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為什麼古人在客棧吃完飯,不問多少放下銀子就走,小二也從不數?答案來...

啥古人吃完飯放下銀子就走,從不問多少錢,店小二也不數銀子?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疑惑,在古時候人們去客棧,吃完自己點的東西之後,放下銀子便走出了店門口,從來不會去仔細的問老闆自己吃了多少錢?

我們經常在電視劇中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個人在客棧裡吃完飯,想要付銀子的時候,他便會把銀子往桌子上一拍,然後大聲的說一句,不用找錢了,然後店小兒辯會說一句謝謝客官,然後把銀子收起來。

之所以讓客人丟下的碎銀子就走,是因為店家會有專門測量碎銀子的戥子,那這時候人們就會覺得這樣太麻煩了,拿元寶出門消費就好了。

可在這個物價極為低下的年代,要知道拿出去能不能找回來相應的錢財,還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這就會被店家認為是專門來讓自己難堪的,還面帶微笑的送客人離開。

其實用碎銀子當成貨幣來進行交易,也是一件十分不方便的事情,因為碎銀的大小十分不一致,並且形狀也千奇百怪,每次交易的時候都要用秤稱一下,其實十分的浪費時間,並且在當時銀子十分的貴重,所以還要稱的十分的準確。

碎銀子的前身是白銀,也就是銀錠。白銀是在元代時期才在中原開始普及的,而在這之前的像漢朝或是唐朝時期,雖然也有白銀的使用,但因為還未普及的原因,大部分人使用銅板的會比較多。

所以說實在是一件費時費力的事情,而且在稱重的過程中,以及交易的過程中,銀子也會被磨得越來越小,也有一些人在某些方面有著很高的天賦,可是用錯了地方,這種天賦就會成為了讓人十分不齒的東西,有一些人會在裡面摻雜一些其他的物質來製造一些假的銀子,這種情況如果被官府所發現了的話,便會引起一場官司,然後還會找各方去鑑定這個銀子的真假。

可能到了現在,已經沒有人把銀子當作貨幣,拿出去店裡面消費了,可在漢唐時期,銀子就被人們視為是交換的等價物,那時候的價值相當高昂,能夠拿出來的一般也都是些有地位的人,普通人就只會用銅板來消費。

大家都知道一兩白銀一般能換到1千左右個銅錢,而一般的人一個月能有二兩錢就不錯了,照這樣看的話一般大家每個月的生活費也是不會超過二兩的,畢竟超過了可就沒錢付了。

因此當店小二見到這些人,當然是會有相對應的態度去面對。慢慢的為了不讓這一尷尬的場面發生,古人就發明出了碎銀子的方法,不光是攜帶便捷,而且價值還很高的,所以這些用碎銀子消費的人,不僅快捷,還能瀟灑的轉身離去,因此這些店小二就會看到客人們用碎銀,既不會杜絕,反而還會很開心。

在古代像一般的酒樓飯館吃飯,一頓下來頂多也就是幾百個銅板 ,相對於銅板來說,這些 碎銀子可是要值錢的多,所以對於這些店家小二收到碎銀子的話,只有賺的份,沒有賠錢的事。

店小二拿到這些錢之後也相當於為酒樓增加了收入,他自己說不定也可以得到一些賞錢。古代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現如今是有一些相似的,或許在過去人們把碎銀子交給店小二的時候,就相當於自己給了小費,因此很多人們不能理解的行為,如果換成現如今人們的一些習慣可能就會更好理解。

清朝時候的一兩銀子,如果換算成現在的錢的話,可以飲買足足150斤的質量很好的大米,而如果是在更久遠的宋朝的話,足足可以買兩百多斤的質量很好的大米。曹雪芹的《紅樓夢》描寫“二十兩銀子足夠莊稼人用一年”,而在宋代的時候,二兩銀子就夠一個普通老百姓一年的吃喝。

可能普通的百姓們一生都沒有看見過完整的一錠銀子。對於他們來說最大的財富也許就是藏在床頭的那幾塊碎銀子吧!如此想來,後來我國簽下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時,賠償了幾萬兩白銀,其價值是多麼的高啊!

其實這是一種很好的社會體現,特別是電子支付出現後,這樣的現象更加明顯,大到買房買車,小到街邊小吃,都已經普及了電子支付。放到當下,這不但是一種支付時代的變革,更是一種社會風氣的變革,這種支付方式進一步增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又增強了買賣雙方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