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小叔結婚需要買房,倆兒媳各出30萬”婆婆的貪心,毀了兒子婚姻

我是東林夕亭,你有故事,就來找我。

點選上方『關注』,你就是我的人了。

難得糊塗,雖然是一種人生境界,不過沒有相應閱歷的人,不太容易理解“糊塗”的關鍵所在,只是隱約感覺是那麼個道理。

多年前隔壁老王就跟我討論過這個問題,“人生不應該是個從不懂到懂的過程嗎?好不容易弄明白了一些事,又說什麼難得糊塗,我有點懵了。”

當時我也不太明白咋回事,不過年齡上來了,不知不覺就明白了:人生卻是需要經歷一個從不懂到懂的過程,而“糊塗”二字,也是需要我們弄懂的一部分。

什麼叫懂事?揣著明白裝糊塗才叫懂事,而揣著糊塗裝明白則算不上懂事。上面提到的“難得糊塗”,就是一種“揣著明白裝糊塗”的高境界。

昨天看綜藝聽到黃磊在跟何炅聊這個問題時,提到了“模糊”一詞,能讓我們對“難得糊塗”理解得更為透徹:人生中很多事,我們沒必要非得計較,沒必要非得分個是非黑白,分得太清反而不好。

人生中很多事,不管你早明白還是晚明白,年齡到了都會明白。明白是一回事,是否計較是另一回事。比如感情的事,你非要區分出什麼是愛,什麼是不愛,時間久了你會發現這個世界上沒有可愛之人,愛你的人你也會覺得不愛。

除感情之外的人與人相處的情況也遵循同樣的道理,你若一直清醒地記得自己不喜歡什麼,而且總是放大自己不喜歡某種人和事的心情,只會給自己找不痛快,你不喜歡的人和事該存在還是會存在,你在意了,就不是他們的問題,而是你的問題。

這種情況下,人往往會想要要求別人做出改變,想要讓別人變成自己喜歡的人。可是,這能行嗎?地球不是圍繞你轉的啊,你能要求的只有你自己,別人改不改變,取決於別人是否對自己提要求。

下面這位讀者安慰她的朋友時說的話,就是對我們上面講的那些問題的詮釋:

『昨天跟一個朋友一起吃飯的時候,她全程心情都不太好,一直在講述自己之前的感情經歷,一直在說自己的感情有多麼不順。

全程聽下來,感覺她的問題不在於感情不順,而在於她計較的東西太多。我在她身上看到了我曾經的影子,因為曾經的我也跟她一樣,總是去想自己為什麼感情不順,總是把愛與不愛分得清清楚楚,表面上看起來自己很懂感情,可實際上就是因為了解得太透徹了,反而不知道怎麼愛了,不確定什麼是愛了。

就拿我跟前夫的那段婚姻來說,結婚前他對我的態度符合我總結的愛的標準,但是結婚後,感覺他變了,再也不考慮我的感受了。也正是因為沒有他守護我了,所以婆婆才會肆無忌憚欺負我,總是問我要錢,嘴上說倆兒媳輪流幫襯婆家,實際上只是在算計我一個人。

我不止一次求助於我的前夫,讓他多給婆婆做做思想工作,可是他卻始終無動於衷。於是,當我那個貪得無厭的婆婆提出“小叔結婚需要買房,倆兒媳各出30萬”的要求時,我選擇了離婚,我沒辦法繼續留在婆家了,感覺所有人都在欺負我,我感受不到任何人的愛。

但離婚後轉念一想,我計較那麼多有什麼意義呢?他不愛我是個鐵一般的事實,我就算胡思亂想把自己折磨死,又能改變什麼呢?愛就是愛,不愛就是不愛,他不愛我了,隨他去就好,我不想再去糾結什麼是愛了,不想再去糾結他為什麼不愛我了。

所以我告訴那位朋友,“你跟我說了那麼多,能讓自己好受一點嗎?”

她愣一下回答說,“應該可以吧!”

即便她能好受一點,也只是暫時的,因為:如果你內心還在計較愛與不愛,你一直去想,不知不覺間又會陷入不好受的狀態中。

於是我提醒她,“愛情沒有固定的公式,我們能進一步弄清楚什麼是愛,雖然是好事,但我們不能固守一種標準,要給愛情一個左右搖擺的空間,只要跟你的標準差的不是太多,就沒事。”』

上面那位讀者和朋友之間的對話,講的是“計較”,我們大家無形中都陷入過這樣一種狀態:有時候我們會疑心別人的白眼,去想別人是不是不喜歡我們了;有時候我們會在意別人關門的聲音為什麼會那麼大,是不是對我們有意見?有時候我們會不理解別人為什麼不能像以前一樣全方位陪伴自己了,是不是不愛我們了……

諸如此類的疑心,都可以用“計較”二字概括。計較,是一種缺愛的表現,是一種沒有安全感的狀態,我們總渴望周圍的人和事都能順我們的心,而事實上這不現實,因為地球不是圍繞某一個人轉的。

既然如此,我們何不把心放寬一點?你計較不出答案的人和事,可以不那麼計較,可以要求自己不要再計較,用稍微“模糊”一點的標準去為人處事,別那麼精明,你會發現,人生實際上沒有那麼累。

文/東林夕亭,你有故事,就來找我。

平日裡感覺累的時候,你會怎麼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