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太空漫步已成往事 翟志剛十三載依然“枕戈待戰”

2008年,翟志剛在進行出艙艙門操作訓練。航天員中心供圖

2008年9月27日翟志剛在劉伯明、景海鵬的協助下進行出艙活動,完成中國人首次太空行走。航天員中心供圖

神舟七號於2008年9月25日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2008年9月27日翟志剛在劉伯明、景海鵬的協助下進行出艙活動,完成中國人首次太空行走;2008年9月28日返回艙安全著陸於內蒙古預定區域。

——————-

神舟七號升空,中國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重大關鍵技術的輝煌時刻已過了將近13年,航天英雄、中國太空漫步第一人翟志剛也已55歲。在春風盪漾的4月天,這位每天滿負荷訓練時刻準備重新衝上太空,再做太空漫遊的我國第一代航天員,接受了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的獨家專訪。

“2008年年初我進入神七第一乘組的時候,並不知道自己的具體任務,直到發射前半年,我才知道自己將成為太空漫步第一人!那時我進入航天員大隊已經10年了。”翟志剛告訴記者。

    飛天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伴隨著火箭的轟鳴聲,由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組成的神七飛行乘組開始了飛天之旅。

“飛行到第13小時,我和伯明開始進行軌道艙狀態檢查和艙外航天服組裝、測試和在軌訓練。海鵬在返回艙值守,隨時監控飛船執行情況,並掌握我們兩人的操作進度。”

“飛天”艙外航天服是航天員中心科技人員研製的,它就像一個小型航天器,能夠在太空中保障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在太空組裝艙外航天服,是一項艱難而又細緻的工作。原計劃用16個小時組裝完成,而實際上用了近20個小時才組裝好。這是因為,天上的操作和地面有很大區別,在地面上很容易做到的事,太空中就可能變得很複雜。比如,擰一顆螺絲釘,著力點控制不好,有可能螺絲沒有轉動,人卻旋轉起來。

當時是中國人第一次出艙,3位航天員又都是第一次上天,他們一直在適應天地間的不同。

準備漫步太空操作步驟多、難度大、精度要求高,連續工作使航天員十分疲憊,卻不能停下來休息,實在累極了,也只能閉上眼睛幾秒鐘。而此時,他們對失重環境的生理適應還在繼續,由於血液“頭向分佈”,人就像在地面上一直倒立,感覺頭眼腫脹。航天員的身體正在經歷嚴峻的考驗。

儘管之前作了萬全準備,出艙時,還是發生了兩個“意外”——

一個是,開啟艙門遇到了麻煩。軌道艙洩壓到了1千帕(大約是標準大氣壓的1%),完全符合開啟艙門的條件。然而,翟志剛記得,他當時用力拉了3次,艙門卻絲毫沒有反應。此時,飛船即將飛出測控區,他必須儘快開啟艙門,在下一個測控區完成空間出艙活動。

翟志剛跟記者解釋,出艙之前,他們必須將氣閘艙抽成真空。“不然,外面氣壓低裡面氣壓高,艙門就打不開”。但洩壓速度實在太慢了,艙內所有裝置都是從地球來的,都在一點點地釋放攜帶來的氣體。

這時,劉伯明遞過一把開艙輔助工具。大家心裡都清楚,使用輔助工具撬開艙門,就有可能給艙門密封造成損傷,直接關係到3人能否活著回去。“我是一名航天員、是一名軍人,是一名黨員。黨和人民派我們來執行這次任務,就像作戰中指揮員下達了奪佔陣地的命令,不管付出多大代價、作出什麼犧牲,我們也要堅決執行命令、堅決完成任務!”翟志剛說。

翟志剛用輔助工具撬了兩次,每次艙門剛開啟一點縫隙,殘留的氣壓就會把艙門緊緊壓住。最後,他拼盡全身力氣,用力一拉,終於打開了連線浩瀚太空的艙門。

此時,第二個“意外”出現了,耳機中傳來一陣報警聲:“軌道艙火災!軌道艙火災!”

軌道艙正是翟志剛和劉伯明身處的艙段。此時無暇多想,“我和伯明眼神稍作交流,彼此心中便達成了默契:就算我們回不去,也要讓五星紅旗在太空留下永遠的瞬間!我毫不猶豫飛出艙門,他果斷調整任務步驟,先把五星紅旗遞到了我的手中。人們從電視直播中看到了我在神舟飛船艙外揮舞五星紅旗的場景,但很多人並不知道,當時我和伯明已經作好了一切心理準備,如果發生不測,就把這揮舞國旗的畫面作為向大家的永久告別吧……”

回想那個時刻,翟志剛說,那只是一次感應器的誤報。我們其實還好,艙內如果已經抽了真空,那火又怎麼會燃燒?但是地面指控中心的工作人員緊張壞了,誰都沒有出艙經驗。這對大家的心理都是考驗。

事實證明,軌道艙火災的警報只是一場虛驚。

而翟志剛如願“飄”出了飛行器!

“面對浩渺的宇宙,你是不是被廣闊的景象震撼,是不是覺得很浪漫?還是感受到宇宙的兇險,讓人恐懼和緊張?”

面對記者的好奇心,翟志剛笑了:“我是在執行任務,出艙後是一步緊接著一步,一環緊扣著一環,沒有時間抒發驕傲自豪的情緒,也來不及緊張害怕。”

在艙外,很多個攝像頭同時對著翟志剛,歷史時刻就這樣開始。正如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身穿中國航天員中心研製的航天服,翟志剛浮出艙門,在黑色天幕和藍色地球的映襯下,手中揮動著鮮豔的五星紅旗向地面報告,向全國人民、向全世界人民問好!

在19分35秒的艙外活動中,翟志剛飛過了9165公里,被新聞媒體稱為中國“飛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

這次出艙活動的意義非常重大——實現了中國空間技術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跨越,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空間出艙活動關鍵技術的國家。

“這麼巨大的成就,回到返回艙是否鬆了一口氣?”記者問。他回答:在我們中國航天員看來,只要返回艙沒有成功在四子王旗的沙漠上平安落地,任務就不算成功,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放鬆。所以飛行手冊上安排了就餐時間,但“由於工作緊張,3天的飛行中,我們只吃了兩次加熱食品”。

“神七”任務結束後,翟志剛成了一名公眾人物,被授予航天英雄榮譽稱號。

    等待

翟志剛的人生充滿了等待。

第一階段,1966年出生的他是一個農村家庭6個孩子中的老小,生活非常艱苦。直到考上飛行學院成為一名戰鬥機飛行員之前,他一直在做飛行之夢。

第二階段,1998年他加入中國航天員大隊,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到2008年一飛沖天,他整整等了10年。其間,他與首飛任務失之交臂,競爭神六乘組又失敗了。“作為一個航天員,飛與不飛,是有本質區別的!”失敗告訴他:競爭選拔太嚴酷了。前面你無論多優秀,面對新的選拔你都是零。必須從零開始拼命!

“神七”任務要進行空間出艙活動,對航天員的身體素質要求更高。根據出艙任務特點,航天員中心新增了3個地面大型訓練裝置:模擬失重水槽、低壓艙和出艙程式模擬器。在模擬失重水槽裡,航天員身著水下訓練服,在10米深的水下進行模擬失重訓練。一次訓練長達3-4個小時,每次訓練結束浮上水面,都累得幾乎虛脫,訓練服裡積滿了汗水,體重一下子驟減好幾斤,吃飯時拿筷子都感到困難。

不能出錯,如果訓練中一次失誤還有機會,錯了兩次肯定就被淘汰了!

在食物鏈頂端的猛虎,一旦發動就迅雷烈風務求一招致命。而它更多時候動作最小,聲音最輕,捕食前也最有耐心,可以很長時間地埋伏、守候。航天員這個群體也是。其職業特點,早已經超越了中國的古話: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作為人類最優秀的代表,他們上天之時,萬眾矚目,是科技與人的完美結合、是力與美的完美結合,象徵一個國家綜合國力——他們聲望達到巔峰。但時間很短,他們很快回到半徑一公里的北京航天城,靜默、訓練、等待下一次出征。

翟志剛從2008年一飛沖天一鳴驚人後,已經等待了13年,仍在積極準備再次飛天。這是他等待的第三個階段。

    心勝

“作為一個航天員,什麼是最大的挑戰?”

翟志剛認為,自己做航天員的第一個10年是奮鬥的10年,想事不多,就是要飛天,強烈地希望進入太空執行任務!而第二個10年才是真正的考驗。

難道第一次上天不是挑戰?第一次出艙不是挑戰?面對艙內火警不是挑戰?

翟志剛搖搖頭。

他一字一頓地說:最難的是回到地球之後,6個月、1年、5年、10年都要重複那些最基本的訓練。重複性的簡單訓練對人要求最高。“神七一夜成名之後,要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穩定下來,紮紮實實地訓練,達到飛行標準狀態,讓輝煌變歷史,最難。”

為了自我磨鍊,在訓練之餘,翟志剛迷上了書法。在凝神靜氣之間,滌盪掉凡人的浮躁之氣。他也有了新的樂趣,為小朋友做科普。好多次,為了給農村孩子簽字,他從上午簽到晚上11點,“一直簽到手抽筋”。

“人們尊重我,不是我有多好,是因為這個職業!”迴歸地球13年的翟志剛已經變得心平氣和。

航天員本身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人類驕子,翟志剛在空軍服役期間,1995年空中訓練時遇到險情,他憑藉著多年經驗,駕機安全落地。這說明他有超乎常人的冷靜與應激反應能力。

翟志剛坦言:“我們喜歡具有挑戰的任務,只要準備充分,關鍵時刻扭轉乾坤是有信心的。而對我們最難的,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簡單重複訓練,而且多年後仍要執行最嚴的標準,全方面打分不斷地考試!”

航天員要活到老考到老嗎?這也許是所有學生最關心的問題。

“我已經55歲了,還在考試,而且還要在競爭中考到最好!”翟志剛掰著手指給記者算:要考心理考政治思想,專業技術也要考,這其中包括操作和理論筆試。分分分,仍是55歲翟志剛的命根!

靜默了13年的航天英雄翟志剛仍然在擔心出錯。

在這個歲數,他同期的飛行員有些走上領導崗位成為重要指揮員;有的退役回家頤養天年自由自在。

其實,即使在今天,翟志剛仍然是唯一一個出艙進行過太空漫步的中國航天員。但他還在想飛出大氣層,還想太空漫步!

但時隔13年,中國的載人航天技術日新月異。若想再次進入太空,翟志剛必須迎接更大的挑戰。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曾表示:神舟七號完成了第一次出艙活動。在未來試驗核心艙階段,我們將進一步對出艙活動技術進行驗證,也正在研發新一代的艙外服。我們將在這個階段由航天員進行一些艙外建造的任務,當然包括今後在軌的升級,包括多種科學實驗設施,艙外裝置的安裝維護升級維修等,航天員都將大量參與。

也就是說,翟志剛年齡增長了13歲,如果想繼續飛天,必須保持最佳的體力。

周建平舉例:穿上了艙外航天服,航天員就變成了一個200多公斤的物體。所以,航天員必須有強健的上肢力量和靈巧的控制力,即使同時戴著充氣加壓手套也不能有失誤動作。當年美國的阿姆斯特朗,在空間狹小的登月艙裡,笨重的航天服揹包就曾撞壞升空發動機的保險開關。所以不論艙內艙外,身穿艙外服的航天員如果失控脫手,都是人命關天的大事。

更重要的是,翟志剛的知識結構必須全方位跟上新要求,角色要從展示性的出艙變成空間站工程師。

“中國空間站建成後,我們將利用航天員的操作和機械臂協同,轉移太陽翼電池,以提升其工作效率。這是非常複雜的在軌操作,中國航天員如果把這件事辦成了,我認為我們就達到了與國際空間站同樣的艙外操作水平。”周建平介紹,空間站階段的航天員出艙活動將會常態化,出艙活動的任務也將更加複雜,可能有的任務一次出艙時間五六個小時,甚至有些複雜的任務要多次出艙才能完成。

迎接高難度挑戰,翟志剛喜歡。為了飛天,航天英雄稱號、太空漫步第一人,這些榮耀他都放下了。他只是一個55歲,從零起步的航天員,他要跟第二批第三批年輕的航天員們競爭上天,繼續飛!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從太空漫步到太空作業,翟志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