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王陽明:一個人情緒越穩,福氣越深

古人說:“立德、立功、立言,是為三不朽。”

在我國曆史中,能達到此標準的寥寥無幾,而明代大儒王陽明便是其中之一。

黃宗羲贊他:“

自孔孟以來,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王士禎贊他:“為明代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曾國藩贊他:“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更是語出驚人:“

二十一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

王陽明之所以能有如此地位,離不開他的文治武功,但更得益於他的哲學思想——

陽明心學

陽明心學在日本、朝鮮以及東南亞國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影響,其弟子整理的

《王陽明全集》

問世以後,更受到無數學人的一致讚譽。

王陽明|線裝書局

在《王陽明全集》中,有這樣一句話:

“喜怒哀樂,本體自是中和。才自家著些意思,便過不及,便是私。”

王陽明認為,一個人的情緒越是中正平和,福氣也就越深。只有學會控制情緒,才能以平和之心笑對世間紛擾。

哀時不語

公元1505年,正德皇帝繼位,此時的王陽明正在兵部擔任主事一職。

王陽明見正德皇帝整日裡不務正業,竟與劉瑾等宦官混在一起。

出於大義,他主動上書彈劾劉瑾、規諫皇帝,結果被“賞了”四十大板,貶去貴州龍場驛當一名驛丞。

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是地處邊陲的不毛之地。

剛到龍場的王陽明既無房也無糧,只能居住於山洞中,每日採野菜充飢。

但就是在這樣艱苦的境遇下,他沒有一句抱怨,反而鼓勵自己說:

“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

自始至終,王陽明都在用自己最堅強的一面應對苦難。

沒有吃的,他就開荒播種,自給自足;

沒有房屋,他就砍樹搭棚,把居住的山洞取名

“玩易窩”

,搭建的窩棚取名

“何陋軒”

龍場的歷練猶如一場修行,讓他放下了榮辱得失,依著一顆平常心,更加專注地研習學問。

只要一有時間,他就盤腿而坐,冥想悟學,最終悟道得成。

三毛在《送你一匹馬》中寫道:

“心之何如,有似萬丈迷津遙亙千里,其中並無舟子可渡人,除自渡,他人愛莫能助。”

萬般皆苦,唯有自渡;怨天尤人,於事無補。

莫怨孤舟無定處,此身自是一孤舟。

也許,

心裡有苦,嘴上不說,才是真正的成熟。

喜時不驕

“龍場悟道”後,王陽明的聲望也上了一個臺階。

雖身處蠻荒之地,但慕名而來的讀書人著實不少,王陽明也收了幾位徒弟。

其中有一人叫做孟源。

孟源是一個非常驕傲的人,小有成績便得意忘形。

有一次,孟源“得意忘形”的老毛病又犯了,王陽明就對他說:“‘得意忘形’的毛病就像是你心中的一棵大樹,把你心中的養料都吸收去了,然後你的心靈世界也就變成了一片荒蕪。”

聽了王陽明的話,另一位弟子薛侃連忙問道:“是啊,聞譽而喜,聞毀憂鬱,就是得意忘形的毛病在作祟。但這該怎麼克服呢?”

王陽明答:“

人之惡行,皆由勝心出。謙虛之功與勝心正相反,處事謙下,待人謙恭,便是良行。”

心學重在內修,這驕傲的性格便是“心賊”,要想去除“心賊”,唯有秉持一顆“謙”心。

真正聰明的人,擁有藏鋒的智慧,不炫於成績,不驕於榮耀。

得志不喜,遭謗不憂,謙虛其心,宏大其量,如此方是真修行。

怒時不爭

在龍場講學多年,王陽明終於迎來了人生轉機——大宦官劉瑾倒臺了。

曾經彈劾過劉瑾的官員,紛紛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王陽明先是被任命為廬陵知縣,接著官位一路高升,竟當上了三品大員,奉命巡撫江西地界。

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在江西南昌發動叛亂。

但這場震驚朝野的叛亂,僅僅持續了43天就被王陽明平定了。

王陽明平定了寧王之亂,可是立了一件奇功,但與此同時,也招來了朝中小人的嫉妒。

這些人不光在政治上彈劾他,還駁斥心學為“異端邪說”。

這件事若放在旁人身上,必定會站出來為自己爭辯一二,但王陽明知道,

若在此時與人爭執,必定會落人口實。

所以,他選擇了默然不爭。

王陽明繼續平心靜氣地講學,絲毫未將他人的誹謗放在心上。

不與人爭,久而久之,心中的怒氣自會消散,而你也將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雖然此次平叛之功沒有得到實質性封賞,但等到嘉靖帝繼位後,王陽明還是得以加官進爵,他的“陽明心學”也成了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

事臨頭,三思為妙;怒上心,不爭最高。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難逃一個“爭”字。但有時,若爭小可,便失大道。

生活不是戰場,與人有分歧時,無需用怒火來消弭爭端。

用理智駕馭情感,以平和消滅怨氣,如此便能於世事紛擾中,尋得一處寧靜之地。

倦時精一

《五燈會元》中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源禪師去拜訪慧海禪師,請教參禪用功之法。

他問慧海禪師說:“禪師,您也要用功參禪嗎?”

慧海禪師回答:“用功!”

有源禪師又問:“怎樣用功呢?”

慧海禪師說:

“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有源禪師不解地問道:“用功不應該是冥思苦想嗎?”

慧海禪師說:“如此反而不成。”

有源禪師又問:“為何不成?”

慧海禪師說:“一般人有種種思量,有千般妄想,如此便會心生倦怠。而我悠然,始終樂此不疲。”

後來,當王陽明看到這個故事時,從中得悟一首詩:

“飢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說與世人渾不信,卻從身外覓神仙。”

世事負累,終有所倦。

但只要我們的內心不因紛擾而離散,始終保持專注如一,終會有一番成就,所以當王陽明的弟子問他:“有事固忙,無事也忙,何也”時,王陽明這樣回答:

“天地氣機,無一息之停,然有個主宰。雖千變萬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

他怕弟子無法理解,還特地舉例說明:“有些人,吃飯時即使無事,他的心也是忙亂不安定的,只因他這顆心常為世事分心,所以收攝不住。”

凡人做一事,事無鉅細,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方有所成。

晚年的王陽明,早已厭倦了勾心鬥角的官場生活,他主動辭官回鄉,在家鄉講授心學。

生活萬般忙碌,人心為世事所倦,而真正會忙碌的人是那些懂得專注的人。

王陽明的一生,是專注的一生,無論何時何地,他都將“聖賢之學”擺在首要位置。

因為他知道,專心把一件事做到極致,遠勝過把一萬件事做得平庸。

一個人最大的不幸,就是為自己的情緒負累。

情緒不是人生的全部,但人生也離不開情緒。真正的英雄是那些心有情緒,而又能夠控制情緒的人。

情緒決定心態,心態影響生活。

平和心境,妥善安放情緒,如此,你的目光所及,也皆是溫情。

就像王陽明最著名的一句話: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如王陽明一般,不困於情,不亂於心,心地光明,情緒平和。

作者

不雨亦瀟瀟,說書的俠客,仗劍的書生。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