是把馬和牛放在一起,放任他們自由交往,它們之間也會由於物種不同,彼此之間偏好有分歧,所以相互之間不會對對方產生任何興趣,出現異性相吸,發生求偶的事情。

2、動物習性不同說

這種說法頗有趣味性,明末學者張岱解釋:馬和牛的天性不同,馬喜歡逆風奔跑,而且風越大,馬逆風而上的勁頭越足,跑得越快。而牛則喜歡順風跑,風勢越強勁,牛順風而下的狀態便越開心。

所以當刮北風的時候,牛就會順理成章地向南奔跑,而馬則會自然而然地向北疾馳;當風向轉變,改刮南風的時候,牛和馬就會各自掉頭,又朝著相反的方向跑去了。所以說,馬和牛從始至終都不可能朝著一個方向跑,壓根兒就不是“在一條道兒”上的牲口。這便是人們所謂的“風馬牛不相及”。

看來,不管是因為物種分歧,還是動物習性不同的原因,反正馬和牛是真的沒有“緣分”,始終湊不到一塊兒去的。

寫到這裡,筆者心中也不免非常好奇:筆者從小生活在城市裡,沒有機會觀察馬和牛的生活習性,那麼馬和牛奔跑的方向,真的如張岱所說,是永遠相反,不會跑到一個方向上去的嗎?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風馬牛不相及”這個成語,真可謂是來源於生活了。

可見在久遠的春秋時代,即便是身份高貴,能夠得到國君信任,擔當起代表國家出使敵國責任的重臣,也不是“讀死書、死讀書”的書呆子,而是深入民間,瞭解百姓風情,有著豐富生活經驗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