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孫悟空成佛後排觀音前面?你看她另一個身份是啥,連如來都得低頭

如果要問及中國四大名著中,哪一部的影響力最大、受眾面最廣,《西遊記》當之無愧列在榜首。

它在1986年第一次被成功改編成電視劇後,至今竟重播了3000多次。

裡面的角色不論是神佛、還是妖怪,哪個不是婦孺皆知、家喻戶曉?

他們的形象,好似長在了大家的記憶裡,活靈活現、呼之欲出。

從“潑猴”到“鬥戰勝佛”

《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個人經歷不可謂不豐富。

他由一塊長在東勝神州傲來國花果山上的仙石孕育而來,一出生就自帶天地之精華、日月之靈氣。

出世後,孫悟空因勇闖花果山水簾洞,得到一眾猴子的擁戴,便做起了逍遙自在的美猴王。

轉眼過了三百來年的快活日子,看到身邊的老猴們都壽終正寢了,孫悟空想要長生不老的念頭越來越強烈。

於是,他聽了一個老通臂猿的建議,一路跋山涉水,用了八、九年時間,終於到達西牛賀洲的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世外高人菩提祖師為師,菩提祖師賜法號悟空。

孫悟空在菩提祖師門下一共修行了十年:前七年,每日只聽經論道、習字焚香,學習做人的道理;

閒時也就是幹活打雜,並不曾學過半點本領。

一天課上,聽懂“妙音”的孫悟空不禁手舞足蹈起來。

菩提祖師看他是可造之材,開始私下傳授神仙法術。

之後三年,孫悟空學會了長生不老術、七十二變化和筋斗雲,只因好賣弄觸怒了師父,被逐出師門。

學成歸來的孫悟空,憑實力做成了幾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硬闖東海龍宮,向東海龍王強索了定海神珍——金箍棒做兵器;到地府勾銷生死簿,強行為自己和“徒子徒孫”們改命。

龍王和閻王何時受過這等窩囊氣?一起告到了天庭。

玉帝得知孫悟空本事了得,遂聽從太白金星的建議,派他前去招安,欲將孫悟空收於麾下。

孫悟空歡天喜地地走馬上任,沒成想,自己這個“弼馬溫”不過是個在天庭養馬的馬伕。

他頓覺玉帝老兒辱沒了他,惱羞成怒,一路打出南天門,回到花果山做起了前呼後擁的“齊天大聖”。

玉帝眼見孫悟空竟敢違抗意旨,就命託塔李天王前去收服,不料反吃了敗仗。

這時,太白金星又從中調和,說服玉帝承認了“齊天大聖”這個名號,再次把孫悟空召回天庭,管理蟠桃園。

不久前,王母娘娘舉辦蟠桃會,卻沒有邀請他。

一氣之下,孫悟空借職務之便半吃半毀禍害完蟠桃園後,又施展法術混進蟠桃會喝了所有御酒、還把太上老君的仙丹盡數偷吃完,一溜煙逃回了花果山,實在是無法無天。

胡作非為的孫悟空,激起了玉帝和眾神的雷霆大怒。

雖然他法力高強,接連擊退了十萬天兵神將和四大天王的圍攻,但在和二郎神纏鬥時,被太上老君的金剛琢打暈了過去,終於“緝拿歸案”。

誰料,要處死孫悟空卻很難:

吃了仙丹的他擁有金剛之軀,水火、刀斧、雷電都傷不了皮毛,就算扔進了太上老君的八卦爐也沒化成灰燼,反倒練出了銅頭鐵臂和火眼金睛。

眼看天庭就快鬧出笑話,還是如來佛出來救了場:

他的五指幻化成一座大山,把孫悟空壓在山下整整500年,直到唐僧去西天取經路過此地,才把孫悟空救出來。

孫悟空做了唐僧的徒弟後,感念唐僧的恩情,收斂了不少桀驁不馴的性子,成為唐僧最得力、最忠實的徒弟。

西天取經的路上千難萬險、妖怪橫出,孫悟空大展拳腳降妖除魔。

在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走了十萬八千里、花了五千零四十八天(十四年)後,師徒四人才到達了西天天竺國靈山大雷音寺,取得五千零四十八卷真經,修得正果,分別被封了不同的尊位。

孫悟空也從“潑猴”成了鬥戰勝佛,排在唐僧之後。

觀音所以為觀音

按照佛教的觀點,“佛”是最高的悟道者,其後依次是菩薩、羅漢。

照這樣的說法,佛家雖無職位高低之分,但卻有道行深淺之別。

那孫悟空成為鬥戰勝佛之後,其尊位排在了觀音菩薩前面,其道行豈不是比觀音菩薩還高了?你看她另一個身份是啥,連如來都得低頭。

這樣的推理顯然不符合事實,可以說,在唐僧師徒取經途中,如果沒有觀音菩薩的庇佑,僅憑孫悟空一己之力,師徒四人根本到不了西天。

每次孫悟空遇到鬥不過的妖怪,第一個念頭就是向觀音求援。

觀音菩薩也多次出手幫他化解危機:點化小白龍、收復黑熊精、點化沙悟淨、救活人參果樹、降伏紅孩兒、收走靈感大王和鯉魚精…

觀音菩薩做這些,不僅僅是基於救苦救難的慈悲情懷,更主要的原因在於:她是西天取經的主要策劃者之一。

當年如來佛祖在盂蘭盆會上發願:要將三藏真經傳往東土大唐,觀音主動請纓,在東土大唐尋得唐僧做取經人。

唐僧一介肉體凡胎,若無得力的助手幫扶,勢必完不成取經大業。

於是,觀音先為唐僧招兵買馬,前後點化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和小白龍,為唐僧組建了一個強悍的取經團隊。

孫悟空作為團隊的核心人物,他的思想、行為一直受到觀音的關注:

觀音在制服了小白龍後,一向自視甚高的孫悟空產生了畏難情緒,他想告老懷鄉,回花果山過瀟灑日子。

見孫悟空動搖了取經的意念,觀音就對他說了這樣一番話:“假若到了那傷身苦磨之處,我許你叫天天應,叫地地靈。十分再到那南脫之際,我也親來救你。”

意思就是:今後只要你需要,我有求必應;你若有難,我一定會來救你。得到觀音的承諾,孫悟空才如同吃了一顆定心丸踏實下來。

當然,為了讓孫悟空一心一意輔佐唐僧去西天取經,觀音除了給孫悟空支援外,也不放鬆對他的管束。

能幹叛逆的孫悟空,平日裡對唐僧倒也恭敬有加,只是犯起橫來,唐僧也奈何不得。

為了約束他一不高興就撂挑子不幹的任意胡為,觀音用計給孫悟空帶上了金箍兒。

從此只要違逆唐僧,唐僧就唸緊箍咒令孫悟空頭疼欲裂,不得不服。

這樣亦慈亦嚴、亦師亦母的觀音,讓孫悟空充滿敬畏。

天不怕地不怕的他,每次見到觀音都要恭敬地下拜。

哪怕後來取得真經、修成正果、以武入佛,其修為、功德和威望也還是遠在觀音菩薩之下。

而孫悟空之所以尊位排在觀音之前,有兩點原因。

當初如來佛祖在靈山大雷音寺辨出真假悟空後,曾對他許諾:“好生保護唐僧西取真經,那時功成歸極樂,汝亦坐蓮臺”。

後來孫悟空果然不負厚望、圓滿完成任務。

以德服人的佛祖自然不能食言,封了孫悟空鬥戰勝佛,這稱號對孫悟空來說也算是實至名歸。

而慈悲為懷的觀音菩薩以救苦救難、普度眾生為己任。

就像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地藏王菩薩那般,早將排位置之度外。

所以,儘管孫悟空成佛後排在觀音前面,但這根本說明不了什麼。

與尊位相比,觀音心裡裝的都是勞苦眾生,自然也就不會為這等事勞心費神了。

什麼身份,令如來低頭

在《西遊記》中,觀音菩薩是出鏡率最高的神仙,為了實現西天取經的目標、完成如來的心願,她一直兢兢業業、恪盡職守。

從表面看,她就是如來佛忠實的下屬、能幹的助手,其實觀音背後還有一個驚人的身份。

這個身份,在《西遊記》第十四回:孫悟空被觀音騙著帶上緊箍咒後,由他之口說了出來:“你這個七佛之師,慈悲的教主!你怎麼生方法兒害我?”

何謂七佛?

指的是毗婆尸佛、屍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和釋迦牟尼佛。

如來就是釋迦牟尼佛,這樣說來,觀音就是如來的師父了。

而觀音如何能以菩薩的身份做佛主的老師?

這看起來似乎不合邏輯,實際上卻有其內在道理。

我們知道,神、佛都是經歷了眾多困厄和修煉才終成正果的,觀音菩薩也不例外,只是起點高得多。

相傳,早在無量劫之前(數不盡的時間之前),觀音就已修煉成佛,法號正法明如來,是真正的上古佛陀。

她成佛之際,釋迦牟尼佛還在歷劫中磨礪,因此絕對稱得上是後者的老前輩。

孫悟空成佛後排觀音前面?你看她另一個身份是啥,連如來都得低頭

在佛教中,成佛意味著已達到自覺、覺他和覺行圓滿的境界,從此跳出三界不在五行、離開虛妄的世界。

但觀音成佛後,看到眾生仍在三界受苦,慈悲為懷的她寧可自降身份、從佛倒退為菩薩,也要回到三界之中,親力親為、尋聲救苦。

據《悲華經》記載,觀音的前身叫“不眴”,是阿彌陀佛的前身——遠古刪提嵐國轉輪聖王無諍唸的大太子,與父王、二弟一起拜在寶藏如來門下修行。

孫悟空成佛後排觀音前面?你看她另一個身份是啥,連如來都得低頭

在寶藏如來座前,他發下誓願:要度化所有眾生出離苦海,否則終不成佛。

寶藏如來感念他的悲憫之心,授記他為觀世音菩薩,與父王阿彌陀佛、二弟大勢至菩薩,一起合稱為西方極樂世界的“西方三聖”。

後來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由於女性的形象更有親和力,觀世音菩薩漸漸從男相變成了女相。

孫悟空成佛後排觀音前面?你看她另一個身份是啥,連如來都得低頭

到了唐朝,因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中也有個“世”字,為了避諱,觀世音菩薩的法號由此改成了觀音菩薩。

所以,我們在《西遊記》中看到的就是女版的觀音菩薩了。

瞭解了觀音菩薩的前世今生,就明白吳承恩筆下的觀音為什麼做得如來的師父了。

雖然她的果位是菩薩,卻早已經成佛,自然有資格教導如來。因此如來雖貴為佛主,卻對觀音格外敬重。

孫悟空成佛後排觀音前面?你看她另一個身份是啥,連如來都得低頭

除了輩分很高之外,觀音還是五方五老之一。

《西遊記》第五回第二節:王母娘娘籌備蟠桃會,命七仙女到蟠桃園摘蟠桃。

孫悟空向她們打探受邀的神仙,仙女們說了這樣一段話:“上會自有舊規,請的是西天佛老、菩薩、聖僧、羅漢,南方南極觀音,東方崇恩聖帝、十洲三島仙翁,北方北極玄靈,中央黃極黃角大仙,這個是五方五老。”

孫悟空成佛後排觀音前面?你看她另一個身份是啥,連如來都得低頭

西天佛老說的就是如來佛主,他作為佛界領袖,同時也是五老之首;

南方南極觀音,指的就是觀音菩薩。

她單獨作為五老之一、而不是西天佛老的隨從受邀,可見其在玉帝和王母心中也是一位重量級的神仙。

正是觀音的修為和覺悟,為她贏得了“七佛之師”和“五方五老”這樣尊崇的地位,連如來和玉帝都要對她禮讓三分,成為神、佛們的表率。

孫悟空成佛後排觀音前面?你看她另一個身份是啥,連如來都得低頭

人們看《西遊記》,看的是精彩的情節和打鬥,喜歡孫悟空的特立獨行和神通廣大,只想不明白一個問題:

十萬八千里的路程,孫悟空一個筋斗雲就到了,為什麼不讓他直接取了真經回來,卻要如此大費周折?

在只是喜歡看熱鬧的年紀,還不能體會作者吳承恩的深意,直到如今經歷了世事的磋磨才明白:

之所以要唐僧歷經千難萬險、經受種種考驗方能取得真經,就是為了磨礪他以成就教化大眾的大業。

取經的過程就是從“小我”走到“大我”以致“無我”的境界,無人可替,須得親力親為,方得圓滿,人生也概莫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