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左右益州命運的咽喉要地漢中,究竟是什麼原因,被曹操視為雞肋

在《三國演義》中有一個片段,說的是曹操殺楊修的故事。當時曹操率軍攻打漢中,在一次傳達夜間口令的時候,看到晚飯中的雞肋,便將雞肋當作口令傳了下去。楊修聽說後便收拾行裝準備撤退。他人問楊修原因,楊修說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漢中就如同曹操眼中的雞肋,很快就會放棄。曹操知道此事後以擾亂軍心的罪名誅殺了楊修。不過曹操不久後還是放棄了漢中。那麼,漢中為何會成為曹操眼中的雞肋呢?

在東漢末年,蜀中地區被劉璋和張魯割據。劉璋佔據南部的益州,張魯則佔據北方的漢中。由於劉璋闇弱,他的領地遭到張魯的威脅。於是劉璋受到張松的蠱惑,派人向劉備求援,請他率軍入川來保護自己。

正中下懷的劉備自然立刻答應下來。不過劉備在進入益州後,並沒有對張魯發動攻擊,而是四處收攬人心,廣佈恩德。在一年後,劉備等到時機成熟,便出兵攻打益州。經過一年多的戰爭,劉備攻佔成都,成為益州的主人。

不過與此同時,曹操也發動了對關隴和漢中的進攻。在劉備奪取益州的同時,曹操也佔領了漢中。張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投降了曹操。不過曹操沒有趁勢向益州進軍,而是留下夏侯淵、張郃等人駐守漢中,自己率軍返回了關東。

在這個情況下,劉備手下的有識之士都向他提出了奪取漢中的建議。但是劉備對漢中的進攻並不是一帆風順,在戰役初期,劉備損兵折將,雙方陷入膠著狀態。為此,劉備向諸葛亮要求增援。可是前線的巨大損失,讓諸葛亮舉棋不定。

諸葛亮為此向楊洪請教,楊洪斬釘截鐵地對諸葛亮說出了這樣一段話。“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諸葛亮因此接受了楊洪的意見,傾盡全力支援前線,使得劉備取得了定軍山之戰的勝利,奠定了漢中之戰的基礎。

我們從楊洪的評價中,看到漢中對益州的重要性。在蜀漢時期,漢中一直是蜀漢對抗曹魏的前哨軍事基地。諸葛亮和姜維發動的北伐,大多是從漢中出發的。在蜀漢末年,正是因為姜維輕易地放棄了秦嶺天險,讓鍾會奪取了漢中,才使得蜀漢陷入滅頂之災。那麼,這樣重要的地區,為何會被曹操視為雞肋呢?

作為當時最傑出軍事家的曹操,自然知道漢中的重要性。他在平定關隴後,便親自率軍進取漢中,降服了張魯。在他回到關東時,還把最信任的將領夏侯淵佈置在漢中留守,併為他配備了張郃、曹洪、徐晃這些能征慣戰的將領,可見他對漢中的重視。那麼,漢中從曹操心中的軍事重地變成雞肋,有著以下的幾個原因。

首先,是漢中的重要性對曹魏並不是特別重要。漢中對蜀漢來說是咽喉要地,但是對於曹魏來說,重要性遠非如此。這是因為漢中本身是一個盆地,與漢中有秦嶺天險相隔,而與益州之間雖然也有山嶺相隔,但是遠不如秦嶺險峻。

這樣一來,如果曹魏佔據了漢中,就隨時可以南下攻打益州。如同蜀漢末年那樣,會給益州帶來滅頂之災。而反之,如果蜀漢佔領了漢中,它與曹魏控制的關隴地區則有天險秦嶺阻隔。蜀漢想要對曹魏發動進攻,僅僅突破秦嶺天險就要讓它付出巨大的代價。如果指揮上再發生偏差,很可能會使得軍事行動以失敗告終。

曹操在漢中之戰後,對漢中的地形評價極差。他說南鄭是一個天獄,中斜谷道是五百里的石穴,對當地的險峻地形膽戰心驚。如果曹操與劉備在漢中進行對決,他的後勤將承受極為沉重的壓力。事實上,在漢中之戰中,曹操的後勤不堪重負,很多民夫都被迫逃亡,給曹軍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嚴重影響了曹軍的軍事行動。

再加上曹魏的統治中心在關東,被多年戰爭侵襲的關隴地區赤地千里,早就失去了昔日的繁榮。曹操始終將軍事重心放在關東地區,在他奪取漢中後,就是因為害怕關東有變,才急急忙忙返回關東。不久之後,孫權就傾盡全力發動十萬大軍,對合肥發動了攻勢。

由於以上這些原因,漢中的重要性在曹操的心中並不是排在首要位置的。即便漢中失守,曹操依然可以憑藉秦嶺天險阻遏蜀漢的攻勢。正是由於漢中對雙方的重要性不同,才使得蜀漢拼盡全力爭奪,而曹操有所保留,在士氣上雙方就產生了差別。

其次,是漢中的軍事形勢難以挽回。曹操之所以把漢中視為雞肋,還因為當時漢中的軍事形勢已經無法挽回,曹操陷入了欲進不能,欲退不可的境地。在劉備對漢中發動攻勢初期,曹魏的防禦是很頑強的。劉備先期派出的幾路人馬都遭到了敗績。最後不得已,劉備禦駕親征,才挽回了局勢。

在定軍山之戰中,曹軍的主將夏侯淵被黃忠在戰場上斬殺,使得曹軍大敗。雖然在張郃的指揮下暫時和劉備轉入相持,但是曹軍士氣低落,已經陷入了敗亡的邊緣。在這種情況下,曹操親自率領援軍前往,可是已經於事無補了。

劉備在佔據戰場主動後,很明確地實施自己的戰略。他採取穩固防守的策略,佔據有利地勢,不與曹操在戰場上決戰。劉備很自信地說,雖然曹操親自前來也不能挽回敗局,自己肯定能夠佔有漢中了。曹操在劉備的防禦面前一籌莫展,再加上後勤上的壓力,陷入了極度困難的境地。

曹操當時的心理十分矛盾,一方面他在漢中的付出很大,在這裡他損兵折將,連親信大將夏侯淵都折損在了這裡。如果曹操承認自己的失敗,不但面子上不好看,連過去做出的一切努力都將付諸東流。因此,從曹操的情感上來說,他是不願意放棄漢中的。

可是從另一方面來說,從理智上來說,曹操必須儘快對漢中做出決斷,否則後果不堪設想。曹軍在漢中的形勢岌岌可危,主將夏侯淵的陣亡,使得雙方士氣相差懸殊。在沒有鬥志的曹軍面前,是劉備堅強的防禦。在曹軍身後,是險峻的秦嶺,後勤供給極端困難。在關東方面,孫權和關羽面對主力被抽調走的曹魏防線蠢蠢欲動。因此,曹操應該採取的唯一正確的軍事行動,就是放棄漢中,撤回關東。

但是這個決心對於曹操來說是十分難下的。在情感和理智之間,曹操左右為難。他一方面希望奪回漢中,為夏侯淵等部下報仇,挽回自己的臉面。一方面又清楚地知道,自己無力挽回戰局,繼續相持下去會帶來災難。此時的漢中,就如同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一樣,讓曹操難以取捨。

在漢中之戰中,曹操面對不利的戰局十分為難。他對漢中的看法,如同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一般。可是漢中本身是一個軍事要地,它是益州的咽喉要地,直接威脅著益州的安危。曹操作為當時最出色的軍事家,自然不會看不到這一點。

可是曹操雖然知道漢中的重要性,可是他力有未逮,對於佔據漢中也是有心無力。當時曹操的戰線延伸太長,嚴重分散了他的兵力,使得他在淮南、荊州和漢中各個方向上都遭到敵人的攻擊。曹操的統治中心主要在關東,因此漢中在他的防禦計劃中佔有的地位最低。就算是漢中失守,曹軍依然可以依託秦嶺天險,對蜀漢進行防禦。

再加上當時漢中的戰局已經無可挽回,夏侯淵的戰死讓漢中曹軍軍心動搖,已經難以抵抗劉備的進攻。即便是曹操親自到漢中增援,面對劉備的堅固防禦也無計可施。這樣既不甘心失敗,而又不能不承認失敗的曹操,對漢中的看法就如同那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