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空調房”、吃涼麵……古人消暑有妙招

6月21日,迎來夏季的第四個節氣——夏至,此時太陽到達黃經90度,進入夏至節氣。夏至也稱“夏節”,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節氣之一。在漢代以前的文獻中記載為“養日”“日永”“日長至”,描述都與太陽有關,取白晝最長的含義。古人曾記載:“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

“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中國農業博物館二十四節氣研究中心副主任唐志強介紹,夏至這天,北半球越往北,白晝越長。資料顯示,海南省海口市這天的晝長約為13小時多一點,杭州市晝長約為14小時,北京市晝長約為15小時,而黑龍江漠河市晝長可達17小時以上。“夏至日,白天達到一年中最長的時候,此後白天逐漸縮短,黑夜逐漸變長。”

夏至天熱,消夏避伏有啥講究?

夏至時節已是盛夏。“盛夏往往與酷暑相伴,夏至三庚數頭伏。”唐志強說,夏至後,天氣進入最炎熱的季節,古人稱“伏日”,今人稱“三伏”。“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以“夏至”為起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進入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各10天,稱“三伏天”,大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間。

▲夏蟬鳴。彭徐蒙攝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副熱帶高壓加強,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雲,陽光照射猛烈,天氣就更熱,有“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之說。唐志強表示,我國古代有夏至數“夏九九”的習俗,以夏至日為起點,每九天為一個九,順次稱為一九、二九……直到九九,這81天是一年由熱到冷的日子,數完九九,炎熱的夏季就過去了。

經社君採訪發現,北方地區比較常見的有一首“夏九九”:一九至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衣衫汗溼透;五九四十五,樹頭清風舞;六九五十四,乘涼莫太遲;七九六十三,夜眠不蓋單;八九七十二,當心受風寒;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安徽亳州贈摺扇送清涼

除了數九消暑外,為了納涼降溫,古人充分發揮起聰明才智:西漢時期,京城長安的器具工匠,為了祛暑,把7個一丈長的大輪連在一起,做成一把巨大的“七輪扇”,可達到“一人運之,滿堂寒顫”的效果。除此之外,古人還發明瞭水亭,在亭中安裝機械傳動的製冷裝置,將冷水送向屋頂,任其沿簷直下,形成人造水簾,激起涼氣,效果堪比空調房。

從夏至開始,民間便有了“消夏避伏”“清補”等習俗。夏至日,古代婦女們相互贈送摺扇、脂粉等。人們普遍會食用清補涼湯、涼茶、酸梅湯等來避暑。曹丕就曾描寫魏晉時期人們“浮甘瓜於清泉,沉朱李於寒水”消夏避暑場景。也有人會選擇到一些景色怡人的清涼勝地避暑。

降水多、值千金,夏至也叫“水節”

唐志強說,夏至時節,降雨增多,特別是江淮地區正在進入梅雨季節,是二十四節氣中降水量最多的節氣,因此人們又稱夏至為“水節”。另外,夏至以後,傍晚經常會出現雷陣雨,來得快、去得疾,降雨範圍比較小,人們叫“夏雨隔田坎”。也就是有可能會出現田坎的這邊下雨、另一邊不下雨的情況,像極了古詩文中描述的“東邊日出西邊雨”。

夏至時節,日照充足、氣溫持續攀升,農作物生長迅速,對降水需求較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的說法。“夏至水滿塘,秋季谷滿倉。”唐志強說,此時正是早稻抽穗揚花、棉花現蕾和蔬菜水果的採收旺季,正是農作物需水最為緊要的時期。

唐志強說,中國華南地區及東部地區,夏至以後容易出現伏旱天氣,為了增強抗旱能力確保收成,在伏前做好蓄水保墒也是促進農作物增產的一項重要措施。夏至雨量極其充沛,正是蓄水的最好時機,“閒時蓄水忙時用”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6月19日,河南省開封市尉氏縣邢莊鄉的志願者在尹莊村幫助農戶澆灌玉米苗。李新義攝

夏至時節農作物進入生長的旺盛期,農民要及時對農作物進行管護。唐志強說,過了夏至,春播玉米和夏播玉米也都進入了不同的生長期,加強玉米的水肥管理至關重要。農諺說“玉米見了鐵,一夜長一節”,這裡的“鐵”是鋤頭等中耕除草農具,意思就是,要想玉米長得好,就要多給玉米鬆土、鋤草。

冬至餃子夏至面,怎麼吃最應季?

夏至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古時民間“四時八節”中的傳統節日,在古代要放3天假。唐志強說,夏至的習俗眾多,許多文化習俗都折射出陰陽轉折的意涵。祭地、測日影、祭祖、觀蓮、賞極光,以及飲食中夏至面、吃薑、吃餛飩等都具有轉折的寓意。

自古以來就有在夏至時間慶祝夏糧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豐年。《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唐志強介紹,從周代開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以歌舞禮樂的方式,舉行隆重的儀式,祈求消除荒年和飢餓,企盼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如今夏至前後,有些地方舉辦隆重的‘過夏麥’,就是古代慶祝活動的遺存。”

▲夏至 文字寫法(中國文字博物館供圖)

“冬至餃子夏至面。”唐志強說,食哉惟時,這句諺語說的就是在冬至和夏至兩個節氣的特定飲食習俗,體現了中國人的傳統智慧。夏至時節慶賀豐收、解饞吃鮮,古代人們講究“不時不食”的理念,要吃最新鮮當季食材。“夏至是芒種過後新小麥剛收割的季節,此時小麥新鮮有營養。”

夏至吃“夏至面”,也有提醒人們注意防暑降溫之意。這一天,有的地方還會食用一些冰涼食物,冷陶面(也稱過水麵)就是最常見的一種。冷淘面早在唐宋時期就很流行,杜甫有首《槐葉冷淘》就寫到了食冷麵的感受,詩中有“經齒冷於雪”的句子。據《東京夢華錄》等書記載,宋代兩京食肆上還有“銀絲冷淘”和“絲雞淘”等出售,絲雞淘即是雞絲冷麵。

唐志強說,除了麵食外,夏至時節,有大量新鮮蔬菜瓜果上市,可選的果蔬樣式非常多,口福滿滿。

“夏至食個荔,一年都無弊。”夏至正是荔枝收穫的季節,唐志強說,荔枝屬於溫熱性,適量食用荔枝能解滯,更可增加食慾。廣州和廣西欽州、玉林等地區都非常喜歡在夏至吃荔枝。蘇軾就曾與荔枝結緣,多次在詩文中表達對荔枝的喜愛之情。“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就是最負盛名的一句。但是專家也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過多食用荔枝,過量食用容易引起低血糖症。

今日夏至,這些知識點你get到了嗎?

▲暢楊楊剪紙作品《夏至》(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智慧化中心提供)

[編輯: 羅倫佔 ]

【來源:人民日報經濟社會微信公號】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