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民間故事:辛棄疾與常山縣“奉恩寺”的傳說

辛棄疾與常山縣“奉恩寺”的傳說

1

辛棄疾(1140。5。28-1207。10。3),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 [1] ,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於金國,早年與黨懷英齊名北方,號稱“辛黨”。青年時參與耿京起義,抗金歸宋,獻《美芹十論》、《九議》等,條陳戰守之策。先後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為守臣,平定茶商賴文政起事,又創制飛虎軍以彈壓湖湘。由於他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故而屢遭劾奏,數次起落,最終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後,宰臣韓侂冑接連起用辛棄疾知紹興、鎮江二府,並徵他入朝任樞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辭免。1181年農曆11月,由於受到彈劾,官職被罷,辛棄疾來到江西上饒,開始了他中年以後的閒居生活,他喜歡常山縣的胡柚,也喜歡上饒河口鎮的綠茶,可以做到假痴不癲,和諧安享晚年生活。

2

上饒,古稱信州,東聯浙江,南挺福建,北接安徽,自古就有“八方通衢”和“豫章第一門戶”之稱。當時,南宋朝廷偏安於臨安,距離信州只有八百里行程,信州的交通地位十分突出。據歷史記載,自公元前11世紀越裳氏從廣州去洛陽朝貢,如何行進?完全靠11路步行是不可能的,只有走水路。融入百越的越裳氏善於操舟,由廣州行至江西界再無水路可通,只能棄舟登岸,翻越庾山梅嶺。過嶺之後,循贛江水路通鄱陽湖,逆信江而上,過貴溪、弋陽、信州(上饒)、抵達玉山。再棄舟登岸,陸行過嶺進浙江常山,換舟由錢塘江水系到達杭州,此後揚州、宿縣、洛陽皆有水路可通。在常山,雖說是一箇中轉站,但水路已隔斷,只有走常玉古道,而草坪驛站便是遊寇商賈官員短暫歇息的中轉點,辛棄疾也不例外,他注重山水,並以排憂為主要目的,常常留宿寺廟,以休閒與養病為常,也有醉酒、課徒之原因。辛棄疾需要籍公共空間與人交往,排遣憂愁,他活動的空間很大,其中常山縣城區北郊的奉恩寺是他最喜歡席地而臥的一個處所。為什麼他有如此習慣,皆因其接地氣,不怕死,有情商……

辛棄疾習慣於出西門左拐走常玉古道,其出行的時間一般選擇在下午12:00時,在其腦海中,許多短命鬼、午門問斬的物件,為子孫生存計,往往選擇此時此刻,皆因此時陽光正盛,可以抑制短命鬼的邪氣,並按城市、驛站間的距離計算,走到草坪剛好傍晚時分,相對便捷。

3

辛棄疾坎坷的一生,從背井離鄉到維護北宋王朝的安定付出100%的辛勞,但其性格脾氣過於耿直,故其一生作為,豪放派詞家排第一,軍事家排第二,政治家排第三,這實際上也是常山縣奉恩寺住持的點撥,聰明不用盡,做人情商宜高!在以後歸隱上饒的日子裡,辛棄疾終於看淡一切,“有心殺賊,無力迴天”……北宋的沒落,皆因賊寇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