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大資料殺熟、侵犯使用者隱私……網際網路企業的這些毛病,Web 3.0有可能治好嗎?

編譯丨詠霖

編輯丨周峰

頭圖丨圖蟲創意

編者按:什麼是Web 3。0?它和元宇宙是什麼關係?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從網際網路的歷史說起。

大部分國人接觸網際網路時,圍繞資訊科技變革的商業探索已然開始。雖然在資料流通的基礎之上,迸發出了巨大的經濟價值,但這卻並不是網際網路奠基人們的本意。

回溯上世紀90年代初,人們所期望和追求的,其實是拆除個人電腦之間的連線門檻,讓資料孤島消失,打造資料自由流通的樂土。而在30年後的今天, “反壟斷”已然成為全球網際網路行業的敘事主題。無論中美,濫用資料、封閉流量、侵犯隱私、操縱市場成為了網際網路巨頭們難以洗脫的惡名。

不過,技術本身沒有善惡,今天對網際網路企業的詬病,也不是我們對其“縱容”產生的惡果。實際上,依靠流量的商業模式,正是2000年前後,早期網際網路因無法承擔商業價值泡沫破滅之後,網際網路企業們摸索證實出的有效路徑。沒有這條路徑,網際網路或許不會成為“資訊科技革命”舞臺上的主角。

但這也不意味著我們只能嚥下苦果。就像Web 2。0試圖證明網際網路的商業價值一樣,Web 3。0則在嘗試保留商業價值的同時,讓網際網路最初的願景得以實現。而區塊鏈技術的誕生,讓這種嘗試有了成功的可能。

美國頂級風投A16Z一直活躍於加密貨幣、NFT、Web 3。0投資。在A16Z的2018年度峰會上,專門研究加密網路賽道的合夥人Ali Yahya發表了名為《Web 3。0和信任的未來》的演講,深入淺出地從人類信任的重構這一非常底層的邏輯來討論Web 3。0的作用,並憧憬未來Web 3。0會開啟新的一輪創業大潮。

以下為文章主要內容編譯:

人類建立信任的三個演化階段

作者首先認為,人類文明不斷髮展的背後,是人與人之間合作規模的日漸擴大。而合作的背後,是信任。信任的本質,人們認為與他人合作有利於自身發展。

人類建立信任的方式不斷演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圖片來源:A16Z文章丨英文部分已編譯

第一階段,即古代原始人之間建立信任的方式,透過辨別對方的表情神情和肢體語言等生理性反映,來作為判斷信任的重要決策因素。這種建立信任的方式非常依賴直覺。可以稱之為社交化(Social)信任模式。

第二階段,人類從原始部落等小規模群體開始演化出教堂、學校、政府、國家、民族等等越來越龐大的群體概念。表明人與人之間建立信任的規模越來越大。在某些事情上,甚至可以達成全球性規模的信任,即便我們彼此之間完全是陌生人。過去數千年裡,人類的發展都屬於這一類信任模式,作者稱之為機構化信任模式。

可問題是,我們正在逼近機構化信任所能到達的極限。此外,大量的大規模造假事件已經使得依賴機構化信任模式的我們,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失望。

以美國為例,過去幾年大規模造假事件屢見不鮮,例如富國銀行事件(編者注:2016年,富國銀行被曝未經客戶允許,員工私自給客戶名下開借記卡和信用卡,甚至私自轉移客戶資金,涉案超5300多名員工)、美國個人徵信巨頭Equifax資訊洩露案(編者注:2017年,Equifax遭駭客入侵,導致1。47億人包括身份證、護照、信用卡等重要資訊洩露)、臉書“資料門”、2008年全球次貸危機等等。

我們過去發展的技術和軟體極大地改善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在改善人類信任方面卻鮮有推動。作者認為,自網際網路創造以來,人類已經開始部分一種新的、第三階段的信任模式。

第三階段,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的支撐點不再是機構,而是由軟體及軟體所包含的協議保證所驅動。作者稱之為程式化(programmable)信任模式。

信任的動力結構

為了解釋未來信任模式將如何運作,作者引入了構成人類信任的兩大因素。無論是個人之間的信任,還是機構之間的信任,都是由這兩大因素構成的。

圖片來源:A16Z文章丨英文部分已編譯

第一是社交因素,與人的生理直覺有關。我們對特點的表情、特定的社會身份、優秀的品牌感、良好的歷史表現等等表現出更強的信任。這種信任不具備規模化的條件,因為需要人耗時耗力,且涉及人與人之間的直接參與,才能夠建立此類信任。

第二是數學&物理因素,指的是我們對物理世界的知識儲備。這部分信任的建立是基於我們對類似數學、物理之類的客觀事物的認識而形成的。正是這些知識儲備,讓我們相信一些似乎很誇張的事情,例如人類是可以登上月球的。

這兩種因素的比例分配,關係到信任的建立方式。作者把兩種因素結合後形成的信任基礎稱之為“信任的動力結構”(Incentive Structur)。

在有的事情上,我們所選擇的信任動力結構更傾向於數學&物理因素。比如,我們通常都相信:偽造假鈔的客觀難度非常大,導致大多數人完全不會去嘗試偽造假鈔,因為成本遠大於收益,不值得這麼做。而且,造假鈔也是違法的。

但在今天,絕大多數情況下,人們的信任動力結構偏向於社交因素。法律合同、政府政策、保險合同、網站服務條款等等,都屬於此類信任結構。

這種動力結構產生了一大現象:機構成為信任的守門人。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高度依賴機構來完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金融系統。

由人驅動的機構存在缺陷

如今金融系統作為中間機構,處理著我們所有的交易。人們願意相信金融系統中銀行等機構,是因為這些機構的歷史表現不錯、口碑好,而且法律合同文字列得清清楚楚。但本質上這種信任仍然是基於對人的信任,是由“人”驅動的。缺點非常明顯。

例如,這套金融體系在第一世界國家運作的的確還不錯,但無法惠及全球所有人。有研究指出,全球約80億人口中,有將近20億人完全無法接觸到銀行服務。此外,作者指出僅2018年信用卡欺詐導致的損失就達到約1900億美元。全球不到5%的人口持有股票或政府債券資產。

因此,現代金融體系存在著諸多限制。但是,網際網路的誕生,標誌著一種全新的信任建立方式的誕生。

從Web 1。0到Web 3。0:信任的重構

網際網路是全球首個不基於第三方機構背書的合作體系(最初是這樣,現在已經變了)。

圖片來源:A16Z文章

Web 1。0時期,諸如TCP、IP、SMTP、HTTP等開源協議紛紛誕生,任何人都可以基於這些開源協議進一步開發功能,無需任何第三方的許可。這充分體現了Web 1。0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此後無數的開源專案紛紛成立。包括你現在用的安卓機蘋果機都流淌著開原始碼的血液。

網際網路是一個巨大的單一全球性網路,全球各個國家、無數的公司,無論彼此是否存在矛盾,都神奇地接受了同樣的網際網路協議,並基於此相互溝通連線。

該時期是全球創新的黃金時代。無數初創企業基於中立公正的底層協議開發功能。但開源協議面臨的問題在於,難以變現。於是各大公司在開源網際網路協議基礎上,紛紛開始打造自有的封閉協議,進入了所謂的Web 2。0時期。

其中一部分公司,例如蘋果、臉書、谷歌、亞馬遜等等成為巨無霸的存在,為無數人帶來優秀服務的同時,不知不覺地已經成為了新的“中間人”。

當初Web 1。0所追求的開源免費、公平公正的環境擺脫了中間機構的影響,因此帶來了巨大的繁榮,如今Web 2。0發展成熟後,卻把中間人的概念重新帶了回來。

在今天,瀏覽網頁、線上聊天、分享圖文這些行為的背後都是大廠的運作,我們被動地接受大廠自主設計、不透明的底層程式碼。大廠也因此對使用者和第三方掌握了巨大的控制權。有關大廠威脅第三方開發機構、對資料的不公正控制、限制創作者對作品的控制權、霸王條款等等負面報道屢見不鮮。

作者認為,Web 1。0代表的是以“數學&物理因素”為主導的信任動力結構。進入Web 2。0,我們又倒退到了以“社交因素”為主導的動力結構。這會導致什麼問題呢?

Web 1。0的平臺是開源且中立的。無數人可以自由地基於網際網路協議開發創作,沒有一方掌握絕對權利能夠控制他人。一個個小規模的機構快速建立起來,集體創造了巨大價值。

但在Web 2。0,在大廠的巨大權利面前,一切再次停滯。例如,你很難想象,有人能在谷歌的平臺上再打造出一個谷歌這麼大規模的機構。

作者認為,下一步,是要回到原先的信任模式,即不依賴中間機構“守門人”的模式。要如何實現從“不作惡”(don’t be evil)到“不能作惡”(can’t be evil)呢?

加密網路(Cryptonetwork)或許加速實現程式化信任模式的一大解決方案。

首先,加密網路基於Web 1。0的開源協議,並引入了密碼學原理,目的是保護資料不會受到篡改。

早在Web 1。0時期開發的數字簽名技術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資料安全性,但資料儲存、資料計算等步驟沒有得到保護。而Web 2。0時期的大廠所建立的是封閉的協議體系。作者認為,未來的開源協議能夠讓使用者資料真正由使用者治理,儲存的資料庫是中立、眾治的,而非掌握在特定機構手中。

建造這樣一個數據庫並確保資料是絕對正確的,這一點非常困難。之前我們信任銀行、大廠、政府之類的中間機構來執行資料的驗證。一旦信任基於“人”驅動,就進入了由社交因素主導的模式。要進化為由數學&物理因素驅動的信任模式,必須要打造一個能夠自我管理的體系。

比特幣:探索程式化信任的一次嘗試

十多年前中本聰發表的比特幣論文是一次探索,旨在透過例如數字簽名等加密技術、Web 1。0時期的開源協議以及精心設計的激勵體系,打造一個使用者集體所有、中立的支付交易資料庫。比特幣設計的激勵體系十分具有創造性。

谷歌之類的網際網路大廠都是將使用者資料等資料單一地儲存在資料中心。比特幣體系的做法是讓所有使用者自帶一份資料庫複製。比特幣礦工則以算力進行投票負責驗證資料的準確性,作為努力工作的回報,獎勵比特幣。算力越高,投票權越高,且獎勵越高。這就是“工作量證明(Proof-of-Work)”,背後的核心思想是,對資料庫安全性維護作出貢獻的人有投票權,且能夠獲得獎勵。比特幣背後的邏輯,是希望完全不認識的人之間,能夠共同信任資料庫的激勵機制,實現合作。

比特幣是最為簡單的一種加密網路型別,旨在解決現有法定貨幣的信任問題,希望建立不基於人類機構背書的一種貨幣。

除了貨幣,加密網路還有其他有趣的應用嗎?有。

豐富的以太坊應用程式

圖片來源:A16Z文章

比特幣的原理完全可以不止應用在貨幣、交易領域,完全也可以應用到整個的計算機程式上。2014年去中心化資料庫平臺以太坊成立。人們可以在以太坊上執行程式,且該程式為使用者集體共有,是獨立的,沒有任何機構對其施加控制權。

這樣的程式有用嗎?有用。

此類程式是開源的,受數學計算保護,確保可以正確地運行於世界上任何一臺計算機,所有人都可以看到。不需要任何第三方權威機構介入,完全陌生的人之間可以基於此類程式實施強制執行的“智慧合約”。

作者認為這是人們第一次擁有將信任程式化的能力。以下是幾個真實的加密網路應用案例:

Dai幣

Dai幣是由Maker平臺建立的一種基於以太坊打造的穩定幣,與美元價值穩定掛鉤。不同於比特幣,Dai幣的價格非常穩定,Dai不是透過驗證資料、形成工作量證明產生的。Dai幣的需求方必須透過質押一定量的ETH(抵押價值需明顯超過Dai幣的價值),然後在一系列智慧合約操作下換取Dai幣,有點類似貸款。當抵押物的價值波動下降且低於某一比例時,抵押物會被自動拍賣,而拍賣換得的Dai幣會被銷燬,進而確保抵押物和Dai幣發行量比例維持穩定。

仔細想想,Dai幣作為穩定幣,其實也起到了借貸平臺的作用,不同於傳統借貸平臺的點在於,這裡的貸款流程完全由軟體驅動,不需要任何中間方機構介入。全球有20億人無法獲取銀行服務,而數以百萬計的人遭受著惡性通貨膨脹帶來的痛苦。像Dai幣這樣的創新或許在未來能夠成為克服法定貨幣缺陷的一個替代方案。

Compound

Compound是一家以太坊上的去中心化借貸平臺。任何人都可以將所持加密資產借給平臺,平臺再借出去。中間的利息是由演算法計算設定的。這個過程也完全沒有涉及任何第三方人類機構。

如果把Dai幣和Compound相結合,再加上一些不錯的使用者介面體驗,這就非常類似現在的消費貸平臺了,不同之處在於這個平臺將會是完全由軟體驅動、端到端執行的。

Filecoin

Filecoin是一個去中心化的資料儲存租賃市場。例如,你可以把筆記本多餘的儲存空間出租出去,租客透過Filecoin支付租金。這個過程中雙方完全不認識,但基於程式規則和激勵機制可以實現交易。同樣地,這個市場將不會有任何第三方中間機構插手,完全是程式協議運作。

CryptoKitty

CryptoKitty是一款基於以太坊的虛擬貓NFT。想象一下:你所擁有的某一隻貓的NFT的所有的記錄都可以在區塊鏈上溯源。無論發生什麼,就算開發這隻貓的公司倒閉了,你對這隻貓的所有權仍然不變,因為所有權已經被刻入以太坊的區塊鏈上了。當區塊鏈配套設施發展完善時,你可以把這隻貓作為道具帶入任何一款遊戲中使用。

圖片來源:A16Z文章

這或許能讓人憧憬未來新的遊戲正規化下豐富的應用場景。

作者坦言,加密網路領域的相關技術仍然處於非常初期的階段。許多基建的必需模組都還沒有搭建起來,諸如金鑰管理和託管、隱私問題、身份問題、協議治理、開發者和使用者體驗等等問題都還沒有解決。但未來一旦這些問題一一得到解決,或許和當年的Web 1。0一樣,我們所迎來的將是今天難以想象的、完全開源、使用者集體共享、中立可信賴的全新價值創造平臺。

A16Z認為這將和當年的Web 1。0一樣引發新一輪的創新浪潮。儘管難以想象當這一切到來時將會是什麼模樣,但A16Z已經看到諸如Filecoin、CryptoKitties等豐富多彩應用具備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以及Web 3。0作為新一代網際網路架構基建的巨大潛力。

透過構建程式化的信任模式,人類的合作規模將達到史無前例的高度。信任將真正地不受束縛和去中心化,並且將從現有自上而下的正規化(從機構延伸到個人的信任)轉變為根植於使用者個人以及軟體的可靠性。

創業邦旗下「毒舌科技」與你一起勘查未來科技新場景與新動向,追蹤數字化世界建設最前沿。每晚22:00,不見不散。

找靠譜商機,關注創業邦影片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