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古代為什麼多"儒醫"為後人留下了寶貴而豐富的醫學遺產!

我國古代,由於社會上層的提倡,儒學在各個學派中居於至尊至高的地位,因而“儒醫”也是醫家最嚮往的目標及最高的稱譽。這種情況尤其是在宋代發展到了頂點,醫學被認為是實現儒家理想的最重要途徑之一,所以也是士大夫們除了出仕當官之外最多用心的領域。

宋代名儒范仲淹,有一次到祠堂求籤,問卜自己以後能否當宰相,而籤詞表明不可以。他又求了一簽,祈禱說:“如果不能當宰相,願意當良醫”,結果還是不行。於是他長嘆說:“不能為百姓謀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該做的事。”後來,有人問他:“大丈夫立志當宰相,是理所當然的,您為什麼又祈願當良醫呢?這是不是有一點太卑微了?” 范文正公認為:作良相固然可恩澤天下,既然神靈不允,自己命運不濟的話,那麼能實現救人解難心願的,就莫如良醫了。因為作為良醫“上可療君親之疾,下可以救貧民之厄,中可以保身長全”,除此以外,沒有比這更好的途徑了。此後,“不為良相,則為良醫”就成為曠世流風、儒士箴言,也為一些不得志的文人學士留下託詞,聊以自慰。

宋代儒士往往以不知醫為羞,不少士大夫親自整理收集民間驗方、家藏方,為醫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如陸游的《集驗方》、蘇軾和沈括的《蘇沈良方》等都屬於此類。

再如明代四大醫學家之一的汪機,號石山,著有《外科理例》,明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元代醫學家葛可久著《十藥神書》,明代嘉靖、萬曆年間的針灸學家楊繼洲編《針灸大成》,明末清初醫學科普家汪昂著《湯頭歌訣》、《醫方集解》,清代醫學家陳念祖(陳修元)著《醫學三字經》、《時方歌括》等。由於他們的儒學修養功底較深,故最後取得的成就往往大大高於一般的醫家,在著書立說方面尤為突出,這就為後人留下了寶貴而豐富的醫學遺產與文化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