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管仲 上戰場就當逃兵的名將卻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高手(下)

——史料摘譯——

李大嘴大嘴讀史

原文: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史記·管晏列傳》

譯文:

管仲執政的時候,善於把禍患化為吉祥,使失敗轉化為成功。他重視分別事物的輕重緩急,慎重地權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齊桓公實際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襲擊蔡國,管仲就尋找藉口攻打楚國,責備它沒有向周王室進貢菁茅。桓公實際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機讓燕國整頓召公時期的政教。所以說:“懂得給予正是為了取得的道理,這是治理國家的法寶。”

這位名將曾經作為一個小兵幾次走上戰場,卻每次都當逃兵。

這位名將曾經暗箭傷人,差點親手終結未來春秋霸主的小命,卻最終譜寫君臣攜手的和諧。

這位名將頭上的帽子很多,“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很擔心他的脖子承受不住。

他就是春秋時期的管仲管夷吾。

管仲是個名相,這一點毫無問題,但他這樣的文官為什麼能進武廟呢?

古代對於戰爭的價值觀是,百戰百勝並非是最牛掰的,殺敵一千,自傷八百,也沒啥可炫耀的。名將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發一兵一卒,敵人打起白旗,跪地求饒。

《孫子兵法·謀攻篇》說,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管仲就是一個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高手,把看不見硝煙的經濟戰玩得風生水起。

“貨幣戰爭”作為一個專有名詞是二十一世紀才提出來的,但是管仲在2600多年前,在輔佐齊桓公成就春秋霸業的過程中,就策劃實施了數個貨幣戰爭的經典案例。

管仲告訴我們,戰爭並不都是劍戟林立、硝煙瀰漫的。

楚國一直是一個強國,齊國想當霸主,免不了和楚國掰掰手腕子。

管仲的辦法是:派人到齊楚邊境高價收購楚國特產——活鹿,楚國的工匠放下手裡的活,農民拋荒了農田,瘋狂地進入“全民捕鹿”時代。

齊國又暗中把楚國的存糧收購一空,之後封鎖邊境,導致楚國糧價飛漲,往齊國逃難的老百姓佔到了楚國總人口的百分之四十,楚國元氣大傷。

很快,虛弱的楚國屈服在齊桓公的腳下。

這就是“楚國購鹿”。

衡山國是個小國,因為盛產高質量兵器,武力奪取有些麻煩。

管仲表面上讓齊國帶頭哄抬衡山國的兵器出口價格,暗地裡在衡山國的鄰國高價收購糧食。

衡山國為了提高出口,全力提高兵器產能,從一定程度上荒廢了糧食生產,本就不多的糧食儲備又因為齊國的高價收購轉到了齊國人的手上。

等到齊魯聯合出兵的時候,衡山國一沒有兵器,二沒有糧食,只好舉手投降,之前憑藉出口賺得的大筆財富也便宜了齊魯兩國。

這就是“衡山之謀”。

齊桓公依靠“尊王攘夷”運動,贏得了聲望無數,但經常舉辦國際會議的開銷也很大。

管仲在“陰裡”這個地方築城,壟斷了一種類似玉的美石,同時說服周王把這種美石作為禮儀的專用物品。

齊國依靠壟斷地位,把不起眼的石頭炒成天價,賺了個盆滿缽滿。

這就是“陰裡之謀”。

周王室在春秋時期基本上已經是個擺設了,堂堂周王窮得叮噹響,都快揭不開鍋了。

管仲給周王出了個主意,把一種叫“菁茅”的野生茅草進行產地控制,然後用不多的中央政府的權威,把這種普通、廉價的野草升級成周王室祭祀專用產品,同時給諸侯們陪同祭天的特許,唯一的條件就是自帶菁茅。

諸侯們紛至沓來,周王坐地起價,據說僅僅三天的成交額就相當於周王室之前七年的總收入,成就了一個空前絕後的財富神話。

這就是“菁茅之謀”。

大嘴在寫女人系列的時候,一直很想寫一個名叫田倩的女人,據說這個女人是中國最早的名妓,和管仲還有一段不得不說的故事。

但是,遍尋正史,都沒有相關的記載,只好遺憾放棄。

不過,有一點是確實的,那就是:管仲是官辦妓院的老祖宗。

《戰國策·東周策·周文君免士工師藉》記載說,“齊桓公宮中七市,女閭七百。”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把妓女和交易相聯絡的記錄。

有人把《戰國策》中的這句話翻譯成:在齊桓公的宮中,一共擁有七個做性交易的市場和七百個倚門而站的妓女。

七百個?不是很多嘛,因為翻譯錯了!

據《周禮·地官司徒·大司徒》,“五家為比,五比為閭,四閭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很容易計算出,25家才是一閭,700閭就是17500家!

就算每家都只有一個妓女,那也有17500個妓女,規模很大的紅燈區!

讓管仲沒想到的是,後世的妓女把管仲看做是妓女保護神,設立牌位,每日祈福,畢恭畢敬,希望管仲他老人家保佑自己。妓女第一次和客人過夜,還必須和客人一起拜管仲。

據《金陵歲時紀》記載:“六月十一日為妓寮祀老郎神之期,或雲,神為管仲。”

公元前645年,在當了40年宰相之後,管仲病逝。

臨終前,管仲留下遺言,向齊桓公推薦人才,同時提醒齊桓公遠離易牙、豎刁、常之巫、衛公子啟方這四個小人。

可惜的是,齊桓公沒有聽從忠告,最終悽慘地死在這幾個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