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三朵金花”之一張金玲,生子息影放棄事業,如今離婚逆襲成畫家

蘇軾的《沁園春·孤館燈青》有句頗含哲理的話語,道是“用舍有時,行藏在我”,講的正是有用有舍、有進有退的道理。

人生在世,出世抑或入世都應當隨自己的心意而定,選擇逆水行舟迎難而上是一種“進”的藝術,而在烈火烹油鮮花著錦時選擇急流勇退則是一門“退”的學問。

曾在八十年代蜚聲中外、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張金玲,在自己事業的巔峰期毅然選擇淡出影壇,洗盡鉛華迴歸家庭,甘願洗手作羹湯。

在婚姻的蹉跎下,息影后的張金玲選擇再度打造自己的事業,潛心研究繪畫藝術,以書畫寄情,成為了名揚海內外的著名書畫家。

張金玲

她的人生,在出世與入世的選擇中跌宕起伏,卻又是獨一無二的華麗篇章。

從農家女到演員的轉變

1951年2月,河北滄縣的一處村莊裡,一聲女嬰的啼哭劃破了小村莊的寂靜,這個新出生的女嬰就是張金玲。

她是張家父母的第一個孩子,儘管家裡清貧,但父母還是給予了金玲足夠的愛與關懷。即使後來家裡又添了四個弟弟,父母也從沒有苛待於她。

但懂事的金玲自覺地擔起了家中老大的責任,除了上學以外,她還會幫著母親操持家務,照顧年幼的弟弟們。

這些自小的經歷也鍛造了張金玲勤勞踏實,堅韌又有主見的性子。

在上學的時候,張金玲便表現出了極高的藝術天賦。

她熱愛唱歌舞蹈,一直是班裡的文藝骨幹。雖然那時候沒有電視機,也難以接受系統的藝術指導,可這絲毫不影響張金玲對藝術的熱愛。

隨著時間的推移,張金玲逐漸長成了亭亭玉立的模樣,也順利完成了中學學業,在離家不遠的一所小學裡教書授課。

也許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張金玲註定與藝術有緣。

1970年,湖北省的話劇團來到了滄縣招考演員,與張金玲熟識的人紛紛向來此招聘的負責人推薦張金玲。

眾人力薦之下,張金玲拿到了一次話劇團的面試機會,而這次面試也成為了張金玲命運的拐點。

張金玲選擇了詩朗誦作為自己的考核科目,比起其他考生載歌載舞大顯神通的表演,詩朗誦可以說是平平無奇的選擇了,但就是這一段短短的朗誦,令招考老師眼前一亮。

老師們一致認為,張金玲的表演雖然青澀,但仍然可圈可點。難能可貴的是,她身上有著一股自然的靈動,是個不多見的好苗子。

在簡單的商議過後,張金玲拿到了自己的考核結果,她順利通過了話劇團的考核,被錄取為話劇團的一員。

張金玲簡直驚喜極了,她本來對自己的入選是不抱太大希望的,沒想到居然可以圓了小時候的夢想。

得知這一喜訊的張金玲迫不及待地飛奔回家,想要和母親分享這個好訊息。

可張金玲的母親卻沒有女兒那般的喜悅,她擔心從未出過遠門的女兒在外邊照顧不好自己,也擔心離家千里的行程充滿不安全的因素。

為此,那段時間裡,張金玲的母親常常揹著女兒暗自垂淚。

可張母的擔憂並沒有阻卻張金玲逐夢的步伐,張金玲曾經一度想要做一名普通教師安度餘生,可如今一個圓夢的機會就擺在眼前,她實在不想遺憾終身。

她特意給在縣城工作的父親打去了一個電話,想聽聽父親的意見。

張金玲父親收到訊息後沉默了片刻,隨即給出了自己的答覆——他支援女兒參加話劇團,張金玲母親那邊的工作自己會去做,只要求金玲在外照顧好自己。

得到父親支援的張金玲喜極而泣。

那年,19歲的她踏上了遠赴他鄉的路,來到了湖北這個陌生的省份。

話劇團中的專業學習氛圍是農村遠不能比的,進入話劇團後的張金玲彷彿打開了新世界,她如飢似渴地學習各種知識,並將課堂所學的技巧勤加練習,反覆揣摩體會。

而她似乎天生就是要吃演員這碗飯的。

儘管出身農村,之前從未系統接觸過表演藝術,但張金玲在鏡頭下的表演卻自帶一種遊刃有餘的自然。

她彷彿是一塊璞玉,在話劇團的雕琢下,逐漸展露出了內斂的光華。

嶄露頭角,一路高歌猛進

1973年,導演魯韌為了自己新電影的籌拍,曾專程來到湖北挑選合適的演員。

當時,湖北話劇團正在進行話劇《雷鋒》的彩排。話劇舞臺上,張金玲的表演質樸真切,表情語言恰到好處,又不顯得矯揉做作。

魯韌對張金玲的表演讚賞有加,誠摯地邀請張金玲參演自己的電影。

可惜由於劇本的問題,魯韌的拍攝計劃一再耽擱,但愛才心切的魯韌不忍見明珠蒙塵,轉而將張金玲推薦給了另一個劇組——《渡江偵察記》。

張金玲在《渡江偵察記》裡勇敢豪爽的女游擊隊長劉四姐,這是她第一次走上大熒幕,而魯韌堪稱她的“伯樂”。

《渡江偵察記》上映後得到了觀眾的一致好評,而張金玲的銀幕初亮相也讓大家印象深刻,許多觀眾都記住了這個雖然青澀但表演真摯的女演員。

張金玲自此便一發不可收拾地收到了更多電影拍攝的邀約。

1979年,張金玲調入了北京電影廠,迎來了她演藝事業的春天。

她是《從奴隸到將軍》裡淳樸善良的索瑪,是《瞧這一家子》裡青年工人嘉英,是《黃英姑》裡英姿颯爽的女中豪傑英姑,也是《許茂和他的女兒們》裡“三辣子”許秋雲。

在那幾年的時間裡,張金玲出演了多部電影,也塑造了諸多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從青年工人到質樸的農村婦女,她在不同的角色中挑戰自我,開拓自己的戲路。

在第三屆全國電影百花獎的評選中,張金玲憑藉《從奴隸到將軍》中對“索瑪”這一人物的精彩演繹,順利進入了前五名優秀女演員行列。

1973年到1983年,可以說是張金玲電影事業的黃金十年。

她與劉曉慶、李秀明三人曾經並稱為北影廠的“三朵金花”,而張金玲,更是其中最早綻放也最為鮮豔的那一朵。

嫻熟自然的演技,再配上張金玲青春秀美的外貌,當時的人們紛紛稱讚她是中國的“慄原小卷”。

而正當張金玲的演藝事業節節攀升之時,她卻再度迎來了自己命運的轉折點。

急流勇退,息影迴歸家庭

1983年,香港的著名導演李翰祥預備籌拍電影《火燒圓明園》,並向張金玲丟擲了橄欖枝,邀請她出演影片中的“西宮”一角,劉曉慶則飾演“東宮”。

此時的張金玲因為之前參演的《姐妹倆》影片被禁演一事,正處於事業的低谷期。

李翰祥導演的邀約對於張金玲一度凝滯的演藝事業而言,無異於起死回生的靈藥。她欣喜不已,決意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張金玲幾乎立刻將全部精力投入到了電影的籌備工作中,可命運卻給她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張金玲懷孕了。

這個意料之外的孩子令張金玲一時亂了陣腳,而導演李翰祥得知張金玲懷孕的訊息後,即刻讓人給張金玲打電話,並且託人告訴她“要孩子不能拍戲,拍戲不能要孩子。”

一邊是與自己血脈相連的骨肉,一邊卻是自己亟待回春的事業,一道選擇難題被擺在了張金玲的面前。

導演給了張金玲一天的時間考慮,可張金玲幾乎是毫不猶豫就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她說“我要孩子,我不拍戲了。”

在張金玲心裡,孩子就是她生命的全部。

張金玲兒子的出生給她帶來了莫大的喜悅,她體會到了為人母的欣慰與幸福。隨著兒子一天天長大,張金玲也逐漸淡出了影壇,她開始全心全意地陪伴孩子成長。

曾經有人採訪過張金玲,問她從電影女明星到家庭主婦的轉變落差,張金玲是否能夠坦然接受。

張金玲真切地回答,要說不難受倒也是假話。

在她迴歸家庭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她不敢看電影,不去看電視,不去觸碰任何和電影有關的東西。她刻意地讓自己沉下心來,忘記和電影有關的事物。

張金玲說,自己骨子裡是一個很傳統的人,兒子的出生使她意識到自己應該回歸家庭。她決定,既然做了母親就應該認真地教養孩子。

儘管兒子長大一點後,張金玲曾經試圖復出,但陰差陽錯之下,幾次嘗試都未能成功,她也徹底淡了繼續當演員的心思。

張金玲的生活重心此時已經全部傾斜到了家庭中,她全心全意地經營著自己的三口之家。可看似幸福美滿的生活卻也湧動著暗潮。

張金玲和丈夫徐敏相識於北京電影廠。徐敏相貌俊朗,溫柔體貼,二人因戲生情,志同道合,結為了一對恩愛的夫妻。

可迴歸家庭後的張金玲和徐敏卻漸行漸遠,張金玲安心做起了家庭主婦,可徐敏還需要在外邊拍戲奔波,二人聚少離多。

而且在關於兒子的教育理念等方面,張金玲和徐敏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曾經的柔情蜜意在日復一日的婚姻瑣事中逐漸消磨殆盡,二人的婚姻也走到了盡頭。

1988年,張金玲與徐敏和平離婚。

因緣際會,成為書畫大家

離婚後的張金玲將全部身心投入到了對兒子的教育培養中,她給兒子報了個書法班。為了能夠在家裡輔導孩子,張金玲自己也交了一份學費,跟著兒子一起學書法。

後來,張金玲的兒子因為課業繁忙,逐漸減少了去書法班的頻率。但張金玲仍然堅持每週去書法班報到,跟著老師勤加練習。

張金玲認真端正的態度連老師都忍不住讚歎,教書法的老師懇切地說“你年輕的時候肯定吃過很多苦,不然不會有這種吃苦精神的。”

張金玲笑了,自己作為家裡的老大,小時候無論是割麥子還是收玉米,自己什麼活都做過,練書法這點苦真的算不得什麼。

書畫自有相通處,1990年,張金玲拜著名的國畫大師婁師白先生為師,專心學習繪畫。

婁師白先生是齊白石先生的入室弟子,曾經跟隨齊白石學畫二十五載。能得到這樣一位大師的教誨可謂是極其難得的,婁先生一開始也擔心這位漂亮的女弟子耐不住學畫的枯燥。

可張金玲大大方方地告訴老師,自己從不覺得漂亮是什麼本錢,她只相信天道酬勤。從拿起畫筆的那一刻起,張金玲就堅定了學畫的信念。

婁先生讓張金玲先學畫蝦,把“蝦”畫好了再學其他的。

從此,張金玲就和那隻蝦較上了勁。她像小學生初學寫字那樣從頭學起,一筆一劃,一絲不苟。

婁先生定下的交作業時間,張金玲從未延遲過。有一次甚至趕上了瓢潑大雨,張金玲仍然頂風冒雨的準時趕到了老師家中,她渾身上下都溼透了,可懷裡的畫卻沒有淋溼絲毫。

或許是她的執著和認真感動了老師,婁老先生都忍不住勸張金玲先畫點別的,別一直畫蝦把自己畫得厭煩了。

可張金玲執著得不肯更換,她堅持按照老師所說的,把畫蝦的基本功練到合格再去畫其他的內容。

練習畫畫的過程是枯燥的,齊白石有廢畫三千之說,張金玲筆下的廢話怕是三萬都不止了。她就在這日復一日的練習中磨鍊技藝,直到學成的那一刻。

在畫了整整三年的蝦後,婁先生告訴張金玲,她的這張畫可以賣出去了。張金玲知道,此刻的自己終於過了學畫的第一關。

自此,張金玲開始描繪自己所見到的各種美景。飛鳥蟲魚,花開花落,凡是生活裡能捕捉到的美好,都被張金玲一筆一劃描摹了下來。

潛心學畫十數載,2001年,張金玲出版了自己的書畫作品《張金玲影畫集》,恩師婁師白先生親自為她作序。

2009年時,張金玲又在無錫博物館成功舉辦了“張金玲書畫藝術品展”,展覽同時透過網路的形式進行直播,點選量超過30餘萬次。

張金玲說,這是對她最大的鼓勵,她已經找到了新的心靈歸屬——書畫。

此時的張金玲已經卸下了曾經的電影光環,終日徜徉在墨色丹青的世界裡。她說,學習繪畫後自己不再害怕衰老了,花開花落自有時,只要心裡不長皺紋,自己永遠都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