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古人蓋的房子很多都千年不倒,為什麼會那麼結實?這要感謝秦始皇

在我國的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物中,古建築和房舍是其中的一顆光彩奪目的璀璨明珠。古代的能工巧匠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築造了很多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建築物,這些建築物,有很大一部分都能跨越千年風雨,完好儲存下來,至今仍然能讓後人得以親臨觀摩,感受千百年前工匠們的燦爛智慧之花。

現存古建築中,最為著名的莫過於唐代的四座古廟。這四座唐代廟宇,全部分佈在山西境內,包括山西平順縣天台庵,始建於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距今已有1100多年曆史。還有五臺縣的南禪寺,建於唐建中三年(782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曆史。

第三座是山西芮城縣城關鎮龍泉村的廣仁王廟,建於唐太和五年(831年),距今1100多年曆史。第四座是佛光寺,位於山西省五臺縣佛光新村,建造於唐大中十一年(857年),距今也有1100多年曆史。

這些古建築,所用的材料也無非是磚瓦木料,建築者也都是普普通通的民間工匠,古代的建築技術,比起現代而言,更是相差不可以道里計。但事實證明,古人造的房子和建築物,其結實耐久程度,往往出人意料之外,最起碼很少出現豆腐渣工程,像唐朝古廟這樣跨越千年的建築物也並非鮮見。

在整體科技水平遠遠落後於現代的古代,人們是如何造出這樣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建築物來呢?難道他們有什麼不傳之秘?實際答案並沒有那麼深不可測。古人之所以造出如此結實耐久的房子,應該感謝的第一個人是秦始皇。

秦始皇和古建築有什麼關係?秦始皇不是建築師,他怎會和這些跨越千年的古建築有瓜葛?其實說穿了一點都不奇怪。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為了更好地治理天下,制定了很多完備而實用的各項制度,應用在社會方方面面。

《呂氏春秋》中,記載了秦始皇首創、並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一項制度:物勒工名。書中記載,“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工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窮其情”。用現代語言來說,工匠們在自己參與制作的每一件工具、材料上,都必須鐫刻製作人的名字。之所以要這麼幹,是為了保證成品質量和工程質量。

說白了,這就是一種最古老的質量追溯系統。如果工程質量在應用中出現問題,招致重大損失,那麼根據材料、工具上鐫刻的名字,就可以一步到位查詢到製作工匠,根據實際情況對其追究責任,實施懲罰。正是這種質量追溯體系,保證了古代工匠參與制作的工藝流程和材料成品,每一項都會精益求精。

這項制度在日後歲月中,得到歷朝歷代的一致認可,並延續千年。在建築行業中,這項制度也得到推而廣之,很多古代建築物所用的青磚、房瓦、大梁、木料上,至今仍然可以看到古代工匠的名字。在這樣嚴密的質量保護體系下,古人的房子結實耐久,也就毫不奇怪了,秦始皇功不可沒。

參考資料:《呂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