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姑死了,舅埋了,表兄表弟不來了",上半句更精華,卻鮮有人知

我國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被世界所熟知,在這數千年的滄海沉浮間,中華文化依舊源遠流長,歷久銘心,對我們後輩來說,顯然這是一筆豐碩的精神財富。而俗語作為最通俗的文化,雖說沒有詩詞那般格調高雅,但卻勝在飽含生活哲理,尤其在當下的現實社會,擁有普世色彩的俗語,更是深受大眾的親賴,成為人們口口相傳的生活智慧。

“姑死了,舅埋了,表兄表弟不來了”這句俗語,相必大家都聽過,單從字面來看,這句老話通俗易懂。就是說如果舅舅和姑姑不在世了,其孩子也就是表兄弟,以後難免不再經常來往,久而久之就會變得生疏了。

老話常說:親戚親,打斷骨頭連著筋。具有血源關係的表親,除了父母兄妹之外,無疑是我們最親近的人。畢竟姑姑是父親的姐妹,而舅舅是媽媽的兄弟,這二者的親情,大家肯定視若珍寶,並且人們也常說外甥隨舅,侄女隨姑的傳統,更加印證了這一觀點。

然而,俗語一般皆為上下結構,這句被人們熟知的俗語,不過是它的下半句,其實上半句更為精華,只是在歲月變遷中,被人遺忘罷了,以至於如今鮮有人知。

它的上半句就是“表兄表弟,不算親,死了姨娘斷門親”,那麼俗語為何要如此說呢?

其實,深究其道,本來也無可厚非,現實社會世事無常,人情經不得時間的考驗,即使表親走的再近,不出三輩人也會形同陌路。要說它的精華所在,其實無非是反應隔代親情關係的脆弱,同為“三親”的姨娘,如果不在世了,她的後代親情維繫也會逐漸淡化,往後難免就會斷了這門親戚,不管當時關係有多好,其結果都會出奇的相似。

其實,這句俗語關注的問題,早在千年前就有了答案。例如當年的武則天,就曾為傳位給兒子還是侄子苦惱過,當然聰明的武則天深知恢復大唐李氏,是利國利民利己的好事。同時意味著後世皇帝都是她的子子孫孫,而她的牌位還會配享太廟,但凡唐朝不滅朝貢永世不絕。如果傳位給自己的侄子,不僅導致人心向背,而且不出三代,誰還會在意這個都不知如何稱呼的女人呢?所以,不是在說兒子比侄子親,而恰是表親關係的脆弱,一旦長輩過世,其後代們缺乏這一重要紐帶維繫,勢必越來越疏遠。

話說回來,不管將來關係走向何方,親戚總歸是無法割捨的感情。生而為人,誰能沒有七大姑八大姨,再者有時難免需要親戚的幫忙,所以絕不可忽視親戚的重要性。它是我們為人的根基,然而,如何處理好這一關係,確實值得深思。其實,這些無外乎彼此互尊互敬,是否用心去呵護感情,而且生活中儘量經常聯絡,不然到不了三代光景,親戚的感情就會支離破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