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司馬光砸缸》純屬虛構?馬未都:不可能是真的,也就騙騙外行人

司馬光不僅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的主要作者,他還是中國古代著名神童之一:自幼敏而好學,小小年紀就能把《左傳》背下來,常常“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

當然,能夠驗證司馬光“神童”光環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必須是舉石砸缸智救小夥伴。這一故事流傳近千年,在中小學生雞湯界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機智的少年司馬光簡直稱得上吾輩楷模。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被無數人認定了的歷史事實,卻遭到當代文化學者馬未都的質疑,他直言不諱地表示:這個不著邊際的假雞湯,不可能是真的。

為了辯證命題的真偽性,馬未都動用了自己專業領域裡的古董知識予以解釋。他說,既然是司馬光砸“缸”,可是北宋司馬光時期的中國有缸嗎?

答案是否定的,北宋時期不具備造大缸的技術,尤其是像司馬光砸破的能夠容下六七歲兒童那麼大的缸,宋代沒有這個能力。馬未都解釋了原因:古代有甕與缸兩種形制的大容器,甕是收口的,而缸是敞口的,別看就這外形上的簡單區別,但在燒製技術上卻表現得千差萬別。

甕頂部收口,燒造的時候陶瓷的應力不得釋放,所以很輕鬆就能保持原來的造型,所以自從春秋戰國開始,考古出土的大型甕比比皆是,根本不是稀罕玩意;可缸就不同了,由於其上部敞口,燒製時應力會釋放出來,而且大機率會胡亂釋放,這就會導致成品可能發生開裂、變形等問題。

宋代無法解決這些問題,直到明代時期中國才開始出現大缸。所以說,別看平時大水缸隨處可見,但燒製它卻是個十足的技術活兒。而且,為了穩固結構,後世燒造水缸採用的是一種特殊的石器,而不是陶或者瓷,要想將這種石器燒製成形,需要達到極高的溫度,而宋代顯然是不具備這種技術的。

透過以上分析可知,司馬光砸“缸”是絕對不可能的,司馬光砸“甕”倒還說得過去。而在《宋史》中則是這樣記載的:“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有人會說:史書上記的就是砸甕啊,後世只不過將“甕”誤傳成了“缸”而已,這不能就此說明歷史上沒有發生過司馬光砸東西救人啊。

據此,馬未都解釋道:普通的觀眾對史書可能不太瞭解,《宋史》屬於後修,成書於元朝末年至正年間,官方記載公元1345年,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才第一次出現。而司馬光7歲的時候卻是公元1026年,中間差了三百多年。

跨越這麼久的時間,才將這故事寫進史冊裡,如果這也能叫人信服的話,就相當於我們在21世紀寫下的東西,能夠證明清代的所有事情都是真實的。但顯然,這種觀點是無法成立的,即便是民國的很多風雲事蹟,直到今日也是撲朔迷離,更別提清代了。

馬未都猜測,“砸甕”這個事如果有可能存在,那麼可能是其他人的故事,被移植到了司馬光身上,目的是為了凸顯他的少年睿智,畢竟哪個歷史名人沒有幾個後世編造的心靈雞湯故事啊。

比如說,《宋史》還記載“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7歲的時候就像個大人一樣,這顯然也是強加給他來增加主角光環的,孩子早熟穩重是可能的,但7歲就能像大人一樣這不是瞎扯嗎?所以,這些都是史書免費送給司馬光的禮物。

綜上所述,“司馬光砸缸”這件事是純屬虛構,而“司馬光砸甕”是有可能發生的,但前後相差三百多年,誰知道事實究竟是怎麼樣,所以可信度也不高。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到這裡,不知大家認為司馬光究竟有沒有幹過砸破爛的事情呢?