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知否》原著“中年方知老婆重要”的袁文紹:愚孝男,該不該等

文|公子逸

盛家的四個姑娘裡,受婚姻之苦最深的是盛華蘭。

她有一個偏心眼、還惦記她嫁妝的婆婆,還有一個愚孝到不管老婆孩子死活的老公。

看《知否》原著的時候,我就想,我一定要寫一下袁文紹這種愚孝男,因為真的太有借鑑意義了。

這也是這本書裡,我跟作者意見最相左的地方:我始終認為,袁文紹這種愚孝男,要不得。

大家庭裡,愚孝男,大多是不受寵的孩子。

袁文紹,是袁家的次子。

他是盛紘相中的女婿,盛紘之所以相中他,是因為袁家受過冷落,於是他家的子孫便比一般的能幹懂事。有過磨難的方知立業之難。

盛紘看的很對,袁文紹此人,的確是一個好後生,小小年紀便憑著自己的本事,謀了一個不錯的差事。並且,袁文紹為了讓自己的母親滿意,讓自己的哥哥對他沒有戒心,他多次表示,要自己去搏一番前程,可以少分,或者不分袁家的家產。

很懂事,很上進。

可這懂事上進的背後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袁文紹這個嫡次子在袁家並不受寵。因為從小不被偏愛,於是從小就知道凡事要靠自己,要懂事,要上進,自己才有出路和前途。

父母的這種偏心,對於孩子來說,是把雙刃劍。

像顧廷燁,像袁文紹,因為從小不被偏愛,於是自小鍛鍊了靠自己的本事,導致他們精明強幹,極容易為自己搏出一番天地。

但是還有不好的一面,那就是因為父母的這種偏心,他們極度缺愛,對於父母有著很深的眷戀。不同的是,顧廷燁因為顧老侯爺的偏心,百般叛逆,而袁文紹因為母親的偏心,極度愚孝。

因為,得不到母親更多的愛,於是袁文紹學著懂事,學著上進,學著不斷地滿足母親的不合理要求,只為了被自己的母親看到和認可。

在大家庭裡,很普遍的一個現象就是,越是不受寵的孩子,越是容易出現愚孝,因為太在乎父母的愛。而那些受盡了寵愛的孩子,則很少愚孝,反而更容易不孝,因為習慣了被偏愛,所以覺得好的就該是他的。

這就出現了袁家兄弟的情況:袁家的大哥,自私自利,而袁文紹則懂事愚孝。

愚孝男的普遍心理:為了讓母親滿意,寧願委屈妻子。

盛華蘭嫁進袁家之後,她的婆婆袁夫人就是不喜歡她的。因為袁夫人的大兒媳婦是她的外甥女,而她又偏愛大兒子,可偏偏次子能幹,娶了一個媳婦,也是極好的。

盛明蘭曾經這樣誇過自己這位漂亮又威嚴的大姐姐:“她是真正的天之驕女,容貌,家世,魄力無一不有。”

孔嬤嬤在第一次見盛華蘭的時候,都忍不住多看幾眼,那是真正的明媚鮮豔至極。

連顧廷燁這樣的外男都知道:“袁家的二奶奶善交際,頗有幾分管家的手腕。”

袁夫人面對這樣一個優秀的兒媳婦,她的偏心裡,便帶了幾分源於女人的嫉妒。

她惦記盛華蘭的嫁妝,恨不能把盛華蘭的嫁妝都要過來,填補了自己的大兒子和大兒媳婦。

她處處為難盛華蘭,袁家的大哥納妾,她心疼外甥女,會攔著。但是對於盛華蘭,她不僅不攔著,為了給盛華蘭添堵,她愣是給上進的小兒子納了一屋子的妾室。

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每次盛華蘭懷孕,她都要出些么蛾子,要不讓盛華蘭大著肚子站門外立規矩,要麼就是逼著盛華蘭幫她管家。

反正,她唯一的目的就是,搜刮盡盛華蘭的銀子,還要處處讓盛華蘭難受。

自己的母親如此難為自己的妻子,袁文紹不知道嗎?

就像盛明蘭說的:“姐夫自然知道姐姐度日艱難,但他認為千依百順他的母親更重要。三妻四妾的男人,佯裝家宅和睦,並非他們不知道妻子在傷心,不過是自己的風流快活勝過妻子的悲傷罷了。”

盛如蘭也有一個想要搜刮她銀子,還偏心眼的婆婆。但是,因為文炎敬的拎得清,盛如蘭很少受罪。

可袁文紹,一直到他的母親傷害到了他的兒女,他也僅僅是憤怒地發落了小妾,卻從未想過要如何保護自己的妻子。

若非盛明蘭出了“餿主意”,那麼盛華蘭的苦日子,依舊是沒有頭的。

袁文紹,是真的孝順嗎?

我曾經專門研究過愚孝男的心理。愚孝男並不是真的孝順,而是極度的自私。他們的孝順,大多是慷他人之慨,真正涉及到了他們自己的名聲和地位,他們未必有他們標榜的那麼孝順。

在讀《知否》原著袁文紹這一部分的時候,我特意找了袁文紹有關的部分反覆讀。袁文紹在他母親要盛華蘭的莊子給他妹妹做陪嫁的時候,他是反抗過他母親的。

他反抗的理由是什麼?

並不是那是盛華蘭的嫁妝,他心疼自己的妻子,想要維護妻子的利益。

而是“母親,旁的也就罷了,你開口就要華蘭的陪嫁莊子,那在京郊足有十幾畝良田,況且如今盛家正在近旁,這田地若有變動,當他們不知道嗎?你叫兒子以後如何在岳家抬起頭來?”

說什麼孝順至極,不涉及自己的利益,自然願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可一旦涉及到了自己的名聲,這“孝”便是可以不要的。

袁文紹,人到中年,被母親冷了心,被妻子暖了心,改邪歸正了。

盛明蘭出了餿主意,給盛華蘭的公公納了張姨娘。

盛華蘭的婆婆終於分出了一部分的力氣,去開展妻妾鬥爭,而非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刻薄小兒媳婦身上。

而袁文紹也在盛華蘭的“感化”下,幡然醒悟:“爹孃是兄弟姐妹的,兄弟是各有家小的,只有妻子和孩子們,才是真的為他一人的。”

我把“感化”這個詞拎出來,實在是我覺得盛華蘭用十年的時間去感化一個愚孝男十分不值得,並且風險極大。

如果袁文紹一直沒有幡然醒悟怎麼辦呢?

如果盛華蘭的孃家沒有一下子顯赫起來怎麼辦呢?

如果盛華蘭的兒子實哥,因為她婆婆的慢待,徹底瞎了一隻眼怎麼辦?

又或者,盛明蘭沒有出那個“餿主意”,那麼盛華蘭的這輩子該多痛苦。

盛明蘭這樣看待盛華蘭的勝利:“在這段漫長的鬥爭史中,華蘭女士不屈不撓,始終如一,並且始終不曾心理變態,最終戰勝了邪惡婆婆,實在是可歌可泣。”

可這場戰鬥的勝利,不僅有盛華蘭的參與,還有整個盛家的參與。

盛家老太太把得力的丫鬟翠嬋給盛華蘭做了陪嫁,她還尋了賀家老太太,這才讓盛華蘭生下了嫡子。

盛紘在盛家搬到京城之後,也是多次跟盛華蘭的公公溝通,希望他們袁家不要慢待了自己的女兒。

而盛明蘭更是獻計獻策,才讓長姐盛華蘭有了喘息之機。

盛華蘭熬了十年,這十年,她都沒有心理變態,她這樣感謝盛家老太太送給自己的翠嬋:“幸虧出嫁前,老太太把你給了我,最艱難的那陣子,有你日日給我鼓勁寬慰,我才熬過來了。”

袁文紹人到中年,在妻子的感化下,改邪歸正了。可是,有幾個女人能如同天之驕女盛華蘭,能攤上如此好的孃家,如此好的祖母,自己還有如此好的手腕。

可若沒有這一切,盛華蘭就可能一輩子無子,一輩子被婆婆刻薄,一輩子沒有出頭之日。

十年,她即使沒有熬死,也早就成了凋零的黃花,只剩悽苦。

袁文紹這樣的愚孝男,該不該等,值不值得嫁?

我慶幸我們生在了現代,我們不用遵守什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們遇到了糟心的婚姻,可以及時止損。

如果我們真的在現實生活遭遇了袁文紹這樣的愚孝男,那麼去做兩件事:

其一,學盛華蘭不斷地拉攏丈夫,讓丈夫改變。

我不想把愚孝男一棍子打死,實在是他們的愚孝,大多數都有原生家庭的影子。

因為缺愛,極度渴望愛,於是想要透過愚孝得到父母更多的認可。

我們真的遇到了這種愚孝男,可以跟他們溝通,告訴他們,這種愚孝,不僅傷及妻兒的利益,還會縱容壞了自己的母親。一旦婆媳不和,受損的不僅僅是兒媳婦,還有晚年的婆婆。

他若真的拎得清,真的孝順,那就不要愚孝,不要去滿足父母不合理的要求。這是對妻子負責,也是對他父母的晚年負責。

其二,如果勸誡無效,並且他已經嚴重傷害到了你和孩子的利益,那麼及時止損。

讀《知否》原著,我很大的一個感觸就是,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不管是盛如蘭,還是盛華蘭,包括盛明蘭,她們在婆家的好日子,都跟孃家的靠譜有很大的關係。

如果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遭遇了愚孝男,勸阻無效,外無給力的孃家,內自己的心理素質也不好,那麼及時止損。

最重要的不是止損,而是及時。

因為一旦有了孩子,這件事就會變得艱難。

真心建議,未婚男女在結婚前,多相處一段時間。你至少要知道,你嫁的男人如何,你的婆家如何,你再嫁。

記住,只有你能為你的幸福負責,所以擇偶請慎重。

另外,結婚後,如果發現對方愚孝,晚幾年要孩子,讓自己能更自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