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落照灣前共抒家國情 “傳統文化在朱涇”為市民帶來一場吳韻古琴中秋雅集

東方網9月30日訊息:中秋遇上國慶,家國共團圓。9月30日晚,秋月朗照,伴隨著婉轉悠揚的古琴曲,2020我們的節日 “傳統文化在朱涇”吳韻古琴中秋雅集在船子緣公園開場,現場市民觀古寺、賞古樂、品香茗、度中秋,共抒家國情懷。

古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代表。中國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在朱涇,古琴文化日益受到一批傳統文化愛好者的推崇。雅集現場,由朱涇鎮民間文化社團——吳韻柘湖古琴社帶來的《白雪》《洞庭秋思》《梅花三弄》《老陽關》等一首首經典琴曲,或寧靜曠遠、或清靈恬淡,讓人陶醉。“非遺”雅韻深入人心,傳遞出傳統典雅的藝術感染力,營造了文明祥和、溫馨美好的濃厚傳統佳節氛圍。

朱涇有1800年的歷史,雅稱“落照灣”。古鎮朱涇被譽為“東吳將軍封邑地、唐代詩僧傳禪地、吳越文化發祥地、棉紡糧油集散地”。1997年撤縣建區之前,朱涇鎮一直是金山縣政府所在地。悠久的人文歷史為朱涇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造就人才輩出、群賢薈萃,孕育出燦爛的民間文化、淳樸的民風民俗。朱涇花燈會、金山農民畫、黑陶等民間藝術,廟會、戲曲等民俗文化豐富多彩,構建了獨具江南特色、吳風越韻的地域文化。

今年中秋雅集在船子緣公園舉辦,這裡鄰近東林寺景區,是東林歷史風貌景區之一,更因紀念唐代高僧船子和尚而得名,人文意境濃郁。唐代著名高僧船子和尚在朱涇泛舟、作詞、授徒,大弘佛法,創作《撥棹歌》詞集,現存39首。迄今全國僅發現兩部唐代詞集,一部敦煌《雲謠集雜曲子》,另一部就是船子《撥棹歌》。2020年1月14日《解放日報》曾專版報道《船子和尚——上海兩千年人物考》,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尚君則稱其為“上海文學史不能不提到的重要詩僧”。

當晚的船子緣公園裡,盞盞燈光,丹桂飄香,《撥棹歌》其中一首“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被首次改編為古琴絃歌進行吟唱。吳門琴派傳承人、吳韻柘湖古琴社名譽社長施儉與朱涇青年書法家張豐來了一次跨界合作,施儉彈唱《撥棹歌》,張豐揮毫潑墨,現場書寫詩詞,呈現了對優秀傳統文化和新時代文明風尚“看得見”的傳承與實踐。琴聲泠泠,讓人彷彿跟隨船子和尚泛舟落照灣,感受著古典音樂和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一輪明月,代表著團圓、和美,更寄託著朱涇人民祈盼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中國夢”的美好願望。此次“我們的節日·中秋”主題活動,將傳統節日所蘊含的“人月兩團圓”的人文內涵融入“愛國敬業奉獻”的家國情懷,在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中強化崇文尚德、愛國愛家的文明理念,倡導新時代文明新風,共築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家園。

近年來,朱涇鎮高質量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文化事業發展,形成地方特色與時代特徵相結合、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相互動、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融合的良好發展局面。

文化迸發新活力。朱涇鎮始終秉承“最佳化文化陣地、活態傳承專案、文化生活化”的發展理念,注重挖掘、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非遺文化、江南文化,積極打造“花燈、農禪、書法、農民畫、越調詞”為內容的“一燈、一禪、一書、一畫、一詞”朱涇特色文化品牌。“傳統文化在朱涇”系列活動每年都會舉辦,透過開展“國學大家唱”“詩歌吟唱會”“鄉村戲曲文化周”等活動內容,走進社群、鄉村、校園、家園,以文化人,春風化雨。該鎮還舉辦“朱涇杯”長三角花燈藝術展演,“朱涇花燈”融入長三角,並走出國門進行文化交流。2018年,朱涇鎮被評為“上海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東方網9月30日訊息:中秋遇上國慶,家國共團圓。9月30日晚,秋月朗照,伴隨著婉轉悠揚的古琴曲,2020我們的節日 “傳統文化在朱涇”吳韻古琴中秋雅集在船子緣公園開場,現場市民觀古寺、賞古樂、品香茗、度中秋,共抒家國情懷。

古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代表。中國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在朱涇,古琴文化日益受到一批傳統文化愛好者的推崇。雅集現場,由朱涇鎮民間文化社團——吳韻柘湖古琴社帶來的《白雪》《洞庭秋思》《梅花三弄》《老陽關》等一首首經典琴曲,或寧靜曠遠、或清靈恬淡,讓人陶醉。“非遺”雅韻深入人心,傳遞出傳統典雅的藝術感染力,營造了文明祥和、溫馨美好的濃厚傳統佳節氛圍。

朱涇有1800年的歷史,雅稱“落照灣”。古鎮朱涇被譽為“東吳將軍封邑地、唐代詩僧傳禪地、吳越文化發祥地、棉紡糧油集散地”。1997年撤縣建區之前,朱涇鎮一直是金山縣政府所在地。悠久的人文歷史為朱涇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造就人才輩出、群賢薈萃,孕育出燦爛的民間文化、淳樸的民風民俗。朱涇花燈會、金山農民畫、黑陶等民間藝術,廟會、戲曲等民俗文化豐富多彩,構建了獨具江南特色、吳風越韻的地域文化。

今年中秋雅集在船子緣公園舉辦,這裡鄰近東林寺景區,是東林歷史風貌景區之一,更因紀念唐代高僧船子和尚而得名,人文意境濃郁。唐代著名高僧船子和尚在朱涇泛舟、作詞、授徒,大弘佛法,創作《撥棹歌》詞集,現存39首。迄今全國僅發現兩部唐代詞集,一部敦煌《雲謠集雜曲子》,另一部就是船子《撥棹歌》。2020年1月14日《解放日報》曾專版報道《船子和尚——上海兩千年人物考》,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尚君則稱其為“上海文學史不能不提到的重要詩僧”。

當晚的船子緣公園裡,盞盞燈光,丹桂飄香,《撥棹歌》其中一首“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被首次改編為古琴絃歌進行吟唱。吳門琴派傳承人、吳韻柘湖古琴社名譽社長施儉與朱涇青年書法家張豐來了一次跨界合作,施儉彈唱《撥棹歌》,張豐揮毫潑墨,現場書寫詩詞,呈現了對優秀傳統文化和新時代文明風尚“看得見”的傳承與實踐。琴聲泠泠,讓人彷彿跟隨船子和尚泛舟落照灣,感受著古典音樂和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一輪明月,代表著團圓、和美,更寄託著朱涇人民祈盼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中國夢”的美好願望。此次“我們的節日·中秋”主題活動,將傳統節日所蘊含的“人月兩團圓”的人文內涵融入“愛國敬業奉獻”的家國情懷,在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中強化崇文尚德、愛國愛家的文明理念,倡導新時代文明新風,共築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家園。

近年來,朱涇鎮高質量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文化事業發展,形成地方特色與時代特徵相結合、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相互動、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融合的良好發展局面。

文化迸發新活力。朱涇鎮始終秉承“最佳化文化陣地、活態傳承專案、文化生活化”的發展理念,注重挖掘、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非遺文化、江南文化,積極打造“花燈、農禪、書法、農民畫、越調詞”為內容的“一燈、一禪、一書、一畫、一詞”朱涇特色文化品牌。“傳統文化在朱涇”系列活動每年都會舉辦,透過開展“國學大家唱”“詩歌吟唱會”“鄉村戲曲文化周”等活動內容,走進社群、鄉村、校園、家園,以文化人,春風化雨。該鎮還舉辦“朱涇杯”長三角花燈藝術展演,“朱涇花燈”融入長三角,並走出國門進行文化交流。2018年,朱涇鎮被評為“上海民間文化藝術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