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還是你給我養老吧,我女兒靠不住”,兒媳:沒問題,但有條件

我有酒和茶。如果你有故事,來找我。

點選上面的“跟隨”,你將成為我的男人。

01

如果有人為你安排好了一切,你也滿意了,你還會說“有自己的看法最重要”嗎?

反正如果是我,我會選擇平躺,不讓自己活得那麼累。

然而現實是,很少有人能享受這種生活,要麼是根本沒有人為自己安排好一切,要麼是對別人安排的一切都不滿意。基於此,就有了所謂“獨立意見”的重要性。

這是提醒大家認清自己的現實。當你想要的生活只能靠自己爭取的時候,不要指望輕鬆。獨自一人不是一條容易的路。如果你決定去,你應該做好心理準備。

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嘴上說想要自己掌控人生,結果卻說話不算話,一會兒想這樣,一會兒又想那樣,靠自己走到半路累了,就開始幻想找個人依靠;有了依靠之後,又覺得沒意思,說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樣的人真的很難伺候

活著就要堅持。無論你對事業的態度,還是對感情的態度,只有當你有了明確的原則和明確的信念,你才能知道該何去何從。在這個領域做得不好的人,遇到需要自己選擇的重大事件會猶豫不決。

一位讀者說,她不知道離婚是否是正確的選擇。這是她不知道該去哪裡的情況:

“當

湊合著

退休時,他真的是

感覺委屈

。他想要離婚,但他不知道離婚是否是正確的選擇。我告訴他我要去法院起訴離婚,他也同意了。我不敢說離婚後的生活會不會舒服,但我相信不會像現在這樣累,因為很多困難都放下了。

在我看來,有些男人就是扛不清楚。每個人都太老了,他們不期待任何改變。他們不得不走離婚的路。希望離婚後能重新開始生活,雖然有點晚。』

我可以不負責任跟她說:“早離早解脫!”可以跟她扯很多男人不愛你就該如何的言論;我也可以不負責任嚇唬她,說那麼大歲數離婚沒好處,會讓別人看笑話。但給這種不負責任的建議,有何意義呢?真要是歪打正著幫到了她還好說,但如果誤導了她呢?我會良心不安

無論如何,這種問題最終必須由她自己決定,所以告訴她不是敷衍,而是她的人生只能由她決定。我可以引導她綜合考慮利弊,但我無權替她做決定。

回到問題的根源,她之所以不知道離婚是對是錯,是因為,我們前面說過,她沒有堅定的原則和信念。如果一個人有堅定的觀點和原則,認為婚姻出了問題就該離婚,就不會有錯誤,就不會有像她那樣的糾纏。

“原則和信念”這兩種東西,只能靠自己去建立,什麼時候建立就會在什麼時候起作用,年輕時沒有建立自己的原則和信念,年紀大了遇到難題了,還是要建立自己的原則和信念才能解決問題

我希望她能理解這些原因。她說的是離婚後不會那麼累,不應該繼續和扛不清楚的男人在一起,這就是原則的雛形。只有當她真正相信自己認定的東西,她才會不做決定而後悔。離婚後你是否會過得更舒服,也需要原則和信念的支撐。只有先相信,才能實現。如果你不相信自己將來會有更好的生活,你必然會對未知產生恐懼。

02

另外一位讀者遇到的婚姻問題,雖然跟前面那個案例不太一樣,但其中牽扯到的原則和信念的道理是一樣的。

她的婚姻問題主要在於婆媳矛盾,從一開始就有矛盾,她和她老公雖然感情好,但她老公有時候急了也會替婆婆說話。

遭遇這種問題的人肯定不止她一個,有的人會選擇離婚,一了百了;而她卻選擇堅持,原因就在於她對信念的堅持:

只要丈夫和婆婆不全是惡人,只要丈夫大方向上還過得去,只要婆婆不是苦苦相逼,自己可以不在意

她婆婆把家裡所有補貼都給了小姑,揚言以後養老不指望她,四處在外人面前說她壞話,她也沒在意,原因同樣在於她的原則:她覺得只要自己行得正,沒必要在意那些子虛烏有的東西。

後來她婆婆跟小姑鬧翻,主動找她和好,說想讓她養老,說女兒靠不住,她同意了,仍然是因為她的原則在起作用:“

我與人相處向來如此,與其喋喋不休把人說服,不如讓別人自己想通,當別人主動跟我和好的時候,局面才能由我掌控。

這就是她同意給婆婆養老但有條件的原因,這樣做是不再給婆婆出爾反爾的機會,用她的話來說就是:“年齡在增長,我不可能一直與人勾心鬥角,在必要的情況下追求相對穩定的生活,才能確保我以後的生活越來越順利。”

綜合看下來,她身上有個明顯的特徵:

不管面對什麼事,她都有自己的主見和信念,始終都知道什麼事該怎麼做,什麼事不該怎麼做。這種特徵看似很繁瑣,而事實上,人生在世如果沒有這種特徵,會更繁瑣,因為不管遇到什麼大事小情,你都不知道到底該怎麼做

03

《羊皮卷》中有句話說:“

人若想控制自己的情緒,首先要練習的就是精神控制法。

這裡所講的“精神控制法”,不是那種被醜化的精神控制法,而是建立和堅持原則和信念,用於管理自己的情緒,管理自己的心態,屬於“心理自助”的範疇。

就拿如今正在折磨很多人的“憂慮”這種情緒來說,你有認真分析過你為什麼會一直憂慮嗎?

可以肯定地說,很多人都沒有認真分析過,因為他們沒有這方面的習慣,沒有想過心理自助,沒有想過管理自己的情緒,只是在看到或聽到別人同樣憂慮時,感到共鳴,然後就沒了。

這種普遍存在的問題,跟兩個因素有關:一是教育層面的忽視;二是網路風氣的泛濫。

每個人都可以問問自己,在你成長的過程中,有人教過你怎樣心理自助嗎?有人跟你講過心理問題嗎?有人跟你說過情緒管理嗎?有人引導你建立原則和信念嗎?毫無疑問,很多人給的答案都是否定的,父母沒教過,老師也沒教過,自己只是偶爾聽說過,或者看書看到過,這當然會造成認知方面的缺失。

一大群不知道心理問題關鍵的人跑到網上叫苦,其他人跟著附和,漸漸就形成了這樣一種風氣:

只是在一起叫苦連天,卻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也不可能僅僅只透過這一篇文章彌補所有人認知方面的缺失,只能說,這種問題需要全民一起努力,父母和老師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被教育者自身也要懂得主動去擴充自己的認知,不要不假思索把所有不開心都簡單歸結為錢啊窮啊之類的原因,心理機制只能靠自己去內化,外在的因素並非根本。

簡單來講前面提到的“精神控制”,關鍵詞在於“明確和堅持”兩個詞,比如,你只有明確憂慮等壞情緒對自己的身心沒好處,只有堅持讓自己情緒穩定或者鼓勵自己留住好情緒,才能達到管理自身情緒的目的。

其他事也是同樣的思路,但行好事,結局都不會差。“好事”不是特指與人為善,更根本的是與己為善,養成在各方面都善待自己的習慣,你才不會被壞情緒所包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