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黃簡講書法:八級課程行書篇17-《蘭亭序》用字分析09

L8-17《蘭亭序》用字分析09

131情

131,「情」字。序號0712、1612。左邊豎心旁馬樁勢,右旁是「青」,「青」字上面是「生」,下面是「丹」,不是「月」。「生」取勢先寫橫豎十字勢,然後兩橫奮筆勢,「丹」因為外框皆用圓角,這是鉤裹化勢,裡面可以用兩點鐵鈴勢,也可以用兩橫奮筆勢。

132惓

132,「惓」字。序號1611。「惓」字有兩個意義:誠懇為惓,讀音是quan2。它又通「倦」,照《蘭亭序》文義,應該讀倦。左邊是馬樁勢,右旁兩點為羊角勢,兩橫為奮筆勢,撇捺為交爭勢。交爭勢下面是「卩」,王羲之用兩個筆勢,先寫奮筆勢一開半,然後是鳥雛勢。

133敘

133,「敘」字。序號0710、2601。「敘」字右旁有三種寫法,你用哪一個?許慎《說文解字》取第一個,右旁是「攴」。「攴」單獨很少用,下面「又」就是一隻手,如果移到左邊寫成提手旁,就是「撲」。許慎是東漢人,早在戰國時期的楚簡上有寫第二種的,右旁俗稱反文,其實還是「攴」。再往前推,甲骨文「敘」隸定後就是第三種,只有表示手的「又」,上面沒有聲旁「卜」,顯然是簡寫。

隸書「敘」早就採用了簡寫,右旁的「又」有兩種形狀:一種採用了明節點,如《史晨碑》,「又」看上去是橫撇捺三筆,其實只是雙節點分離,也就是屈頭撇移位,所以還算兩筆,不算三筆,行書《蘭亭序》「敘」就是這樣寫的。另一種採用了暗節點,如《景君碑》,橫撇相接是圓角過渡,王獻之《東山帖》行書就是這一種。

同一位置上有兩個節點,這是雙節點,包括推拖捻拽四個動作,或謂撥鐙法。如果四個動作都放在一點上,很容易滲墨,所以要離開一點,先做推拖,然後在拉開一些距離,再做捻拽。在一些經典作品中,經常可以看到雙節點,如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本、《陰符經》都有。這一來,下一筆的起筆,不是出自前一筆的尾部,而是出在尾部前一點的地方。

134清

134,「清」字。序號0412、0807。「清」左邊取隔水勢,右旁跟剛才的「情」一樣都是「青」,但仔細看,上面的「生」取勢不同。「情」先寫十字勢,後寫兩橫奮筆勢,這裡「清」先寫兩橫奮筆勢,後取十字勢。下面的「丹」寫法和「情」一樣。

135畢

135,「畢」字。序號0304。「畢」字下面好像少了一橫?不是的。這是隸書寫法,足見行書是從隸書發展而來的。注意這個字的右旁,寫的時候紙張有褶皺,裝裱之後褶皺拉平了,所以筆畫中間出現了空白,並非破鋒。整個字四個筆勢:上面「田」外框豎筆勢移位,其次兩橫奮筆勢,然後兩個小十字,左邊是橫豎,右旁是豎橫。我們知道,草字頭橫爻勢的次序是豎橫-橫豎,這裡兩個小十字是橫豎-豎橫,可謂橫爻倒筆勢。最後寫一個大大的十字勢,整個字就完成了。

136異

136,「異」字。序號2701。甲骨文「異」字,舊時解釋多以為是「戴」的初文,一個人舉起雙手,把一樣東西往臉上戴,戴上後樣子很奇異。這究竟是什麼東西,肯定不是防疫口罩,可能是巫師的面具,一戴上很嚇人,三星堆出土了不少。小篆還保持這個田字形的東西,但隸變後,有寫為上「甲」下「共」的組合,王羲之的「異」字,就是這樣來的。「甲」的外框是豎筆勢移位,其次連續四橫奮筆勢,把「甲」和「共」的橫筆都寫完,然後補上「甲」的長豎和「共」的兩短豎,顧盼勢,再補「共」下面的兩點,八字形鬥鶉勢。

137盛

137,「盛」字。序號0701、0911。上面是「成」,下面是「皿」,怎樣把這兩部分安排好,是結字要考慮的問題。左邊0701這個「盛」,第一筆反引勢寫到底線,在「成」的下面留出空位,把「皿」塞進去。右邊0911第一筆反引勢,沒有寫到底,「成」字變得扁一些,擱在「皿」之上。還要提醒一下,0911戈法一點很小,位置又在一橫收尾的節點處,臨帖時不要漏寫了。

0911牽絲來往比較清楚,先寫反引勢,其次戈法,接下來奮筆勢一折,豎筆勢移位,再來一個豎筆勢,最後一撇一點在一個圈上,這是順向轉動,屬於鉤裹勢。其中第一、第二兩個筆勢可以看成鳳翅勢,鳳翅一定,下面的空間就決定了,可以從容填入一折和皿字。

0701寫法不一樣,它是從左到右寫的。整個字可以分成三部分:左邊只有一個反引勢,寫得很低,中間先寫奮筆勢兩開,接下來「皿」兩個筆勢,右旁補全戈法,這就完成了。

順便給大家講一下「成」字的取勢,在真書和行書中,「成」可以取鉤裹勢加戈法,還可以取向背勢加戈法。行書因為連寫的關係,可以取阜耳倒筆勢加戈法。

138終

「終」字。序號1912。左邊絞絲旁,行書中寫為豎筆勢三開,右旁上面是飛帶勢,下面兩點為鐵鈴勢。

139陰

「陰」字。序號0205。左邊阜耳勢,右旁上面是撇捺交爭勢,中間一豎四橫為豎筆勢移位,下面的三角形是玉函化勢,這樣筆勢就分好了。問題在於,王羲之其他作品中,「陰」字的長橫是歸於下面,和玉函化勢結合,這個形狀經常出現,我看見群組中已經有同學提出,能否歸入奮筆勢?我來解釋一下。

六級課程講過隸書的「口」字,筆順來之於篆書,篆書寫「口」用三筆,第二筆和第三筆的介面在右下角,隸定後的「口」也是三筆,筆順和小篆一樣。這種「口」等於玉函勢上加了一橫,能否當一個筆勢呢?

豎筆勢的移位

我們現在寫「口」,是先寫左邊的一豎,這是受草書的影響,對於小篆「口」來說是隸變。二級課程講過豎筆勢移位問題,移位就是抬筆,一個兩開的豎筆勢,移位一次可以得到「上」字,移位兩次可得到「口」字,移位線條我用黃色來表示。只要善於運用移位技巧,豎筆勢就變化無窮。

奮筆勢當然也可以移位,一個兩開的奮筆勢,移位一次可以得到這樣一個形狀,其實是「下」字,移位兩次可得到「口」字,你可以理解為玉函勢加了蓋。

以前只講過草書「下」字是雞頭勢,其他書體「下」沒講過。金文、楚簡、秦簡中的「下」是奮筆勢一開半、兩次移位。漢隸如《張表碑》中的「下」,為了避免只用橫豎,把最後一筆斜放了,筆勢沒變。行書「下」如集王羲之《聖教序》這個,筆勢變了,是用奮筆勢兩開、一次移位寫出來的。集王羲之《金剛經》的行書「下」,不計最後拖筆,是奮筆勢兩開、不移位寫成功的。

所以,既然有上字形豎筆勢的「口」,那當然也可以有下字形奮筆勢的「口」,一個是隸變,一個是隸定。玉函化勢是一個三角形,上面加多一橫,就是﹝來之於﹞奮筆勢兩開、兩次移位。

今後看見一個字中,出現一橫加玉函勢,或玉函化勢這樣的部件,都可以直接歸之於奮筆勢移位,或稱下字形「口」,使用上比較方便。文字學當然要研究這裡原本是不是真的「口」,書法筆勢只講形狀,所謂使轉只是筆鋒走過的道路,跟文字學有聯絡,但並非文字學。

140陳

「陳」字。序號1808。左邊阜耳勢,右旁先寫橫豎橫豎,奮筆勢移位。然後兩橫也是奮筆勢,最後小字形顧盼勢。

141喻

「喻」字。序號2302。這個「喻」字為集王羲之《金剛經》所採用,可以看到,下面的「月」字形頂上那一橫拆開了。

「喻」的右旁是「俞」,小篆「俞」由三部分組成,上面是一個三角形,以前講過讀「集」。左下是「舟」,不是「月」,所以楚簡上面用一撇以分別。楚簡中寫「俞」字,這一撇可以平放為橫,到漢簡中寫「舟」,逐漸訛變成「月」字形了。「俞」的右下是《說文》部首之一,表示水,所以寫起來用曲線,不用直線。

黃簡講書法:八級課程行書篇17-《蘭亭序》用字分析09

如果像《孟法師碑》這樣寫「喻」字,使轉就完了。王羲之向「舟」字借出一橫,於是交爭勢之下,變成橫橫、豎豎、橫橫、豎豎,既可以使轉,又容易記憶。最後兩豎其中一筆用裹,而褚遂良寫得如一雙筷子,《孟法師碑》遠不如他的《雁塔聖教序》,相當生硬。

142彭

「彭」字。序號2403。「彭」字左邊念Zhu4,是「鼓」的初文。隸定後上面為十字形,下面為豆字形,所以分筆勢先寫十字勢,其次一橫加口是奮筆勢,下面兩點一橫,豎筆勢,兩點寫的比較擠。右旁很簡單,三撇貫魚勢,貫魚勢可以是轉動的,這裡用了滾動,你說這是袞筆勢,也是對的。

143悲

「悲」字。序號2507。「悲」上面的「非」有兩種寫法:王羲之是先寫左邊一半,後寫右旁一半,無論左右,都是以豎筆開始,然後各配上三小橫。但也有人先寫中間兩豎,然後寫六小橫,如歐陽詢。王羲之一豎三橫,那是豎筆勢移位,下面的「心」,先寫鳳翅勢﹝左撇倒筆﹞,然後加上兩點3-7,羊角勢。歐陽詢最後一點,九號位側點,沒有拖筆向下,也就是說這兩點形成一個八字形,可以認為是鬥鶉勢。歷史上大多數人寫「悲」,同王羲之這一種。

144惠

「惠」字。序號0808。「惠」字可看小篆,上面是「專」古字,隸定後如《韓仁銘》寫法,中間有個三角形,三角形玉函化勢等於「口」字形,可以省略,所以隸書中也有省去三角形的寫法。行書「惠」的根據就在此,取了隸變寫法。分筆勢時,先寫橫豎橫豎,奮筆勢移位,其次豎橫橫,土字形。下面的「心」跟剛才的〔悲〕筆勢一樣。

145慨

「慨」字。序號1705。左邊馬樁勢,中間石楯勢加斸鉤勢,右旁兩橫奮筆勢,最後鳳翅勢。

146斯

「斯」字。序號2807。左邊是「其」,通常取橫豎豎,奮筆勢移位,然後連續三橫,也是奮筆勢。下面八字形7-9,鬥鶉勢。右旁是「斤」,先寫兩撇向背勢,然後橫豎,奮筆勢移位。

147期

「期」字。序號2001。左邊也是「其」,取勢和「斯」一樣。右旁是「月」,外框轉不動,所以是鉤努勢。框裡面兩橫是奮筆勢。

148湍

「湍」字。序號0501。「湍」字左邊三點水,行書取隔水勢。右旁是「端」,我在第九課講過這個字,上面不是「山」,下面不是「而」。你看篆書,中間一橫表示地,有一顆苗伸出地面,地面之下是根。所以隸書、真書中經常根據小篆,把上面的苗斜放。王羲之的寫法已經比較平了,取豎筆勢移位。「而」字形一橫一撇,瞑人倒筆勢,下面外框鉤裹化勢,框內兩豎是豎筆勢。

149無

「無」字。序號0606。先寫三開豎筆勢,其次寫四豎,也是豎筆勢,最後寫連波勢,有些書稱之為「連波省點勢」,意思是本來四點,現在省為波浪形的三點。注意這是「無」字的行書寫法,跟草書不同,章草和今草很不一樣。如果下面只有兩橫,那是草書「豐」字。行書和草書,有時候差不多,有時完全不同。

150然

「然」字。序號1509。左上兩撇向背勢,然後兩點龍爪勢,這個龍爪勢兩點連在一起,很像鳥的側影。右上是「犬」,七級課程40課講過可以順時針轉,連續轉動兩圈半,可歸入鉤裹勢。下面四點,省為一個連波勢。

今天講到這裡,謝謝。

本節要點:

■《蘭亭序》用字#131-150分析。

■情、惓、敘、清、畢、異、盛、

終、陰、陳、喻、彭、悲、惠、

慨、斯、期、湍、無、然。

複習思考:

黃簡講書法:八級課程行書篇17-《蘭亭序》用字分析09

■今天講解了20個字,如果包括重複的,一共24個。請臨寫這24個字,注意怎樣取勢,先寫出大圈中線,逐步加粗。

■「盛」字先寫反引勢,然後有沒有可能把「戈」全部寫好了,再去填入一折和「皿」?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