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陝西挖出一青銅器,上面文字顛覆牧野之戰,專家:紂王敗的太冤!

決定商周命運的牧野之戰,至今依然有很多謎團,比如紂王17萬大軍為何敗給4。5萬周武王聯軍,周武王如此兵力為何敢於主動進攻,《史記》中的紂王“百戰克勝,諸侯懾服”為何打不過周武王?隨著地下文物的不斷“挺身而出”,這一段歷史真相也慢慢浮出水面。

1976年,陝西臨潼零口鎮出土了一尊銅簋(guǐ,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上面文字就顛覆了史書記載,讓人看到了另一個牧野之戰,以至於專家感慨,紂王敗的太冤,周武王太狡猾!

《史記·殷本紀》中對牧野之戰沒有描述,但《詩經·大明》中有一段記載,後人由此認為這是“三千年前的閃電戰”。

周武王和姜子牙的戰略是:趁紂王大軍在東南沿海征伐之際,快速進攻,佔領商朝政治中心,一舉消滅紂王,瓦解商朝政權。

但《詩經·大明》 也記載拂曉到達戰場時,紂王大軍已經“殷商之旅,其會如林”,這說明周武王的快攻戰略破產,因為殷商軍隊已經列隊等候了。

《逸周書·克殷》記載,天亮之後,先是80歲的姜子牙率軍衝陣,導致商軍自亂陣腳,然後周武王率主力奮勇衝殺,攪亂了商軍陣營。最終,商軍中的奴隸和戰俘全無鬥志,紛紛倒戈,周武王由此擊敗紂王。

從這一些記載中,可以看到一個英勇無敵的周武王形象躍然紙上。然而不說其他,就說周武王憑什麼認為自己4。5萬人能戰勝紂王的17萬人?這不是現代社會,在那個時代打仗靠數量。一旦周武王4。5萬大軍失敗,後果不堪設想,周武王為什麼敢這麼冒險?

1976年,陝西臨潼出土的這一件青銅器,名字叫利簋,在這一青銅器底部,有銘文4行33字,講述了不一樣的牧野之戰,顛覆了上述的歷史記載。

對於這一段話,臥馬先生(李敦彥)解釋認為,在公元前1056年,甲子年正月初一的夜裡(也有解釋是早晨6、7點),周武王發動了進攻,紂王在震天的喊殺聲中落荒而逃,最終絕望中自焚而死,周武王一夜滅商。所以,周朝就將這一輝煌戰績永遠銘記了下來。

顯然,這一段記載和史書描述不同,但卻符合“肆伐(快速進攻)大商”、“燮伐(偷襲進攻)大商”的戰略。

眾所周知,當時社會還沒有出現“兵者,詭道也”的說法,一切戰爭都講究禮儀,講究“宋襄之仁”,雙方排好陣式很禮貌的戰爭,而周武王和姜子牙的舉動,相當於是率軍突襲,不符合當時的戰爭規則,所以紂王敗的太冤。或許,姜子牙之所以被稱為兵法大家,與之打破規則的突襲戰也息息相關。

其實,關於牧野之戰,史書上也有一些零星的記載,只是沒有這麼詳細。比如,《國語·周語下》中記載:“王(周武王)以二月癸亥夜陳,未畢而雨。”當時,周武王在夜裡佈陣,而且天還下起了雨。

儘管周武王夜裡偷襲作戰,但還是存在巨大的風險,畢竟周武王兵力太少,為什麼還敢於進攻紂王呢?學者雒(luo)有倉分析先秦文獻和考古資料後認為:紂王大軍之所以倒戈,是因為在周武王的拉攏之下,很多殷商貴族早就叛變了。

因此,不難想象當時的圖景:由於殷商貴族的叛變,周武王獲悉紂王京城空虛,在拉攏了一批殷商貴族之後,已經立於不敗之地的情況下,絲毫不講當時的戰爭規則,趁著雨夜發動突襲,加之叛變殷商貴族的臨陣倒戈(單純的東夷俘虜集體倒戈,可能性幾乎為零,應該有殷商貴族的率領),最終周武王一舉滅掉了商紂。

讓人感慨的是,周武王一舉滅掉商紂之後的行為,和正義一點關係都沒有,表現的更像暴君。《逸周書·世俘》中記載,贏得牧野之戰後,周武王殺死商人18萬之多,俘虜33萬,還把100多個殷商貴族帶回周京,作為“人牲”用於祭祀殺掉,另外還獵殺了一萬多頭珍禽異獸,掠奪了大量的珠寶財物等。

可見,歷史是勝利者的宣言,和周武王舉動相比,紂王或許談得上仁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