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三星堆文明沒有那麼神秘,其殘存的歷史文化痕跡,一直在大家身邊

大家好,我是熱帶榕樹,從本篇開始,我們討論三星堆文明史。

得益於網路的傳播,長期以來,三星堆有關影片文章數量眾多,然而質量卻是泥沙俱下。

其中靠譜的少,胡扯得多,像什麼外星人創造,古埃及東來,世界朝貢中心等等。

基本都是捕風捉影,信口開河,完全沒有任何可信度。

一、發展史

事實上,三星堆文明的發展脈絡,不但已經被考古界大致梳理了出來。

其歷史和文化、誕生與滅亡,在中國古籍和大家的生活中,也有明確記載和殘留。

我們首先從考古學講起。

關於三星堆,很多人腦海裡的第一印象,通常就是那幾個相貌奇特的青銅器。

除此以外,大概也都知道,這些青銅器是從幾個器物坑裡挖出來的。

類似的印象當然不能說錯,不過卻是非常片面和不完善的。所謂器物坑,只是遺址的一小部分。

隨著考古發掘工作的不斷推進,周邊如城牆、宮殿、住所、手工業作坊等等,也已陸續出土。

總而言之,三星堆在古代曾是一座功能齊全,長期有人居住的城市。

相關文物,是人類長期活動的結果,跟什麼外星人、史前超文明之類的怪談,完全搭不上半點關係。

話雖如此,可能有人仍然不服氣,就算你說得都對,那麼三星堆從哪裡來?又是怎麼消失的?這個古文明經歷了什麼?

你能回答嗎?如果不能的話,不還是個非常神秘的未解之謎嗎?

這裡就要引入考古地層學的概念了。

大家如果平常看新聞比較仔細,可能會在數量眾多的報道中,瞭解到如下資訊。

三星堆遺址的年代,距今約為4800年至2600年,時間跨度超過2000年之久。

根據地層關係劃分,三星堆分為四期,一期為寶墩文化,二、三期為青銅時代,四期為金沙文化。

這些字句是啥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發現遺址的廣漢市,古代環境實在太好了。

三星堆人在這裡住了2000多年,都沒想過搬家。

既然不搬家,那麼一代代人活動留下的遺存,會在地層上層層堆積,時間越早埋得越深。

一期就是就是最深、最早的文明痕跡,二期、三期、四期以此類推。

那為什麼說一期是寶墩文化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寶墩文化是在成都平原上發現的,幾個史前新石器時代遺址群的統稱。

例如新津寶墩村遺址、都江堰芒城村遺址等等,均屬此列。

三星堆在挖掘過程中,時間最早的一期遺蹟,器物形制與寶墩文化高度相似,因此也被劃入其中。

至於那些為世人所驚歎的青銅器,則是從二期、三期遺址中挖掘出來的。

大家現在明白了吧?三星堆文明既不是突然出現的,也不是外來的。

而是從四川本土的寶墩文化起源,從新石器時代開始,慢慢攀科技樹發展出來的。

這裡再講一下四期金沙文化。

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三星堆與金沙遺址,具有明顯的文化承襲與發展關係。

相當於三星堆文化晚期,因為某種目前尚不知曉的原因,古人搬家了,其文明的活動中心開始向金沙轉移。

所以三星堆人並沒有突然消失,他們只是跑到了成都生活而已。

二、蠶叢及魚鳧

考古界梳理的脈絡大致如此,那麼文獻典籍中的記載呢?

本文的開頭曾提過,三星堆的歷史和文化、誕生與滅亡,文獻裡有記載,生活中有殘留。

關於這一點,網上的一些影片文章,很喜歡從《山海經》乃至《易經》中抓取隻言片語,強行解讀研究。

事實上完全沒有這個必要,《蜀王本紀》和《華陽國志》兩本地方誌中,就有相關記錄。

當然,我們必須先明確一下,三星堆這個名字,是現代人取的,古人不這麼稱呼。

古籍中,三星堆文明,一般被稱為古蜀國。李白《蜀道難》有云: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所謂蠶叢、魚鳧,均為人名,《蜀王本紀》記載:

“蜀王之先名蠶叢,後代名曰柏灌,後者名曰魚鳧,此三代各數百歲,皆神化不死。”

這就是三星堆,或者說古蜀國的神話時代。關於蜀人先祖,《華陽國志》還有更細緻的描述,比如:

“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

目縱的意思,就是眼睛是突出來的,所以三星堆出土的那個古怪的青銅面具。

大致可以認為,很可能是在蠶叢樣貌的基礎上,運用誇張的手法打造的。

除此以外,留下痕跡較多的,要屬魚鳧了。成都市溫江區,歷來多有傳說,認為此地是古蜀國魚鳧時代的都城所在。

宋代文人孫松濤作詩曰:

“野寺依修竹,魚鳧跡半村。”

清代學者王侃感嘆道:

“湔水濤濤送遠天,魚鳧蹤跡久茫然。”

甚至於清代《溫江縣誌》、《讀史方輿紀要》中,也有類似記載。

然後在上世紀90年代,考古學家在當地發掘出了一個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命名為魚鳧村遺址。

後來在三星堆的三期文物中,出土了大量帶有魚、鳥圖案的器物,也被認為可能與魚鳧有關。

其中比較著名的一件文物,估計大家都看過,就是這根金杖。

三、神話時代的末尾

那麼魚鳧之後呢?三星堆人又經歷了什麼?根據《蜀王本紀》記載:

“後有一男子,名曰杜宇,從天墮。乃自立為蜀王,號曰望帝。”

這個階段,古蜀國的國力出現了極大增長,因為魚鳧時代,文獻仍然強調:

“時蜀民稀少。”

而當杜宇繼位後,情況則變成了:

“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復出。”

三星堆文明似乎有了新的統治中心,民眾們也紛紛前來歸附。

這種轉變,《華陽國志》的記載要詳細得多,主要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是生產力:

“後有王曰杜宇,教民務農,一號杜主。”

相當於正是這位君王,帶領著三星堆人邁入了農耕時代。第二是擴張性,所謂:

“乃以褒斜為前門,熊耳、靈關為後戶,玉磊、峨眉為城郭,江、潛、綿、洛為池澤,以汶山為畜牧,南中為園苑。”

翻譯成現代地名,三星堆文明大概控制了成都平原、漢中及雲貴部分地區,可謂幅員遼闊。

當然這裡也要說明一下,控制和郡縣制度,多數情況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古蜀國的勢力範圍雖然大,但是其組織管理體系,可以預見,大機率仍是鬆散的部落聯盟。

這一點各類文獻中有側面記載,我們以後再講。

杜宇確實英明神武,不過運氣不太好,在他統治後期,蜀地爆發了可怕的洪災。

三星堆文明,也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按照《蜀王本紀》記載:

“時玉山出水,若堯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鱉靈決玉山,民得安處。”

鱉靈是人的名字,他的來歷,有一段神話傳說,據說此人原住荊楚之地。

死後屍體逆江水而上,在蜀地復活,與杜宇相見,隨後被任命為相國,主抓治水。

鱉靈也確實很有才能,透過努力,重新使民眾安居樂業。

然而治水期間,杜宇與其妻子私通,事後羞愧不已,乾脆將王位禪讓給了他。

從權力交替的角度看,這件事顯然不可能如此兒戲,甚至可能是篡位。

況且《華陽國志》也記載,杜宇下臺後民眾十分悲傷,曰:

“時適二月,子鵑鳥鳴,故蜀人悲子鵑鳥鳴也。”

後世著名詩人李商隱的“望帝春心託杜鵑”,即引用此典故。

這裡順便提一下,三星堆考古中,確實發現了一個厚約20至50釐米的淤泥層,顯然是洪水遺蹟。

不過由於目前缺少資料,也不好直接下論斷,認定這就是杜宇時代的水災。

當然了,不管真相如何,鱉靈還是登基了,後世稱其為叢帝,他所建立的王國被稱為開明王朝。

時至今日,四川成都還有兩人的合祠,也就是望從祠。到此為止,三星堆文明正式進入信史時代。

大家可以看到,古蜀國早期,大約經歷了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鱉靈五位傳奇人物。

當然,你可以說這些早期文獻是很模糊且不完善的。

最簡單的,蠶叢及魚鳧,怎麼可能活幾百歲?杜宇又怎麼會從天而降?鱉靈也不可能死而復生。

不過神話與信史間沒有明確界限,是所有文明早期記錄的通病。

至少從目前考古的情況看,《蜀王本紀》與《華陽國志》,還是相對靠譜的。

三星堆神不神秘?可以說,確實比較神秘,其中尚未解答的謎題眾多。

但同時,三星堆也沒有那麼神秘,這就是一箇中國本土的,地方性的文明遺址。

並且在文化古籍和大家日常的生活中,都留下了一定的痕跡。

起碼無論如何,與外星人、古埃及、上古世界中心之類的,是完全搭不上邊的。

那麼從鱉靈開始,或者說古蜀國的開明王朝時代,又發生了哪些事呢?

我們下一篇再講。

參考資料:

《蜀王本紀》

《華陽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