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原型的"隱士宰相",從拜相到修仙的另類人生!

在什麼樣的時代,就選擇什麼樣的人生,這是一種智慧。

最近改編自馬伯庸同名小說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熱播,劇中的靖安司丞李必原型就是唐代被人稱作“隱士宰相”的李泌。這部劇的歷史時間定位在“天寶三載”,是唐王朝的鼎盛時期,十一年後,安史之亂爆發,大廈傾覆,生靈塗炭。而李泌,卻似乎過得風生水起,雖然是幾度沉浮,卻依然瀟灑自如,歷經四代皇權安然無恙。他並非奸猾之徒,多次因堅持己見而遭排斥,卻又能做到能屈能伸,“達則兼濟天下,隱則獨善其身”,這是他多年修行練就的達觀心態以及智慧的人生策略共同成就的結果。亂世生存,是對人生智慧的極大考驗,而他在湖南衡山的十二年,是他大起大落間的一段重要時光,他在此既實現了修仙問道的理想,又為後來再度縱橫朝野蓄積了力量。

《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飾演的靖安司丞李必,歷史原型是唐朝深得四朝皇帝信任的隱士李泌。

為什麼來衡山?

公元757年,也就是唐至德二載,三十五歲的李泌離開長安,去往南方的衡山。

在他回首長安的時刻,不知道會不會有些傷感,那是他曾經建功立業的地方,然而,強烈動搖了唐王朝統治的安史之亂剛剛平息不久,他就要離開了。在那場大動盪裡,他耗費了無數心力,幫助肅宗制定平叛策略,可以說是勞苦功高,然而,一旦事情結束,各種猜忌就紛至沓來,中書令崔圓、倖臣李輔國對他萬分忌恨,肅宗對他雖好,卻依然不能讓他感到心安,於是,他選擇了自我放逐,兔死狗烹的悲劇,他看得太多了。

如果說李泌的人生有什麼夢想,那大概有兩個,修仙和入仕為相。這兩種方向上完全背離的理想很好地形成了對沖,所以,這次來到衡山,並不讓他感到“失意”,畢竟這也是理想之一。

李泌這種“能升能隱”的性格是從小就培養出來的。

他從小就很“仙”,這跟他小時候讀書多而雜有關係。他出身政治世家,祖上是北周太師李弼,位列北周八柱國之一,身份顯赫,中間幾代,跟隨著隋唐間動盪的局勢沉浮,到李泌的父親李承休時,這個政治大世家已經開始沒落,李承休只做到了縣令。不過他有一個很好的愛好,那就是藏書,李泌的童年就在這個“知識的海洋”裡度過,書裡不光有黃金屋,還有黃老的仙風道骨。

李泌出生時,唐王朝還在黃金時代,那是玄宗開元十年。那一年,沒什麼讓人太頭痛的事,一切看起來都很美好。“倚天把劍觀滄海,斜插芙蓉醉瑤臺”,那真是一個錦天繡地的大時代。

728年,九歲的表哥員俶推薦了七歲的李泌去見玄宗。道家始祖老子姓李,皇帝姓李,李泌也姓李,熱愛道家的玄宗喜歡聰明伶俐的李泌,這次機遇改變了他的人生,雖然從小就聰明得招人恨,他卻很早就懂得了隨遇而為。

李泌成年後,愈發得到朝廷重臣和皇上的器重,但他卻並不急於入仕,反而遊歷於嵩山、華山與終南山之間,研究《易經》。在唐朝,很多隱居,其實就是在積攢政治成本。

天寶十載(751年),隱居嵩山的李泌的學術研究有了成果,他向玄宗獻上《復明堂九鼎議》,玄宗想起李泌的“早慧”,於是召他入朝講授《老子》。因其講解“有法”,玄宗命他待詔翰林,供奉東宮,太子李亨待他極為優厚。從這裡開始,李泌就招人恨了,楊國忠和安祿山說他寫詩諷刺朝政,直接把他貶到了蘄春郡安置。

說是安置,其實就是發配,換成別人,大概已經在感慨時運不濟,命運多舛了,但李泌並不以為然。此事之後,他脫離了官府,“乃潛遁名山,以習隱自適”,年紀輕輕,就隱居去了。

整整四年,李泌遠離了朝廷,醉心於雲遊,但他也許是在等待機會,也許這正是他的“終南捷徑”,四年後機會終於來了,看他不來的安祿山起兵造反,玄宗西逃入蜀,丞相楊國忠中途被殺,那些李泌當年諷刺過的人,如今都已是人人征討的惡人。

安史之亂後,至德元年,太子李亨在陝西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大動盪帶來了大機遇,安史之亂中,李泌顯示出了自己非凡的才幹,為肅宗出謀劃策,也階段性地完成了自己建功立業的心願。下一個階段,他主動選擇了隱退,不得不說,這種控制人生節奏的能力,讓人佩服。

衡山,只是他人生的又一個新起點。

李泌畫像

衡山十二年,李泌在這裡實現了人生的另一個理想

山水是李泌的靈魂,出世入世他隨心所欲。拿得起,放得下,李泌就是這樣瀟灑。他深知功高禍患更多,兔死狗烹的事情在歷史上屢屢發生,那些死死抓住權力不肯放手的人,往往下場都很慘,朝廷上下,對他也多有猜忌之心,於是,安史之亂平息後,他選擇了功成身退,自我放逐。

李泌在衡山,享受的是三品俸祿,衣食無憂,肅宗為他在南嶽煙霞峰下兜率寺側建房,名之為“端居室”,比起那些窮苦的隱士,他這應該算是一種政治上的特殊隱退。不在朝,卻依然可以自在地冷眼觀火。

選擇衡山作為隱居地,李泌有自己的打算。真正的退隱,完全可以找一座無人知曉的小山,從此不問世事,然而他志不在此,之前的隱居,是在嵩山,遊歷在華山與終南山,都是天下名山,至少是皇上知道也能找得到他的地方。隱居名山,不但不會隱沒,在那個時代,反而會名望更盛。

來到衡山後,李泌的思維更加開闊了。這裡是禪宗南宗的源流之地,從來都是各種思想相容幷包的李泌,又在這裡吸收了禪宗的思想精華。雖然自己是道家,福嚴寺、衡嶽寺這些寺廟卻是他喜歡去的地方,禪宗的開放包容很合李泌的心意。至今,福嚴寺上方的崖壁上,還留有“極高明”三個字的大型摩崖石刻,據說就是李泌手書。這個地方也因此被稱作“高明臺”。福嚴寺僧人為高明臺作冠聯為“高無見頂相,明不借他光”。“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這是《中庸》裡的一句話,也是李泌內心的追求,對於各種思想境界,他似乎都很著迷,遊走於釋道儒之間,他無所拘束。那些只看到他修仙的人,也許並不能真的理解他。

鄴侯書院

李泌在衡山有很多朋友,一點都不孤獨

當時看起來有點偏遠的衡山,其實是一個朝野之外的思想文化中心,佛道儒在此共生,成為五嶽中的一個文化奇景。李泌在朝野間本來名氣就很大,來到衡山後,自然不缺同樣有思想有見識的朋友。元和先生張太虛、懶殘和尚、希操律師都是他的好友。

李泌曾拜張太虛為師,從他的道家淵源來看,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張太虛是唐代著名道士。上清派第十三代傳人。或者可以說,他更像一個著名的“隱士”。唐玄宗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慕魏夫人聖蹟來南嶽。唐代宗曾召張太虛入京,張固辭不去,代宗賜以紫服,德宗則親自寫了《元和先生制》,說他“混元毓粹,玄之又玄。煉骨三清,澄心內景”。比起李泌來,張太虛的理想更為單一,他只要“求仙問道”。

懶殘和尚則是衡山之上一個奇異的存在。懶殘和尚就是明瓚禪師,南嶽如今還有關於懶殘的摩崖石刻,就在兜率寺的遺址間。

懶殘是唐代天寶初年在衡嶽寺幹雜役的僧人,他的行事風格灑脫不羈,別人吃完飯走了,他就收拾剩飯殘湯吃,因為生性懶惰又撿殘飯吃,所以稱他為懶殘。他白天負責全寺的雜活,夜晚休息在牛群裡面,從無疲勞厭倦的意思,已經有二十年了。

李泌隱居之所叫“端居室”,藏書號稱三萬卷,韓愈有詩云:鄴侯家多書,架插三萬軸

一般人受到這種屈辱,大概就再也不會理這個瘋和尚了,但李泌反而更加尊敬他,只是一個勁兒地行禮。懶殘正在翻弄牛糞燒著的火堆,從裡面取出山芋來吃。過了好長時間便說:“可以坐在地上。”他拿自己吃剩的半塊山芋遞給李泌,李泌用雙手捧著接過來,把它吃得乾乾淨淨,然後表示感謝。懶殘對李泌說:“千萬不要多說話。你能當十年宰相。”李泌站起來施禮告退。 李泌在寺中讀書的時候,就覺得懶殘這個人很奇異。他留心觀察懶殘的所作所為,說:“這不是一個平凡人物。”懶殘喜歡在半夜裡吟唱佛曲,聲音響徹山林,李泌在內心由此便產生共鳴。他能從懶殘的吟唱中分辨出喜怒哀樂之情。認為懶殘的吟唱是輕音悽惋後又轉為喜悅,一定是個被貶謫到人間的神人。於是,當李泌要離開寺廟的時候,便在一個夜深人靜的時刻悄悄地去拜訪他。李泌對著草棚門口通報自己的姓名,施禮參拜,據說懶殘當時大肆辱罵,仰著臉對空中吐了口唾沫,說道:“這是要把我當賊捉。”

懶殘如今留下來的還有一首《懶殘和尚歌》:“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澗長流。山雲當幕、夜月為鉤。臥藤蘿下、塊石枕頭。不朝天子、豈羨王侯。生死無慮、更復何憂。水月無形、我常只寧。萬法皆爾、本自無生。兀然無事坐、春來草自青”,從這裡可以看得出他“醉心自然,超越生死”的人生追求。

李泌的高明之處正在於此,他既能理解現實世界,又完全能夠理解禪宗的思想和行事風格。

除了懶殘和尚,李泌還與希操律師來往密切。這個律師當然不是現在提供法律服務的律師,它說的是佛教裡修持戒律的比丘。據記載,曹洞宗祖師藥山惟儼便是受具於希操。懶殘雖然張狂,卻對希操讚不絕口,李泌則對希操恭敬有加。

對於人生哲思的追求,其實才是李泌的理想,在政治上受到打壓的歲月裡,他卻在衡山重建了自己的理想國。

今南嶽福嚴寺右側石壁上的“極高明”石刻,相傳是李泌所書。圖/盧七星

李泌的兒子,在衡山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書院

每一次雲遊或歸隱,縱情山水之外,讀書寫作是李泌的主要生活,“知識就是力量”,也正是書籍,讓他在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後,依然保持著達觀的心境。韓愈在《送諸葛覺往隨州讀書》詩中有句“鄴侯家多書,架插三萬軸”,可見其在南嶽藏書之多。

自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李泌歸衡山”,到代宗大曆三年(768年)“上召李泌于衡山”(司馬光:《資治通鑑》),李泌在南嶽一直隱居了十二年,這是人生中相當漫長的一段時光。

和禪宗、道家的交往,讓李泌的思想得以豐富,他在衡山著有《明心論》。其思想出入於釋、道之間,熔儒、釋、道三者於一爐,形成了其獨特的智慧。

鄴侯書院的建立,則得益於他有一個很好的兒子李繁。一個愛讀書、藏書的人,最大的不幸大概就是死後卻沒有一個愛書的後人,這樣,他的藏書就會被變賣或者丟棄。李泌在李繁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教育他熱愛讀書,李繁也的確爭氣,在李泌死後,於唐元和至長慶年間,在南嶽廟左建書院,稱南嶽書院,用以紀念其父李泌。南嶽衡山修建書院的風氣也從此開始大盛。清代名臣曾國藩說:“天下書院,楚為盛;楚之書院,衡為盛”,南嶽由此成為南方的一大文化中心。

南宋時,書院被遷到集賢峰下,李泌曾封鄴縣侯,書院改為鄴侯書院。到了元代,書院遭到破壞。清乾隆九年,衡山知縣德貴在煙霞峰下的李泌故居處,建立了一個義學,仍叫鄴侯書院。

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邑人陳治與集賢書院山長戴心葵等移建鄴侯書院於今址。1932年,衡山縣長蔡慶萱、教育局長賓聯芳撥教育經費三千元重修。現為一進五間石室,已無藏書。簷下石柱上鏤有衡山人賓風陽撰寫的楹聯:“三萬軸書卷無存,入室追思名宰相;九千丈雲山不改,憑欄細認古煙霞。”

雲遊煙霞,縱橫朝野,李泌的人生應該是無憾了。

出衡山後李泌再也沒有迴歸山林

十二年的修行,讓李泌的人生素養更加豐厚。

而此時,唐王朝正陷入另一種混亂,安史之亂後,地方軍事集團崛起,軍人越來越難以控制,藩鎮正成為皇權最大的威脅,德宗時,發生涇原兵變,攻陷長安,導致德宗逃離長安,皇權面子掃地。興元元年,德宗急詔李泌回京,商討平息藩鎮之亂的計謀,李泌在隱居衡山十二年後,又迎來了實現人生另一個理想的機會。

李泌出山後,再度展示出他的過人才幹,力勸德宗下決心平定唐朝叛將李懷光,解決京師糧草困境,外部則調整與吐蕃的關係,終於讓經歷了藩鎮之亂的唐王朝再度穩定了下來。貞元三年六月,李泌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他終於成為了宰相。

貞元四年,八月,天空中出現月蝕,李泌認為這種奇異的天象預示著會有大臣遭遇不測,想想自己如今也是身兼宰相和學士的朝廷第一重臣,這個不測大機率會落到自己身上吧,果然,第二年他就離世了,年六十八歲。雖說是“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但他從未真的放棄人生奮鬥,史書對他的記載不多評價也不是特別高,也許這也是他的一種追求吧,“擔當生前事,何計身後評”,努力過好一生,無愧於己心就好。

撰文/瀟湘晨報記者常立軍 顧問:陳先樞(湖南文史館館員) 鳴謝:衡陽文史愛好者李盛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