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書生考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開心?難道是因不成文“規矩”?

都說人生有兩大快事,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很多人認為古代書生最高興的就是高中狀元。其實不一定,有些書生考中探花,比中狀元還開心,這究竟是怎麼原因呢?其實這當中存在一些不成為的規則,下面我們一起看看。

首先科舉誕生於我國隋朝時代,然後經過唐宋兩個繁榮朝代發展,逐漸把制度完善。到了清朝光緒33年(1904年)舉行完最後一次科舉之後才退出歷史舞臺。那麼這長達一千三百年的科舉考試中,一共考出600名以上的狀元,屬於當時書生最高的知識學位,然而探花僅是第三名,等於季軍的成績,但是考中探花的人顯得比高中狀元還開心,其實這跟古代的科舉制度有關係。當初很多官職都是又名望士族擔任,所以貧寒子弟只能透過考科舉才當上大官。因此只要考中前三名的寒門子弟都會顯得比較開心。

古代“三鼎甲”指的是狀元、榜眼、探花,這是透過最終的殿試考出的人員,狀元這個詞在唐朝就誕生,據記載我國第一位考中狀元的書生名字叫孫伏伽,籍貫河北省故城縣。而唐朝的探花指的是一種使者身份,非科舉的榜名,後來到了北宋末期,探花這個詞才指考殿試的第三名書生。大唐科舉制度,一般是考中秀才,接著參加會試考取進士資格,有了進士資格的書生才能參加接下的狀元試,不過考得進士也是當時的最高功名榮譽,在眾多進士中,成績第一的叫狀元,接著會盛辦各種慶祝宴會,包括當今皇上接見“三鼎甲”,舉辦宴席等。

在眾多的慶祝活動裡,有一項流程跟探花有關係,就是朝廷會在花園中舉辦一場探花宴,如唐朝詩人孟郊著作的詩詞《登科後》所描述:“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形容的正是中探花之後的表現,意思是朝廷會在中榜的進士裡挑選2個較為帥氣的書生,封為探花使者,負責遊歷知名花園,採取花朵獻給狀元。為此當上探花的條件必須是要集英俊帥氣身材、氣質、才識於一身的書生,是官方從本屆進士中專門挑選出來的書生才可以成為探花。所以說,被封探花代表著自己的顏值比所以進士的還要高,比狀元更具魅力。

而中進士的書生一般屬於人中龍鳳,社會的高層精英,想象一下自己是精英中最靚的仔,誰不開心快樂呢。按我國科舉制度來講,其共分為4個等級,依次是:進士、貢士、舉人、秀才,到了明朝清朝時期,科舉又被改正成鄉試、會試以及殿試,最後在殿試決出狀元、榜眼跟探花。

所以探花有他高興的理由,狀元身為第一名自然也有他開心的道理,那麼第二名的榜眼呢?榜眼原先是被當做狀元的陪襯,有點像站在領獎臺第二階梯的亞軍,其光芒始終被高他一頭位置的冠軍掩蓋。起初殿試的第二、第三名都叫榜眼,到了唐宋時期就把第三名改為了探花,並且定下不成文的規矩。

不過北宋時期有一個叫餘中的狀元就無法忍受“探花宴”,他可能覺得自己也挺帥,不服顏值輸給探花郎,於是就上奏朝廷希望取消選探花的做法,吐槽此法光芒太露,把狀元的光都被奪去了。然而餘中的這種做法,反而成就科舉第三名探花的實力,讓人更相信探花是集才華美貌於一身的好男人,而且深受古代妹子的追棒跟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