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霸陵出土“穿越時空”的青銅器,打磨精緻,用途成謎

漢文帝霸陵考古發掘是我國考古史上的一件盛事,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公佈的資料來看,目前從漢文帝霸陵出土的文物數量已經多達數千件,其中光裸體陶俑就有1000多件。除那些赤身斷臂的裸體陶俑之外,有一件打磨精緻的漢代青銅齒輪格外引人注目,這件青銅齒輪有如穿越時空的來物,到目前為止這件青銅齒輪的用途還是一個謎。

漢代青銅齒輪

漢文帝霸陵中出土的這件西漢青銅齒輪做工極為精緻,雖然歷經2000多年的歲月侵蝕,但是被清理完之後依然光滑如新。它並不是人們以前所看到的漢代青銅器表面粗糙的那種模樣,而是表面平滑,齒角分明,彷彿像是一件穿越時空的來物,被哪位現代人遺失在那裡一樣。

這件青銅齒輪外部是一個圓形的框架結構,在圓形的框架上均勻排列著36個輪齒;框架內部是一個十字形的支架,支架的中心有一個圓孔。

青銅齒輪的個頭並不大,從公佈的影片來看,青銅齒輪的外徑與一個成年人中指長度相當。雖然專家沒有公佈齒輪的具體尺寸,但是從影片上看,齒輪的直徑不超過10釐米。

西漢青銅齒輪做工精緻,輪齒之間的間隙均勻而緊湊,說明西漢時期的冶煉和鑄造齒輪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

齒輪的發明

齒輪是哪位發明家發明出來的目前已經無從考證,但是有一點卻是人們公認的,那就是——發明齒輪的人是一個天才。

齒輪是一種透過連續咬合傳遞動力的機械元件,單獨一個齒輪是無法完成動力傳遞作用的,只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齒輪配合才會形成傳遞動力的效果。

公元一世紀,羅馬的建築家必多比斯製作了用齒輪傳動的水車式制粉機,這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齒輪裝置的應用。

實際上,我國古人在四五千年以前就已經發明出了齒輪,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曾出土的齒輪上就有29個齒。公元一世紀左右,我國也已經有了齒輪應用的記載,東漢人張衡(公元78年-139年)設計的“水運渾象”就是以水為動力,透過齒輪的傳動使渾象勻速繞著中軸旋轉的一種機械裝置。這個裝置每日轉動一圈,以此來記錄時間。

到19世紀末期,隨著機床的出現齒輪製作也越來越簡單,齒輪的應用開始普及起來。

漢文帝霸陵出土的青銅齒輪,將齒輪的應用從公元一世紀向前推進了至少300年。在新聞釋出會上專家並未公佈西漢青銅齒輪的用處,說明這個齒輪的真正用途還有待商榷。

不是秦漢時期車青銅馬車上的驅動裝置

西漢青銅齒輪會不會是秦漢時期的車馬件?

去過秦陵博物館的人應該對裡邊的那輛秦代青銅馬車有印象吧?秦陵銅車馬上的確有許多先進的技術,但是那輛馬車只不過是一輛用馬皮來拉著行駛的單車,秦陵銅車馬上並沒有使用齒輪做機械傳動的裝置,所以秦漢時期的馬車上並不存在這種樣式的車馬件。

另外,漢文帝陵出土的青銅齒輪只有10釐米大小,這麼小的一個齒輪,顯然不能滿足馬車的傳動能量所需,因此西漢青銅齒輪可以排除為馬車上的驅動裝置這一猜測。

會是“記裡鼓車”上的配件嗎?

《晉書》中有關於記裡鼓車的記載:“記裡鼓車,架四。形制如司南。其中有木人執槌向鼓,行一里則打一錘。”

從這段描述中可以得知,記裡鼓車是在車架子上面安裝一個木偶,每行駛一里的路程木偶就會敲擊一次鼓,用打鼓的次數來記錄馬車行駛的里程,這種裝置相當於現代汽車上的里程錶。

記裡鼓車是一種透過減速齒輪來記錄車輪轉動週數的一種計量裝置。它的原理是在車輪上安裝一個立軸,立軸上的齒輪與車廂上面木偶裡的齒輪相齧合。由於車廂上的齒輪大小不同,齒輪上的齒數也不同,所以轉動的圈數也不同。當立軸轉動的時候,大小齒輪齧合轉動,一個個齒輪傳遞下去就構成了一個減速的系統。車子行走正好一里路的時候,中間的平輪正好轉動一圈,其上面的短釘撥動木偶的鼓棒,就會敲擊一下鼓,透過打鼓聲的次數來記錄行駛的里程。

漢文帝墓中出土的青銅齒輪會不會是記裡鼓車上的減速齒輪呢?這一結論,還有待科學家和考古學家去研究和探索。

西漢青銅齒輪的意義

西漢青銅齒輪的發現證明我國在西漢時期就已經掌握了齒輪的製造和使用技術,雖然現在還不清楚這件齒輪真正的用途,但是這件精緻的青銅齒輪卻為我們展示了西漢時期手工業和冶煉業的真實水平,為專家們研究當時科技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相信隨著漢文帝霸陵考古工作的不斷推進,會有更多文物陸續出土,這件青銅齒輪的真正用途一定會被專家們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