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建築內外,思南公館的百年氣韻

本文作者/

李欣欣

天涯

你肯定聽過思南路,在這條歷史與現代氣息交匯的馬路上,有一處很特別的街區。

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這片圍繞思南路兩旁,復興中路以南,重慶南路以西的街區,就發生過不少名人軼事。

這裡是思南公館。

隨著時光流轉,在過去10年的積澱中,思南早已成為一所城市公共空間。

參與一場讀書會,在街角偶遇一場古典音樂快閃,在老建築裡穿梭聆聽,觀賞紀錄片抑或一場藝術展,在市集前逛吃逛吃……

你都可以一站式在思南公館實現。

建築思南:細品海派韻味

思南公館並不是單一建築,而是成片的別墅,有51棟。

這裡面薈萃了8種上海近代歷史建築,比如獨立式花園洋房、外廊式建築、新式里弄。

而住過這裡的名人兩隻手都數不過來:曾樸父子、馮玉祥、朱紹良、梅蘭芳……

置身其中,彷彿置身歷史。

思南公館

薈萃了8種

上海近代歷史建築

不過十幾年前,它還不是這個樣子的。

在將這片一千多戶居民、個體戶、單位置換拆遷之前,這裡還保留著“七十二家租客”的居住狀態。

“平均一棟房子裡要達到7戶人家。”思南公館副總經理樊建良說。

在改造修復之前

思南公館也曾住過

“七十二家房客”

而在為這些八九十歲的老建築體檢之後,“發現房屋存在千分之七的傾斜”。

要對這些老建築進行復原,可是一次“大手術”。

比如現在建築外觀上的鵝卵石,早在漫長的使用過程中面目全非。

施工單位仔細刮下了多層塗層之後,反覆驗證,才確認了最初的材質。

“思南露天博物館三週年專題導覽”

曾邀請思南公館副總經歷樊建良

擔任素人導覽嘉賓

“鵝卵石的粒徑大小、顏色都不一樣。按照我們現在的眼光看,(當時)可能就是來了一批,換一批,是隨機的。

但我們要去恢復的話,它就是標準答案。我們要刻意尋到和它一樣的。”

“透過點點滴滴的線索,一點點零碎的、碎片化的東西,把它還原出來。”

最後在南京六合鎮的一個古河道,尋找到了最為接近的材質。

修復前,施工單位進行了大量的排列樣式:僅配色方案就多達好幾種,更是以各種組合做舊幾十種樣板,力求尋找最佳的搭配組合。

單單是修復懷舊的外牆,就用掉了800噸鵝卵石。

“我們是當作品在做。”

連鵝卵石這樣的細節

在修復過程中

都煞費苦心

你能看到每一個細節的還原。從壁爐、扶手,到門窗的木材。

在路人看不到的隱秘之處,思南公館的建築也進行了大改造。

“100年前沒啥抗震要求的。阿拉結構進行了加固,打樁、樓板替換,原來是磚木結構。改成了現在的磚混結構,達到了7度抗震結構。”

改造保護只是第一步。如何再啟用老建築的再使用價值,並且儘量維護好建築,是擺在眼前的第二步。

“既要啟用這些老房子的再使用價值,並且又要延長伊的使用壽命。”

對於老建築

不僅要啟用再使用價值

也要延長它的使用壽命

在十年的摸索中,慢慢找到了適合思南公館的模式--文化思南。

每年思南公館的文化類活動數不勝數。

而其中的

思南露天博物館

,頗為有趣。除了掃建築外的二維碼,可以快速閱讀之外,還有素人導覽。

掃牆上的二維碼

就可以快速閱讀

有關思南的各種資訊

這些素人來自各行各業,可能是教授、藝術家,也可能是普通的高中英語老師。

他們帶著自己熟悉領域的知識,從一個個切面串起了思南百年曆史。

你可以在一場以“香頌”為主題的素人導覽中,從馬斯南的作品《沉思曲》開始,聆聽法國香頌的魅力以及思南百年曆史。

對於老建築的保護還原

思南公館用心到了

每個細節

又或者手提螢火蟲燈,在夜色中穿梭花園小徑,品讀思南的建築故事。

還有商人、秘密花園之旅、律政人生、國家往事等等主題。即便每一期都參與,也不會重複。

文藝思南:市中心人氣打卡點

說到

思南書局

,網上評價這裡是“上海最精緻的書店”。歷史感滿滿的老洋房,賦予思南書局豐富的靈魂內涵。

但在思南,還私藏著另一處充滿韻味的文化地標:由作家莫言題寫匾牌的“

思南文學之家

”。

“思南文學之家”

這塊牌匾

由莫言題寫

從6年前思南讀書會第一期活動舉辦開始,“文化思南”的品牌影響力與日俱增,更為“上海文化”品牌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今年秋天,在思南公館一棟恢弘大氣的老洋房建築裡,思南文學之家在原基礎上提升並正式重啟。

一場又一場精彩紛呈的文化盛宴從這裡展開。

這棟歷史悠久的老建築

如今是

思南文學之家

從思南讀書會到思南賞藝會,在這裡,文化藝術的氣氛不需要刻意尋找,就是生活本身。

書香城市,思南公館為忙碌的都市人搭建起了一方精神家園,提供了不打烊的美好時光。

思南公館

舉辦了一場場

讀書會和文藝活動

在思南公館,你想要什麼樣的文藝生活,這裡都能找到。

因為思南本身自帶的基因與魅力,當上海首個藝術複合空間“

思南時區畫廊

”啟用時,立刻成為市中心的人氣打卡點。

“思南時區畫廊”

是滬上首個

藝術複合空間

空間內有三大板塊,其中美術館文創集合區裡,有上百件有趣的藝術品和衍生品。

而畫廊特邀藝術家展覽區,首展更是請來了先鋒藝術家,創作出有趣且高水準的插畫展。

在美術館文創集合區

有上百件

藝術品和衍生品

在思南時區,還有一處極簡風的咖啡區,在藝術氛圍濃烈的空間裡喝上一杯咖啡,專屬於思南公館的文藝生活滿分。

“思南公館絕對是一座天然的舞臺,滿滿的歷史感在裡面。

思南時區的藝術展覽策劃人Echo說。

無論是藝術家的表演,還是作品,只要在思南呈現,場景感就特別強烈,這是整個街區的魅力所在。”

浪漫思南:極致的海派風情

鋪滿陽光的梧桐樹小洋樓街區,代表著上海特有的海派風情,而思南公館則是海派街區的極致體現。

“我喜歡坐在思南公館的戶外區,陽光灑下來,有種像是在巴黎某個區的感覺。”

法領館文化事務專員陳楠說,思南公館有這樣一種異域的情調,很特別,讓人回味。

思南公館的小洋樓

在法國梧桐的掩映下

盡顯海派風情

如果你閱讀思南公館的前世今生,就會了然,浪漫的法式風情是存在於思南公館天生的個性之中。

思南路原來的名字是“馬思南路”,是以法國著名作曲家馬斯南命名的。

思南路81號--思南公館51幢小洋樓之一,曾經是曾樸父子的法國文化沙龍舉辦地,邵洵美、郁達夫、陳望道都曾出入於此。

悠悠時光模糊了文化名人的背影,海派的精神卻跟隨著建築被傳承至今。

思南時區畫廊

讓藝術走入生活

當思南公館花了整整十年修舊如舊時,如何保留老建築,但同時又賦予它新時代的生命力?

思南專門請來了多名法國建築設計師,將它建築風格中的海派要義發揚光大。

當起源於巴黎的“

夏至音樂日

”來到上海時,很快就和思南公館擦出精彩的火花。

2011年開始,思南公館就攜手法領館,在每年夏天舉辦魅力爆表的夏至音樂日。

“來自法國的藝術家,還有各國的音樂人來到這裡,在街角、酒吧即興演奏,到處都有音樂,和所有人互動,那種熱情的氛圍,洋溢著整個思南公館。”陳楠說。

“上海人其實也是很浪漫的,城市的這種小資文化,和法國人講究的小資情結,有異曲同工之處。”

在思南的花園洋房間

經常會偶遇

各種精彩活動

這種優雅的浪漫、文藝的小資,

在思南公館是一種常態。

在思南,無論是年輕人還是住在附近的阿姨爺叔,對各類即興的街頭表演、行為藝術,都秉持一種開放與接納的態度。

所以,無論何時你走進思南,一定會對那種包容、開放、積極的氣氛印象深刻。

煙火思南:多元風格鑄就流動風景

在上海各類熱火朝天的市集中,

SiNan Yé思南夜派對

獨有幾分藝術氣息。

文藝的SiNan Yé思南夜派對

吸引了不少年輕人

來打卡

在花園洋房間流連,就可能偶遇一場古典音樂快閃、一場義大利歌劇,或者是一件藝術裝置。

十月中旬的上海,氣候宜人,色彩斑瀾。來自俄羅斯的花藝設計師攤主Oksana,就以自己對上海秋天氣候的感受做了一件作品《十月相框》。

俄羅斯花藝設計師Oksana

以上海秋天為靈感創作的

《十月相框》

“10月中旬的上海,天氣非常柔軟溫和。”Oksana喜歡秋天的上海,陽光透過樹影。

“上海氣候的變化是非常舒緩而循序漸進的。”

她利用花市裡廢棄的木頭框,搭出了作品的基底,打破了傳統的“花瓶與花”組合。也希望人們走出“相框”,感受更多。

有趣的是,這件作品深得上海阿姨的歡喜。她們競相排隊拍照。

Oksana的創意作品

受到了

上海阿姨的喜愛

雖然沒有文字註解,但是阿姨們已經領悟到作品想要表達的核心。

“她們會很容易接受一個新事物,哪怕是對她們來說聞所未聞的。”

來自俄羅斯的

花藝設計師Oksana(圖左)

對Oksana來說,思南公館之於上海,就像花藝設計之於她的生活,是鬧市裡尋求的一片“靜土”。

“思南公館,是一個逃離大城市生活的地方。感覺不像是在上海,像在歐洲,是一個可以讓人放鬆的地方。”

羅曼蒂克——是她對思南的感受。Oksana為市集做了一束代表浪漫的花束。但一天下來,沒有人注意到它們。

直到夜幕降臨,她看到了一對年輕的情侶,“中國女孩,俄羅斯男孩”。

“我立馬就有個主意,我想讓這個男孩把這束花給這個女孩。因為他們看起來就是在約會。”

Oksana用俄語告訴男孩,買這束花給女孩吧。

建築內外,思南公館的百年氣韻

Oksana為SiNan Yé思南夜派對

做了一束花

代表浪漫

當女孩收到花的時候,臉上呈現出了她設計這束花時想象的樣子——驚喜,屬於戀愛的幸福感。

梧桐樹葉透出的光影、不同季節色彩的變化,思南公館的每一個時刻、每一處角落,都是豐富且獨特的。

每一次走進思南,都會收穫不一樣的感受。在這片上海最文藝的打卡點,就連建築上蔓延開的爬山虎,彷彿都在講述著細微的浪漫故事。

建築內外,思南公館的百年氣韻

寫稿子:

李欣欣 姜天涯

/

編稿子:

韓小妮/

畫圖畫:

二 黑/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