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王陽明不配從祀孔廟後世稱為聖人的他,卻被反對者攻擊道德淪喪

如果一定要從明朝遴選偉人,能夠進入這個名單的,估計兩隻手就能數得過來,被選出來的或多或少都會有人反對,要說最不容易被反對的,肯定是王陽明。關於王陽明的傳說實在太多了,作為一個大臣,他果斷且快速地平定了宸濠之亂;作為一個士人,他為後世留下了陽明心學,我們都聽說過“知行合一”和“致良知”,這兩個觀念就來自陽明心學,陽明心學是能夠與程朱理學抗衡的思潮。簡單地說,王陽明在事功和思想上都做出了不朽的功績。但這是我們後代人的觀點,如果穿越到王陽明去世半個世紀後的隆慶、萬曆年間,我們會發現當時的人對王陽明的態度要複雜的多。

孔廟有時候被稱為文廟、夫子廟、宣聖廟,最著名的孔廟是孔子出生地曲阜的孔廟,此外江蘇南京夫子廟和雲南建水文廟,也都是全國著名孔廟。孔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但孔廟中被祭祀的並非孔子一個人,孔子身邊還有100多位儒者屬於“從祀”行列,跟隨孔子一併享受祭祀。能夠進入從祀行列的也不是一般人,整個明朝也只有4人入選,王陽明就是其中之一。但他從祀孔廟的過程並非一帆順風,期間還引發了朝堂上的黨爭。

王陽明因為軍功被封為世襲的新建伯,但在他死後沒多久,桂萼便上疏嘉靖帝,說王陽明非議朱熹,聚眾講學傳播錯誤思想,建議剝奪王陽明的伯爵,這個建議被嘉靖帝採納了,一直到隆慶帝繼位的時候,才再次下詔贈新建侯,並且賜諡“文成”。

隆慶帝剛登基的時候,王學門人徐階擔任內閣首輔,朝堂上出現了要求王陽明從祀孔廟的聲音,御史耿定向請祀王陽明,同時還有給事中趙輄和御史周弘祖請祀薛瑄。一般請祀的提議需要禮部議定,隆慶元年(1567年)六月,禮部議定的最後結果是不予透過,請祀薛瑄不透過的理由是“

謂公論久而後名,宜俟將來

”,至於王陽明,禮部給出的觀點是“

世代稍近,恐眾論不一

”。同年十月,戶部給事中魏時亮上書請將薛瑄、陳獻章和王陽明並祀,這次請求又一次不了了之,沒取得實質性進展。再一次出現請祀的提議,要等到隆慶四年(1570年)的時候了。

請祀王陽明的提議,在徐階致仕後逐漸進入低潮,究其原因,和當時的首輔高拱有很大的關係。高拱與徐階有很大的政治分歧,徐階本人提倡講學,高拱則向來不贊成官員聚眾講學,也不信服陽明心學,在高拱執政的2年多時間中,除了下詔從祀薛瑄之外,很少看到官員請祀名儒的記錄,高拱不但禁止官員聚眾講學,而且還下令禁止奏疏繁詞,一般上奏疏請祀都要詳細介紹所請祀人物的生平及其事功、思想,肯定會很繁瑣,高拱透過這道禁令從源頭上扼殺了請祀的可能性,果然在他執政期間再沒出現請祀的奏疏。同時,高拱還逼走了另一個王學門人趙貞吉,使得朝堂上贊同王陽明從祀的勢力大為削弱。

但王陽明的門人在這段時期並沒閒著,他們一方面蟄伏起來等待機會,另一方面展開積極行動,編輯刊刻《王文成公全書》就是這種努力的一部分。主持編輯《王文成公全書》的人叫謝廷傑,他是江西新建人,縣學生出身,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中舉人,三十八年(1559年)成為進士。作為王陽明的門人,謝廷傑不僅學術上緊跟陽明,行動上也亦步亦趨,他在巡按御史任上,幹了很多實事,彈劾了一些瀆職的官員,並且大力推動地方先賢的祭祀。在他任浙江巡按和南直隸學政期間,分別主持了浙江版和應天版兩個版本《王文成公全書》的刊刻,為推廣陽明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耐人尋味的是,在應天版《全書》中,只有彙集全書和督刻全書的官員的題名,浙江版則按照當時的慣例,省一級和杭州府一級的官員的姓名全部都在《全書》的姓氏目錄中。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與明朝士人關於王陽明的看法有關,並不是所有士人都認可王陽明的地位,尤其是那些受程朱理學影響頗深計程車人,對王陽明非常不滿,這種衝突在萬曆改元后發展到了頂峰。先是二月江西巡撫徐栻請祀王陽明,三月兵科給事中趙思誠便上書請罷議陽明從祀,言辭頗為激烈,甚至攻擊王陽明“畔道宣淫”,五月份在南直隸組織刊刻《全書》的謝廷傑請從祀王陽明,幾乎在同一時間,福建道御史石檟上疏直接說王陽明不應當從祀孔廟。

從上面的爭議可以看出來,在王陽明從祀的爭論中,參與朝堂辯論的多是御史給事中這樣的言官,地位高的官員沒有在這次事件中公開表態。其實,以言官率先發難的方式,正是中晚明黨爭的典型手段,在王陽明從祀事件中,最開始是高拱和徐階的鬥爭,作為王學門人的徐階想要從祀王陽明,反對徐階的高拱則明確抵制,雖然後來高拱被迫致仕,導致高拱一派的勢力有所減弱,但越是這個時候,高拱一派的人越要透過阻止王陽明從祀孔廟,來彰顯自己黨派的權力,可見從祀與否,不僅是理學和心學兩大學術流派的鬥爭,同時還是政治紛爭的一大戰場。

在雙方的爭論中,反對從祀的一方主要針對王陽明的道德修養發難,認為陽明人品不佳,《神宗實錄》記錄了當時趙思誠對王陽明的指責之語:“

守仁黨眾立異,非聖毀朱,有權謀之智功,備奸貪之醜狀。

”還指出陽明在平定叛亂後收受賄賂。支援陽明從祀的官員並沒有回懟這些責難,他們反覆討論從祀孔廟的標準,堅持學術和事功結合是從祀的準則,而《王文成公全書》的刊刻恰恰是在彰顯陽明的學術成就的目的下進行的,“謝廷傑們”的努力最終有了效果,萬曆二年(1574年)十二月終於下詔,“

以王守仁從祀孔廟

”。

王陽明毫無疑問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他的聲譽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愈發卓著,但是我們應該清楚一點,在王陽明去世後的幾十年中,從當時人的觀點和角度去看,我們能夠發現有一種聲音在質疑王陽明。王陽明最終能夠從祀孔廟,過程一波三折,或許只有透過這些不同的視角和觀點,我們才能接近那個更真實的王陽明。

參考文獻

《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

朱鴻林:《孔廟從祀與鄉約》,三聯書店,2014年。

(作者:浩然文史·南禾)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路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