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不忠不義”的姜維,你真是個愚夫

東晉著名史學家孫盛這麼評價姜維:“姜維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違君徇利,不可謂忠;捐親苟免,不可謂孝;害加舊邦,不可謂義;敗不死難,不可謂節;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禦侮之任而致敵喪守,於夫智勇,莫可雲也。”

翻譯過來就是:姜維從魏國投靠到蜀國,是不忠;在戰亂中顧不上自己的母親,是不孝;後來還帶兵攻打魏國,是不義;蜀國都亡了還不自殺,是沒有節氣;帶兵打仗還失去了國土,是沒有智慧。

孫盛“有理有據”,對姜維進行“聲罪致討”,臨了,還不忘記罵他一頓:姜維,你就是個不忠不義的人,你是魏國的叛徒!還是導致蜀國滅亡的亂臣賊子,你就是個愚夫!(實有魏之逋臣,亡國之亂相)。

於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姜維都“臭名昭著”。

這下,南朝宋赫赫有名的歷史學家,裴松之看不下去了,他直接懟了孫盛:

臣松之以為盛之譏維,又為不當。於時鍾會大眾既造劍閣,維與諸將列營守險,會不得進,已議還計,全蜀之功,幾乎立矣……會欲盡坑魏將以舉大事,授維重兵,使為前驅。若令魏將皆死,兵事在維手,殺會復蜀,不為難矣。

意思是說:孫盛,你罵的不對。當時姜維那是故意投降,他是在設計鍾會。他讓鍾會構建起了屏障,差點保全了蜀國的完整;再後來鍾會反魏(實際上是他從中作梗的),給他兵權,他還唆使鍾會殺盡魏將,然後再幹掉鍾會。他的目的,至始至終都是光復蜀國!

所以,姜維是計謀出奇,膽子夠大(原話:夫功成理外,然後為奇)的良將,絕不是你口中的不忠不義的愚夫!

這個評價倒也中肯。可沒想到的是,一些專家、博主有意見了,他們數起了姜維的敗績:

延熙十二年,他兵出西平,不克而還;

延熙十六年,他包圍南安(當時魏國的地盤),卻糧盡退還;

延熙十九年,官升大將軍,卻在段谷被鄧艾打敗,損失慘重;

景耀五年,姜維出漢城,侯和,再次被鄧艾打敗。

你看看,姜維這個將軍當的,簡直失敗透頂,昏庸無能。他就是窮兵黷武,加速了蜀國滅亡的愚夫!

此結論言之鑿鑿,有理有據,似乎真理在握,不容置疑。只可惜,他們的真理被狠狠打了臉:

延熙十二年,費禕才是掌握軍權的大佬,姜維只是個小弟,並非像《三國演義》說的那樣,諸葛亮一死他就大權在握;費禕根本聽不進姜維的建議,並且限制他,給他計程車兵都不超過一萬人;

延熙十六年,姜維雖糧盡退還,卻沒有跟魏軍交鋒,勝負未知;

延熙十九年,姜維終於大權在握。他和鎮西大將軍胡濟約好匯合,結果胡濟沒到,自己卻在段谷被鄧艾痛扁一頓,導致損失慘重。

景耀五年,姜維確實敗給了鄧艾。不過,史書《三國志》並沒有描寫戰爭過程,也沒有說大敗,只是說“為鄧艾所破”。所以我覺得這次失敗並沒有什麼大問題,或是事有蹊蹺。

除了這幾次敗績,姜維也有過好幾場漂亮的勝利:

延熙十年,他平定夷族反叛,同年,憑一己之力,在洮西和魏國大將軍郭淮、夏侯霸等人大戰,還收服了胡王治無戴等人的部落;

延熙十七年,又出兵隴西,打敗魏軍將領徐質,收復多個地方;

延熙十八年,打敗魏國雍州刺史王經,讓王經損失數萬人。

然而,就算取得這些勝利,姜維仍然是愚夫。

為什麼,因為他不該連年窮兵黷武,而應該好好呆在國內吃喝玩樂,坐等魏國穩定後前來滅國。你說,他幹嘛老想著乘魏國內亂,前去討伐,奪取本國生存希望?

近代史學家呂思勉,對蜀漢後期政權有過分析:

諸葛亮死後,蜀漢還有二十九年的命運。這二十九年之中,前十二年,總統國事的是蔣琬;中七年是費褘;後十年是姜維。

那麼,此刻的魏國又是什麼情況?內亂頻繁,皇位更迭厲害,處於多事之秋。

這期間,最好的出兵時機,正是蔣琬費禕掌握大權的時期。倘若蔣琬費禕接著出兵北伐,確實能給魏國施加很大的壓力。這樣,或許能夠延長魏國恢復的時間,為蜀國爭取更多發展機會。更有甚者,說不定魏國會內憂外患,分崩離析。

畢竟,當時蜀國的發展速度遠遠跟不上魏國。如果採取修生養息的策略,那麼蜀國還沒穩定,魏國就已經更加強大,到時魏吞蜀就容易得多。以攻為守,在消耗自己的同時,拼命消耗強大的對手,比坐等對手變強變大要更高明。

魏吞蜀吳是個既定的事實,何時吞併只是時間早晚的事。北伐,是延長本國命運的很好選擇。

這也就是諸葛亮連年北伐的原因。

姜維真是個愚夫,和諸葛亮一樣傻。他幹嘛要揹負天下人的罵名,去賭這渺茫的希望?

他應該穩穩當當地做自己的大將軍,舒舒服服過日子,等魏軍一到,然後為國捐軀……豈不青史留名?

你說,他傻不傻?是不是個愚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