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為什麼說:古人對死者的敬畏程度比現代人更高?且更多則是“畏”

古人與今人對死者的態度有極大的不同,由於古代的科學發展還沒到“無神論”的地步,所以古人對死者的敬畏的程度比現代人更高。在這份因無知所帶來的“敬畏”中,“畏”的成分顯然更高。

那麼,歷史學家是如何得知古人的這種微妙主觀心理的呢?

考古意義上的證物是無聲的,我們只能得知古人對死者使用的葬式、葬法等,卻不能透過考古這種方式得知古人對死者的態度。

所以,想要研究古人的心理,還得從古人所撰的文學作品中尋找線索。

筆者在一部明朝的話本小說中,找到了一個關於兩個官差尋找犯罪證據的橋段,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就能看到古人對死者的態度究竟有多敬畏。

史應和魏能兩位官差與紀老三在酒館中飲酒,酒過三巡後史對魏說道:“真痛快,能遇到紀三哥這樣的好兄弟,真該好好喝幾杯。”魏能幫襯道:“沒錯,紀三哥對我們兩弟兄不薄,只是我兩弟兄有件事沒有做好,辜負了紀三哥。”

紀老三有些好奇,追問道:“小兄弟何出此言?但說無妨,都是自己人沒必要避諱。”魏能說道:“平日裡我們兩個睡得很香,但這事(指兇殺案)發生後,每天晚上我們哥倆都能聽到有鬼魂叫嚷,連覺都睡不著。被鬼嚇得無法入睡,這事著實有點不像話。小弟比較怕鬼,所以還請三哥莫要見怪。”

紀老三來了興致,追問道:“難不成真有鬼叫?”史應說道:“不只是他,我也能聽得到。”魏能說:“沒錯,小弟從來不會說謊。”隨後,史、魏二人又對紀老三說道:“二哥應該跟你家老爺說說此事,行個方便,將那雲南人(受害人)用土埋了,也好積些陰德。為什麼要將他棄之荒野,每天晚上叫苦連天擾人清夢?”

紀老二搖了搖頭,說道:“那雲南人的確死得慘了點,但我們已將他好生安葬,千萬別聽外面的人胡言亂語。”史、魏二人問道:“二哥說已經好生安葬了,可外人都說雲南人被棄屍荒野,究竟誰說的才是真的?如果真的把那人埋了,又怎會每晚鬼叫?”紀老二說道:“若你哥倆不肯相信,我就帶你們兩個去看看。我們埋那人的地方還有些古怪,那塊土地雖名叫‘紅花場’,但自從埋了死人後再也不長紅花了。”

史應說道:“正好我們這還有不少酒,去紅花場倒幾杯熱酒下去,叫他晚上不要再吵鬧了。”說罷,三人一併前往埋受害人的紅花場處。紀老二原本只當這兩人想散散步醒醒酒,沒想到他們的確想去紅花場,便讓小廝帶著酒盒一併前往紅花場。

我們知道,這世界上並無什麼鬼魂邪祟,為何史、魏二人每天晚上都能聽到鬼叫呢?

結合小說的情節來看,其實史、魏兩名官差根本沒有聽到鬼叫,只是他們編造出來的藉口,想騙紀老二帶他們去埋死人的地方展開調查罷了。至於這種話為什麼有人信,是因為古人堅信沒有埋葬的死者會喊冤叫苦。

從這裡我們就能看到,不埋葬死者就會引發怪事,是古人正常的心理反射。從這裡,我們就能看出,在古代人死後必須要進行埋葬(或火葬、天葬、懸棺葬),必須讓死者有“長眠之所”。這本小說中還有“紅花稀疏之處,掘個坎兒做一堆埋下了”的情節,從這裡就能看出這種葬式並不正規,起碼算不上“埋葬”。

那麼,不埋葬死者到底會引發怎樣的後果呢?

按照古代的說法,未經安葬或超度的死者,不論死因為何都會產生“怨氣”。這種“怨氣”就是厲鬼形成的必備條件,也是古人畏懼死者的首要原因。當然,現代人尊敬死者但不再畏懼,也是因為科學證明了所謂“厲鬼”、“怨氣”之說純屬子虛烏有。

那麼,古人是如何消弭這種怨氣的呢?

那就是“到他那埋裡澆他一澆”,給死者敬上一杯酒。在所有古代墓葬中,我們都能找到酒器和隨葬品,其實這就是活人給死者準備的供品或禮物。顯然,在古人看來,這是讓死者安息的最佳方式。

雖然從這本小說中我們能得到的資訊只有這些,但結合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不論中外古人對死者的敬畏基本都持有同樣的態度。顯然,由人類的無知所引發的恐懼,在各個地區都是共通的。

參考資料:

【《三言二拍》、《中國人對待死者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