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蘇軾原句才是真的驚才絕豔

不管多大年紀,不管經過多少歲月,“少年感”都是人們最喜歡的一種感覺,“少年感”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陽光、燦爛、年輕、有活力。“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時光一去不復返,但我們還可以永遠保持年輕的心態,因此“少年感”就成了每個人的喜好,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永遠都是少年樣,一直像少年那那麼有活力,就好像時間能一直停留在十七八歲。

詩歌是人內心感情的抒發,歌曲同樣如此,正因為人們都有著一種對“少年感”的追求,一首叫《少年》的歌曲就這樣火遍了網路,它的歌詞、它的曲調,唱出了多少人的心聲:“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時間只不過是考驗,種在心中信念絲毫未減。眼前這個少年,還是最初那張臉,面前再多艱險不退卻。”

詩詞一直是文化的寶庫,有許多好的歌詞也都借鑑了古典詩詞中的創意。比如曾經火遍了大江南北的一首歌《蘭花草》,歌詞就是來自胡適的詩歌《希望》:“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

《情深深雨濛濛》的主題曲曾經傳唱度非常廣,歌詞也是寫的出了名的好,其實很多句子都是出自古典詩詞,因此才顯得格外有意境。“多少樓臺煙雨中”是出自杜牧的《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你儂我儂”是出自元朝管道昇創作的元曲《我儂詞》:“你儂我儂,忒煞情多;情多處,熱如火。” “美人如玉劍如虹”是出自龔自珍的《夜坐》:“萬一禪關砉然破,美人如玉劍如虹。”“一曲高歌千行淚”是改自韋莊的《衢州江上別李秀才》:“一曲離歌兩行淚,更知何地再逢君。”

能夠將這麼多詩詞雜糅在一起,又好不產生累贅違和之感,反而覺得整體都非常和諧,還能產生出新的意境,確實也是改編者的本事。

那麼“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這句歌詞中表達的意境,又是出自哪首詩詞呢?

其實就是出自宋代大文豪蘇軾,都知道蘇軾是一個非常曠達的人,經歷人生幾多波折,依然能夠保持一份熱愛人生、積極生活的心態。遭遇貶官自己開荒種地,就在山坡上建築居室起名為“東坡雪堂”,自稱東坡居士,喜歡吃紅燒肉就創造出了聞名天下的“東坡肉”。“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要說古今往來最有少年感的人是誰,那肯定就是非蘇東坡莫屬了。

蘇軾版的“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 便是這句“萬里歸來顏愈少”,出自《定風波》一詞:

定風波

宋 蘇軾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蘇軾有好幾首《定風波》都很經典,“莫聽穿林打葉聲”是一首,“常羨人間琢玉郎”是一首,這首詞出現了多個名句,“萬里歸來顏愈少”是一句,“此心安處是吾鄉”是一句,流傳度都非常高。

僅僅從語言上看,這就是一首非常美的詞作,但美麗的詞句背後,更是隱藏著一個更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琢玉郎”是一個如玉石雕琢般的美男子,這個人就是蘇軾的好朋友王鞏,王鞏因為遭受蘇軾“烏臺詩案”的牽連,被貶到嶺南濱州這樣的蠻荒之地。

本來樹倒猢猻散,家裡下人都被遣散了,但王鞏有一個歌妓名叫柔奴,怎麼也不肯離去,一定要跟著王鞏一起去嶺南共患難。歷劫歸來,蘇軾和王鞏、柔奴相遇,蘇軾問柔奴在嶺南幾年的心路歷程,柔奴並不覺得悽苦,反而回答說:“此心安處,便是吾鄉”。在柔奴心裡,只要跟著王鞏,就算去到天涯海角,她的心裡都是願意的。

有這樣一個美妙佳人願意與王鞏一起同甘共苦,蘇軾開篇便說非常羨慕他,因為上天贈給了他這樣一個聰慧的佳人為伴。她歌聲婉轉,明眸皓齒,一陣風吹過,那歌聲就像是雪花飛過炎熱的夏日,讓整個世界都變得無比清涼。

因為柔奴有著良好的心態,哪怕是從嶺南這麼遙遠的地方歸來,她看起來卻像是更年輕了,笑容依舊是那麼燦爛,那笑容裡好像還帶著嶺南梅花的清香。蘇軾問她:“嶺南的風土應該不是很好吧?”她卻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

柔奴就是一個從外到內都美的奇女子,她的容貌是明眸皓齒、嬌豔欲滴,與如玉般雕琢的王鞏是天造的一對,地設的一雙,她的歌聲悠揚如夏日飛雪般讓人感到清涼舒適,她的笑容更是如冬日暖陽一般燦爛,可以治癒詞人和朋友在貶謫中經歷的創傷,她面對遠謫他鄉的安之若素,更是讓人看到了她身上如梅花傲雪一般的堅強品格。

“此心安處是吾鄉”也是源自前人的創意,白居易《初出城留別》中有“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種桃杏》中有“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但到了蘇軾這裡才得到了更為廣泛地流傳,因為這句詞放在全詞的語境中,呈現出了一種全新的境界,體現了柔奴面對困難的那種曠達和灑脫的精神,也是詞人自身人生觀的體現。

要如何才能時刻保持“少年感”,要如何才能真的做到”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蘇軾詞中的柔奴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榜樣。世事反覆無常,唯有像柔奴這樣有著一種寵辱不驚的心態,有著一份“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從容,堅守一份患難與共的真情,才能真的進入“萬里歸來顏愈少”的生活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