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關於成語“亂七八糟”的典故

我們形容事物雜亂無章,經常使用“亂七八糟”這個漢語成語。它的本意,形容毫無秩序及條理,亂糟糟的樣子。

那這個成語對應的有兩個典故,分為“亂七”和“八糟”。

1、“亂七”。是指發生在西漢時期的“七國之亂”。

西漢初年,劉邦不僅剷除異姓諸侯王,還分封了一大批的劉姓子弟為王。原本想著是靠劉氏宗族的力量,來幫助皇權統治的。

可到了文帝時期,大臣晁錯敏銳地察覺到,這些劉姓的諸侯王勢力很大。要是任其發展的話,肯定會對漢朝中央政府,帶來極其嚴重的威脅。於是向景帝劉啟,提出“削藩”的建議。

漢景帝聽了之後,也採納了這個建議。並開始著手,逐步削減這些劉姓諸王國的封地。激起諸王的強烈反對,並起兵反叛。

景帝最後決定使用武力派遣太尉周亞夫率兵征討平叛。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周亞夫平七亂”。而“亂七”一詞,也是產生於此。

2、“八糟”。是指歷史上有名的,晉朝皇室內宮爭權奪利的“八王之亂”。

在西晉初年,司馬炎建立晉朝之後,擔心其他大臣,會奪去他的政權,於是把皇室的子弟,分別封為很多諸侯王。同時規定,這些諸侯王享受許多的特權。

到司馬炎死後,惠帝司馬衷繼位,他為人比較庸愚弱智。也是朝廷的實際大權幾經周折,落入他人之手。

公元300年,趙王倫發兵進攻洛陽,斬殺賈后及其親黨。於是一場持續十六年之久的皇族奪權混戰,也就此開始。

由於先後參與這場亂事的,共有八個同姓王。因此,這場混戰被史書稱“八王之亂”。

這次皇室內宮爭權奪利,非常血腥鬥爭。時間上比“七國之亂”的持續時間更長。當時的人民,遭受的災難也更加的深重。

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八王之亂”也被形象地稱為“八糟”。

此後,人們將“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這兩個歷史事件,連到了一塊構成了一句成語。就是“亂七八糟”的典故。

感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