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憑啥不能說端午快樂”,90後被嘲沒文化後委屈,端午只能安康?

又是一年端午節了!關於端午文化的討論,也成了假期裡的一個熱點問題。筆者大概梳理了一下,發現這些天身邊的朋友討論最多的問題有以下兩個:

第一:那些關於端午節的老講究,到底哪些該遵守,哪些不用管?端午節早在上古時期就已經有雛形了,所以方方面面的講究是非常多的。

掛艾草的繩子該用黑色還是紅色、端午節當天該先吃粽子還是先吃飯菜、端午當天出嫁的女兒能不能回孃家,這都是有講究的。不過,多數人認為如果要按這些講究來,那過個節可就太累了。

第二:端午節的文化保護問題。早在2005年,韓國的“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後,端午文化的保護就已經起了大家的重視。既然是要保護好它,那是否應該更注重儀式感?

當大家都在討論以上兩個問題的同時,筆者昨天在朋友圈發現了一個90後同事的抱怨。她寫道“憑啥不能說端午快樂”,還配了一個委屈的表情。後來我一問才知,原來她在同事群裡發祝福語:祝大家端午快樂。結果卻被嘲笑沒文化,同事們都告訴她:端午不能說快樂,只能說安康。

真的如同事們所言,端午只能說安康嗎?這個問題,其實非常值得討論。

一:是誰提出要說“端午安康”的?

筆者第一次看到有人提出,端午要說“安康”不能說“快樂”是在上大學時,當時網上有人發文稱有一位名叫楊廣宇的非遺專家,稱端午節是一個悲傷的日子,因為屈原投江等傳說其實都是悲傷的。因此,正如清明節一樣,端午節大家不能強調快樂的氛圍。

後來,經過大夥兒考證才發現根本沒有這樣一個楊姓專家,也就是說這只是文化炒作而已。情況搞清楚了,但端午悲傷這一說法卻得到了廣泛認同,因此,端午安康便用到如今。

二:自古以來端午就是一個快樂的節日

不知大夥兒是否還記得,小時候每年到了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是熱鬧非凡、開開心心地過。村裡的男子們組織賽龍舟,女子們則聚在一起說說笑笑地包粽子,然後孩子們則紮上五彩繩四處玩鬧。這就是記憶中端午節該有的樣子。

那麼古人的端午節又是如何呢?其實我們可以從詩詞中找到一些端倪。蘇軾在端午節寫了一首《南歌子·遊賞》,描述了宋人過端午節的情形,詞雲“遊人都上十三樓。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揚州的端午是有歌有曲,遊人滿樓。

而歐陽修的《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豔烘》,則更為經典,大家且看它的結尾部分“葉裡黃鸝時一弄,猶瞢忪,等閒驚破紗窗夢”,也一樣是美酒佳餚,連黃鸝都在唱著快樂的歌曲。事實上,古代的文人墨客們很少有誰在端午節寫傷懷之作。

三:為何古人端午不傷心?

古人之所以會把端午當成一個熱鬧、快樂的節日,是有很多原因的:一來,端午節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經有了,最早就是用來祈福的,一般來說祈福的節日都是快樂的;二來,後來雖然與屈原聯絡起來了,但古人對前人的敬意並不一定會用哭哭啼啼地方式來表達,這一點正如清明節明明是祭祖的日子,但同時它也是踏青的日子一樣。

總之,在古人看來,或許對前人最尊敬的方式就是過好自己的日子。因此,端午節在古代根本沒有隻能祝人家安康,不能祝人家快樂一說。現代人用安康當然可以,但用快樂也在絕對是說得過去的,不用因此就笑話人家沒文化。對此事,大家怎麼看?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